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面向基层干部群众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是主动适应基层理论工作实际、开展精准化理论宣讲的有益探索,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话说新发展理念》密切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主线,积极呼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眼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发展理念的精髓要义,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视野开阔、事例鲜活、图文并茂、文风清新,是面向基层开展精准化理论宣讲的生动教材。
2015 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各种版本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和“硬着陆”预言再次甚嚣尘上,但是更多的人开始以理性和长远的眼光,审视中国发展“大势”,对中国改革的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为什么?美国前财政部部长保尔森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领导人明白他们需要做什么。”事实证明,在党的领导下,2015 年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指明了“十三五”时期前进的方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绘制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快速发展的通道,中国经济也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增长速度,增速一直稳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对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些重大的理念问题,很长时间没有真正搞清楚、弄明白。这就导致了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不高,重复建设、无效投资、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等,给外界造成了中国的GDP“虚高”“注水”的错误印象。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现在要的发展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我们要的发展是长期的、健康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我们要的发展就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而不是大“放水”、不分好坏地一股脑地发展。
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建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着重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主因就是要快速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发展协调性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凸显出来,又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之后,又提出了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并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发展的协调性。但是,长期以来,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在内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让人们的获得感没有与经济高速发展成正比,造成了严重的“跛腿效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则强调从提升发展动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更加开放和共享等不同方面补齐短板,提高发展的整体协调,共同构成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体系。依靠谁、为了谁不仅仅是党要解决的重大认识问题,也是发展指向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些发展更关注的是“物”的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速度。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核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具体措施上,我们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思想认识上,也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上;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不再停留在口头上,更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过去,我们的发展更多是一种依靠资源、人力等在内的“要素驱动”,这种“要素驱动”虽然发挥了中国资源优势和人口红利,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据统计,每生产1 吨粗钢,中国企业需要1.5 吨煤炭,美国需要1吨,而日本只需要0.6 吨。如果还继续依靠这种简单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中国的
发展只能是“昙花一现”。要解决这种发展模式问题,就要靠创新驱动、靠技术创新等来提高科技含量。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在发展体制结构上,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力图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发展模式。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指明了发展动力的转变方向,协调指明了发展不平衡的解决方向,绿色指明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融合的发展方向,开放指明了利用好国内国外市场的空间方向,共享指明了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价值方向。理念就是指挥棒,指明了发展的目标,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为此,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实现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须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必须作出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一场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2.新发展理念是什么、怎么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4.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引擎”
5.创新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6.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
7.用好“互联网+”
8.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9.实施创新驱动大战略
10.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
11.用好“看得见的手”
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3.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14.协调发展“挑战多”
15.唱好发展“协奏曲”
16.培育协同发展增长极
17.“特殊地区”要加快
18.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
19.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20.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硬”
21.整体效能节节高
22.顺应绿色发展大趋势
23.绿色中国势在必行
2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5.统筹推进空间开发“大棋局”
26.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27.绿色生活、人人践行
28.扎紧绿色发展的制度“笼子”
29.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
30.筑牢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31.没有大开放就没有大发展
32.打造开放发展的“升级版”
33.做好“新常态”下对外开放大文章
34.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35.“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36.“一带一路”谱华章
37.绘制自贸区建设新网络
38.强化中国制度性话语权
39.国际舞台的中国担当
40.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41.一个都不能少
42.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43.“二孩政策”来了
44.“用工荒”遇上“就业难”
45.和贫困“说再见”
46.缩小收入差距的“压差”
47.搬走看病难、看病贵“两座大山”
48.牵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
49.以“四个全面”引领发展
50.关键靠党定向掌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