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情感
施莱尔马赫一生的宗教思想主要留在两本名著里,一本就是刚提过的青年时代著作《论宗教》(1799),另一本是完成于壮年时期的《基督教信仰》(1821—1822)。以往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情感论的核心命题———宗教的本质就在于“绝对的依存感”(the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是在后一本书里提出来的。实际上,如果不拘泥于文字形式,该命题的基本内容早在前一本书里就表达出来了。
如前所见,施莱尔马赫指出,宗教的本质并非“思维”或“行动”,而在于“直觉和情感”。他接着提醒读者:
我请你们熟悉这个概念:对宇宙的直觉(intuition of the universe)。它是我整个讲演的关键。它是最高的、最普遍的宗教公式。你们基于它就能发现各处的宗教,你们根据它便可确定宗教的本质和界限。
那么,何谓“直觉宇宙”?为什么这种直觉如此重要呢?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可概括为下述几点:首先,从直觉与对象的关系来看,所有的直觉都发自“被直觉者”的作用,也就是说.先有直觉对象的独立活动,作为直觉者的人才能作出符合人性的把握、理解和表达.。举个简单例子,如果光线没有作用于感官,你便无所直觉感受,但你所直觉感受到的只是“光的作用”,并非“光的本质”。你所知道或相信的那种本质是远远超出直觉范围的。宗教的实情也是如此。宇宙处于不断的活动过程,每时每刻都显现于我们;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而宇宙就像万事万物的母亲.它所孕育产生的各种形式、每个生命以及一切事情,都是作用于我们的“同一项活动”,因此,所谓的宗教就是这样一种直觉感受所有“个别的事物”都是“整体的部分”、一切“有限的东西”都是“无限的表象”;其次,就直觉和思维的区别而言,直觉总是保持为“直接的感觉”,把某物看成个别的、分离的,思维则属于“抽象的思想”,把个别事物联系起来,纳入某个整体。宗教的实情也是如此,信仰者总是止步于“关于现存事物和宇宙活动的经验”,停留于“个人的直觉和情感”;最后,从直觉和情感的关系来看,各种直觉就本性而言都是跟某种情感相联系的。施莱尔马赫强调:要描绘出“宗教的全景”,这一点是不能落下的……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不必引用施莱尔马赫关于“宇宙直觉和宗教情感”的大量解释了,因为他在前面已提示读者:“对宇宙的直觉”所唤起的就是“对无限的情感”(the feeling of the Infinite),或用传统宗教语言来说,就是“虔诚”。
当世界精神威严地昭示于我们时,当我们听到它的活动声响,感到它的活动法则是那么博大精深,以致我们面对永恒的、不可见的东西而满怀崇敬,还有什么比这种心情更自然吗? 一旦我们直觉到宇宙,再回过头来用那种眼光打量自身,我们比起宇宙来简直渺小到了极点,以致因有限的人生而深感谦卑。还有什么比这种感受更恰当呢?
通过简要的文本释读,我们大致论证了前述说法:情感论的核心命题早在《论宗教》里就基本表达清楚了,否则的话,该书就不配“情感论的奠基作”或“一种新宗教观的标志”了。 当然,“绝对的依存感”这个概念是在基督教信仰.里明确化的,作为各种宗教现象的本质规定性,它的明确表述见于如下论断:
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宗教交流形式虽有分明的界限,但在两方面相互联系起来了:一是作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作为不同的信仰种类。虔诚虽有不同形式,但在所有的宗教感情那里都表达了一种依存性,这就是有限的万事万物依存于最高的、无限的存在(one Supreme and Infinite Being)。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