教育永远放在首位
犹太民族是个有着古老文明、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热爱知识、重视教育是犹太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犹太人看来,教育永远是最重要的。《塔木德》中说:“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犹太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就是在为孩子的未来投入无形的资本。
以色列刚建国时,还在炮火隆隆声中,以色列的首任教育部长盖尔叫来了他的秘书艾德勒。
“艾德勒,我们一起来草拟教育法,必须强制要求3~15岁的孩子接受免费教育。”
“免费!?”艾德勒惊愕不已。要知道,建国之初的以色列尚处在战火之中,战争的经费都很困难,当时整个教育部只有盖尔和艾德勒两个人,唯一的财产是一台破打字机。“是的!免费!”盖尔坚定地回答,“我们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背靠地中海……我们必须培育高素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对付人数几十倍于我们的敌人。”
盖尔激动起来,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历史博物馆。让孩子们知道3000年前圣殿被罗马人毁掉的悲剧,让他们知道在二战中犹太人被屠杀的事实,知道那些毒气室、骷髅、鲜血和希特勒。”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盖尔和艾德勒拟出了义务教育法。第二年,这部法律在以色列议会上全票通过。
犹太人中精英辈出,这除了犹太人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外,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也是分不开的。
犹太人常常给孩子讲经典的教育故事:
一位母亲问她的两个孩子:“假如有一天,你们的房子被烧毁,你们的财产被抢光,你们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
一个孩子回答说:“钱。”
另一个孩子说:“钻石。”
母亲继续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孩子们左思右想,却找不到答案。
母亲笑了,接着说:“孩子,你们要带走的东西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你到什么地方它都不会舍弃你。”
犹太人世世代代保留着将书放在床头的习俗,他们认为将书放在床尾是对书的大不敬,因此被绝对禁止。犹太人把学习作为人生快乐和幸福的源泉,把独立思考作为开启财富大门的“金钥匙”。
犹太儿童很早就被告知: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犹太民族非常重视教育和学习。《犹太法典》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智者被人问何以成为智者,智者答道:“因为直到目前为止,我在油灯上面所花的钱,比花在食用油上的还要多。”
犹太人很讲究教育的艺术。他们有这么一句名言:要按照孩子该走的路来充分地训练他。在教育孩子时,犹太教师认为,如果老师教的课学生不理解,那么,老师不应该大发脾气或对学生们抱怨,而应该反复讲,直到学生们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
在犹太人心中,教育如同宗教一样神圣,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认为,财富固然重要,但教育是基础,教育使人掌握知识,变得聪慧,进而获取财富。
终生求学,增长知识
《塔木德》中说:“学习是最高的善。”
在犹太人看来,一个人不管到了多大年纪,也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他还活着,就可以学习。犹太人认为,学习使人严谨,严谨使人热情,热情使人洁净,洁净使人克制,克制使人纯洁,纯洁使人神圣,神圣使人谦卑,谦卑使人恐惧罪恶,恐惧罪恶使人圣洁,圣洁使人拥有神圣的灵魂,神圣的灵魂使人永生。因此,知识具有崇高的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人说“我的年纪太大了,还学什么”或者“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这对犹太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犹太人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的心态,而且,拥有知识能获得财富,获得精神上的富足。所以,只要活着,犹太人总在不停地学习,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学问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他们秉持着这样一种理念: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
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专心致志地研究《犹太教则》。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他的愿望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左思右想之后,西勒尔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达成心愿的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在几天之内,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了。这时候,让他感到难受的并不是饥饿,而是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后来,西勒尔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趴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学生们很纳闷,为什么这么暗?原来,西勒尔正躺在天窗上,他身上积了一层白雪,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犹太人就会这样问他:“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犹太人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增长智慧。
犹太人非常重视终身教育,即使是学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教师,也不会停下学习的步伐,仍然坚持每天读书,以此来充实、完善自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犹太人的家园里,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车站或广场,专心致志读书的人随处可见;在每个犹太人的家中,书房的设立也是必不可少的。
犹太人孜孜以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他们爱学习的品质为他们所拥有的智慧发挥了文化滋养的作用。
人只有加强学习,重视学习,其知识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要吝啬在求知上的“投资”
在犹太人眼中,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也不是简单地“复制”教师,而在于创造一个新的自己。
在犹太人眼中,财富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人早上腰缠万贯,晚上也许就会一贫如洗。金钱可以被带走、被剥夺,唯有知识才是一旦拥有便永不流失的东西。犹太人最大的“护身符”就是知识和智慧。
在一条客船上,船客大部分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其中夹杂着一名智者。
富翁们聚在一起相互炫耀财富的多寡。智者见后说道:“我认为我才是最富有的人,不过现在暂时还不能向各位展示我的财富。”
航行途中,客船遭到海盗抢劫,富翁们所有的财产都被搜刮一空。
海盗离去后,客船好不容易才抵达港口。智者的高深学问立即受到港口人们的赏识,他开始在学校里开班授课。
不久,这位智者遇到先前同船而来的富翁们,他们一个个处境凄惨。这时,他们看到智者受人尊敬的样子,都明白了当初他所说的“财富”,纷纷感慨地说:“您说得对,受过教育的人才拥有无尽的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胜过钱财,知识是人最重要的资产。
在金钱、健康、权力和知识之间,人们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些人可以为了摆阔花上数万元,却不肯为了买一本书花几块钱;有些人几千块钱的手机可以一年一换,却狠不下心为一个培训班交钱。那么,究竟钱花在摆阔上更有价值呢,还是花在获取知识上更有价值呢?答案显而易见。
美国一个机构曾对10多个城市通过博彩获得巨大财富的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突然成为巨富的人之中,在10年后,67%的人把获得的财富挥霍一空,回到了原来的生活;12%的人有了钱后逐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3%的人能够保持他们的财富并使其有所增值;18%的人比成为巨富前生活得更差。产生上述差别的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们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调查显示,人有知识、有能力才能拥有财富,没有知识、没有能力即使获得财富也会失去。
分析众多犹太商人的成功经历,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是先通过不断学习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后才走上成功之路的。与犹太商人打交道时你会发现,犹太商人的知识面很广,眼界很开阔,就连一个犹太钻石商人,很可能也会对“太平洋底部有哪些特殊鱼类”这样的问题都一清二楚。
学识渊博不仅提高了犹太商人的判断力,在商务谈判中还增强了他们的修养和风度,所以犹太商人容易赢得客户的信赖。在商业投机、冒险、垄断、创新等方面,犹太商人的成功率也较高。据一些学者说,在今天的美国,最注重学习的,把生意做得最好的,还是犹太人。犹太人文化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
因此,千万不要吝啬在求知上的“投资”。
书是人最好的朋友
犹太人历来重视教育,爱护书籍,看重学识,推崇智慧。《塔木德》中说:“把书本当作你的朋友,把书架当作你的庭院。你应该为书本的美而喜悦,采其果实,摘其花朵。”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犹太男孩,他对学习不感兴趣,他的父母做了很多努力,但毫无进展。最后,他的父母不得不放弃努力和尝试。他们对儿子的要求改为:不读其他书可以,但必须好好读完《创世纪》这一本书。
后来,敌军攻进了他们所居住的城市,这个男孩与众多市民一起被俘了。男孩被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城市。
凯撒大帝来到这个城市视察男孩被囚禁的监狱。视察期间,凯撒大帝想看看监狱里的藏书。凯撒大帝手里拿着一本《创世纪》,却怎么也读不懂。他想:这可能是一本犹太人的书。于是,凯撒大帝问道:“这里有人能读懂这本书吗?”
凯撒大帝的话提醒了典狱官:犹太人的书?这里有犹太人呀。典狱官想到了那个男孩。
“有。”典狱官答道,“我这就带他来见您。”
典狱官将男孩找来,说:“如果你不能读这本书,凯撒大帝就会要你的脑袋。”
男孩回答:“行,父亲教我读过这本书。”
男孩被带到凯撒大帝面前,凯撒大帝将书递给他。男孩开始读起来,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这是《创世纪》里第一章的内容。
凯撒大帝听着男孩的解读,沉思后说道:“这显然是上帝向我打开了他的世界,要我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母的身边。”
于是,凯撒大帝送给男孩许多钱,并派两名士兵把男孩护送回他父母身边。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读书不论多寡,只要拥有智慧,身怀技能,就不会惧怕任何困难。
犹太人非常重视知识,他们把书当作知识的源泉。在《犹太法典》中有许多关于书的良言:
“一个人在旅途中如果发觉一本故乡人未曾见过的书,他一定会买下这本书,带回故乡与乡人共享。”
“生活困苦之余,不得不变卖物品度日,你应该先卖金子、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后一刻,仍然不可出售任何书本。”
“即使是敌人,当他向你借书的时候,你也一定要借给他,否则你将成为知识的敌人。”
书是什么味道?在犹太家庭中,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书,滴上一点儿蜂蜜,让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
在以色列,书刊的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6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100多美元,但普通以色列人对报刊订阅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好几份报刊。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1本书,平均每人的读书量高居世界各国之首。以色列各村镇大多建有环境高雅、布置到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或阅览室。在这个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有各类杂志900多种。热爱学习、崇尚读书的行为,在犹太民族中蔚然成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