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79938
  • 作      者:
    杨晓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晓莉,女,1979年出生,甘肃人。心理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民族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文化与心理健康、群际关系、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发展。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项目等6项;在《PLOSONE》《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参编教材2部,参译教材1部。曾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跨民族交往不仅可以帮助个体进行文化适应,学习他群文化规范和价值观,掌握文化知识,提高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减少偏见,树立积极的民族态度,有利于民族团结。
  《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在调查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现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民族本质论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以及群体认同和威胁感知因素在二者关系中的缓冲作用和诱发作用,考察了群体认同与文化适应策略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以及影响民族本质论的相关文化因素,还探讨了如何进行民族本质论的干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跨民族交往的对策与建议。
  《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对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专业的学者、学生,以及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和对民族教育感兴趣的普通大众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民族的归属判断与民族本质论的关系
  如何根据被试对孩子民族归属的判断,来推断被试持有民族的心理本质论呢?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完全依赖于我们大脑的所思所想,对于这种相似性判断,重要的不是事物真正共享的特征是什么,而是人们所表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例如,乒乓球和鞋子都没有耳朵,但这不可能是我们头脑所共享的共同特征。Medin和Ortony(1989)认为,心理本质论就是如果个体相信事物共享了同样的内容和不可见的本质(即使它们表面上不同,而且既然是“本质”,那么,它便是持久的、不可变的),那么,他们就会把两个事物放到同样的类别之中。他们相信,这就是自然类别中的类别归属方法。所以,被试对于民族归属的这种判断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表征民族这一社会类别的。这种归类表征没有要求我们必须相信本质“确实”存在。人们表征民族存在本质,也不是民族真的就存在本质。因此,心理本质论就是人们的一种分类过程信念,而不是世界真正如何组织的方法,它不是事物具有本质,而是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具有本质的一种心理表征,也许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Medin & Ortony,1989)。
  在中国,对于“民族”通常采用斯大林的定义(张建军,2009),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这个定义中,丝毫没有提到民族与生物学基础有关,但被试在表征民族时却涉及了生物学基础。一些研究者认为,民族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与生物学基础无关。例如,一个汉族儿童被蒙古族人收养,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会完全认同蒙古族,这个孩子也应该是蒙古族;另外,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民族的识别。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的回族人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后识别为“回族”后,认同回族或穆斯林身份,这是政策和文化构建。但是,如果我们去问生活当中的人:“一个汉族父亲和一个回族母亲生的孩子是什么民族?”人们会怎么回答呢?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要么汉族,要么回族”,很少有入主动询问这取决于孩子学习的文化是什么,也几乎不会有人认为是维吾尔族或蒙古族。反过来,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孩子是回族,相信人们会自然地认为其父亲或母亲,或者祖辈中总有人是回族,否则孩子的民族不可能是回族。这反映了人们在表征“民族”这一社会类别时,内隐地认为民族具有生物学的基础。
  (四)与Gil-White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分析
  同样都是基于对民族这个社会身份的判断,为何本节的研究结果与Gil-White(2001,2002)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呢?在本节研究中,被试基于生物学基础对于民族身份的判断分数远远低于Gil-White(2001,2002)的研究结果。这可能是这两个民族在该国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不同所致。但是,当两个少数民族通婚时,被试的判断依然与Gil-White的结果有所不同,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虽然研究发现,只有一部分或一小部分人完全持有关于生物学基础的民族本质论,但是,为什么在问卷调查中被试关于民族本质论的平均分如此之高呢?我们推测,除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心理本质论外,被试可能还持有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心理本质论。因此,第三节我们将采用质性研究来详细了解民族本质论的特点及其内容。由于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本质论在近年来才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还没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们的质性研究也属于初步的探索研究。
  ……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民族本质论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关于民族本质论的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民族本质论:基于“社会文化”还是“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民族本质论的内容分析



第二章 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

第一节 民族的心理本质论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

第二节 内、外群体的心理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



第三章 群体认同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

第一节 多重身份认同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

第二节 身份认同对群际接触的影响:文化适应策略的作用



第四章 民族本质论在群体认同与跨民族交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第一节 民族本质论、身份认同与跨民族交往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不同身份的启动、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研究



第五章 威胁感知在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关系中的诱发作用

第一节 一般性威胁感知、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研究

第二节 威胁情境感知、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

第三节 威胁感知在外群体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第六章 影响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关系的知觉因素探讨

第一节 内群体实体性、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

第二节 文化焦虑感、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持与民族本质论的关系研究



第七章 民族本质论对认知复杂性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一:民族本质论与认知复杂性的相关关系

第三节 研究二:民族本质论与认知复杂性的因果关系

第四节 研究三:认知闭合在民族本质论与认知复杂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第八章 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本质论的干预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九章 促进跨民族交往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特色

第二节 对跨民族交往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本质论问卷

附录二 群际关系问卷

附录三 认同问卷

附录四 文化相关问卷

附录五 其他类问卷

附录六 个人信息表

附录七 访谈记录编码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