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兼具深度和广度,作者对近代少数著名学者,治佛教历史错误处,据文献资料,予以纠谬匡正,尤为难得。
本书为论文集,涉及提婆、世亲传记及其论典问题;唯识学上识变问题;境由心生之宇宙人生观问题;弥勒信仰之起源及其应化事迹问题;顺治皇帝出家等诸问题。作者治学心细,思考绵密,资料搜罗丰富,态度严谨客观,见解独特。本书兼具深度和广度,作者对近代少数著名学者,治佛教历史错误处,据文献资料,予以纠谬匡正,尤为难得。
关于顺治的出家问题,向来传说颇多,有的说他曾在五台山出家。但是,我们根据正史的研究考证,顺治并没有出家,既然没有出家,为何会有出家的传说出现?这一传说的来源,并非空穴来风,的确是有其原因的。顺治十七年(一六六○)八月十九日,顺治宠爱的董妃去世之后,那时的他,确实是想出家的,并且连头发都剃了,后来经人劝阻,没有成为事实。我们借用陈垣教授的话说:“只是出家未遂耳!”
至于顺治为什么要出家?论到这个问题,必须先从他接触的宗教说起。依着这样的层次,再来论述他要出家的基本动因。
谈到宗教问题,顺治最初接触的宗教,并不是佛教,而是西方的天主教。自明神宗万历年间,以意大利耶稣会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为首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建天主堂于北京,兼传西方的天文、地理及医学,获得皇室的重视,因此,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其中有一位德国神父汤若望(JoannesAdanSchallVonBell)于明憙宗天启年间来华传教,精通历法,甚得皇室礼遇,顺治的母亲,并认汤若望为义父,汤若望送一十字项链给其义女,顺治母亲公开佩戴,俨然是一虔诚的天主教徒。顺治从幼年开始,便称汤若望为“玛法”(即爷爷之意),因为这一层关系,汤若望在大清帝国的皇室里,有着特殊地位。按照中国皇室的传统规定,一般臣民觐见皇帝,都要行跪拜礼节,唯有汤若望得以免除此礼。顺治亲政的第二年(一六五二)七月初五日,由皇帝赐赠汤若望朝衣朝帽。顺治十年(一六五三)三月初三日,又敕封汤若望为通玄教师。从这些荣典来看,汤若望不仅受到顺治的敬重,而且,在顺治亲政的十年之中,前六年他是影响顺治最大最深的一人。顺治有着暴烈的个性,当他的性情激动起来的时候,任何人无法进谏劝阻,唯有汤若望能够进言劝慰,由此可以看出汤若望在顺治心目中的分量。德国魏特先生根据汤若望的回忆录,写了一本《汤若望传记》,其中说道:
他(顺治)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们的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一位警告的人乘时刚强地加以谏正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发起他的暴怒来,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一位发疯发狂的人一般。……一个有这样权威,这样性格的青年,自然会作出极令人可怕的祸害,因为谁是敢来向这位火烈的青年加以谏正的,他略一暗示,就足把进谏者的性命毁灭了。当时朝中惟若望有这胆量和威望,他不避一切,敢向皇帝指示所应走的道路。
提婆及其论典
世亲及其著作
唯识所变
——在菲律宾隐秀寺太虚讲堂讲
唯识语义及其宗名
关于佛典的梵文原典、原语问题
诸法分类与唯识所变
从心随境转说到境由心生
——一九八七年七月廿六日讲于旧金山法王寺
原始佛教的三法印
关于《圆觉经》问题
——读《胡适禅学案》有感之一
宗密荷泽法统辨
——读《胡适禅学案》有感之二
弥勒信仰及其应化事迹
一个伟大的留学僧——玄奘
《大唐西域记》译撰问题之我见
《〈大唐西域记〉撰人辩机》读后述感
关于顺治皇帝出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