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核心价值体系论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122369
  • 作      者:
    陈新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新汉,1947年10月出生。现为上海大学哲学系二级教授,在职博士生导师,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著作22本,其中专著13本。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处发表论文400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各长篇转载9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0多篇。承接国家课题4项(一项为重点)、教育部和上海市课题6项。获上海市高校首届教学名师奖项20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概念,那么作为内蕴于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由于贯穿于人类历史多个社会形态之中,就成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本书以“核心价值体系”范畴为研究对象,由抽象到思维具体,努力构建一个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价值及价值形态世界
  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为我关系”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马克思赋予黑格尔哲学中的“关系”以新的意义,把“关系”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不是说动物与世界上其他事物之间“根本没有关系”,从而彼此隔绝;而是说,动物与世界上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从而是自然界自身的事情。
  正是在这种构建“为我关系”的过程中,人“作用于他自身之外的自然,并在改造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当人在实践中把自然界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特别是活动的对象占有时,也就把自己作为占有对象的主体同客体区别了开来。主体和客体构成了一切社会活动的两极。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李德顺: 《价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总具有需要,并且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主体根据需要占有客体,客体依据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价值就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现实效应;在本质上体现“为我关系”的价值,就“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自从人猿揖别,主体在构建“为我关系”中,在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创造了无限多样的价值。每个层面的无限多样的价值之间相互作用,三个层面无限多样的价值之间又相互作用。舍勒认为,数目无限的价值在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真正的和真实的价值质性,它们展示出一个具有特殊关系和联系的特有对象区域”,在这些价值之间“也就存在着一个秩序(Ordnung)和一个等级秩序(Rangordnung),它完全独立于一个在其中显现出来的善业世界的存在,……而且对它们的经验来说是‘先天的’(apriori)”舍勒: 《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与善业伦理学或目的伦理学》,《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 心灵主义路向》,冯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这个由价值作为其中要素所构成的体系,就是价值形态世界。价值形态世界不是无限多样价值之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特殊关系和联系的特有对象区域”;价值形态世界离不开人创造价值的活动,但又“完全独立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创造价值活动的个体,对于创造价值的个体经验来说“是‘先天的’(a priori)”。
  有些学者把意义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联系起来。确实,意义问题对于理解价值形态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能由此把价值形态世界通过意义世界而意识化。在英文中,“意义”首先与“Significance”相联系,而“Significance”则与“Sign”有词源上的联系,“Sign”的词意是“符号、记号”;其次与“Meaning”相联系,而“Meaning”则与“Mean”有词源上的联系,“Mean”的词意是“意指、意谓”。故此,奥格登与理查兹在《意义的意义》中把意义视为“语言的中心问题”C. K. Ogden and I. A.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upon Thougnt and of the science of Symbolism, Lendon: Soutledge & LTD. 1952.。伽达默尔把意义与对文本的释义联系起来,“理解过程在此完全活动于那种由语言流传物所传介的意义域之内”,他所意谓的意义世界是人通过与世界的交流所赋予世界的[德] 加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说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页。。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然而,确有学者把存在与意义等同起来,雅斯贝尔斯断言:“分析存在就是分析意识”,但在他那里,作为存在的世界是由意义赋予的,由此就内蕴着价值形态世界的意识化Karl Theodor Jaspers: To Analyze Existence is to Analyze Consciousness, Vol.I, Translate by, E. B. Asht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p.49.;古德曼直截了当地把“用语言或另一些符号系统来制造”的意义世界等同于价值形态世界,由此断言“通过制作不同的版本(versions)而制造世界”NELOSN Gidman, Of Mind and Other Matte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29.。价值形态世界与人的价值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是第一性的,意义世界是价值形态世界在创造者中的意识体现,是第二性的。二者不能等同,更不能把二者之间的地位颠倒。
  价值形态世界具有不同于自然界的特征。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用以下话来概括二者的不同:“在自然界里真是‘太阳下面没有新的东西’”,而“只有在‘精神’领域的那些变化之中,才有新的东西发生”。自然界的变化是一连串的因果锁链,原因是结果的根据,而结果作为原因又成为新结果的根据,因而“无论它们怎样地种类庞杂,永远只是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德] 黑格尔: 《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黑格尔所谓的“‘精神’领域”就是指作为历史展开的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是与价值形态世界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之所以“有新的东西发生”,就在于具有“一种达到‘尽善尽美’的冲动”,然而它又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的,“全然是一种不肯定的东西”[德] 黑格尔: 《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马克思把这种由“达到‘尽善尽美’的冲动”引起的活动与构建“为我关系”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这个再生产出来的“整个自然界”就是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价值形态世界。价值形态世界之所以“有新的东西发生”就在于在构建“为我关系”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一方面“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又“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从而“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价值形态世界之不同于自然界就在于有其独特的“美的规律”在发生作用。
  价值属于物质范畴,价值形态世界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不仅意味着作为物质世界运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而且意味着物质世界存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对此,恩格斯赞同黑格尔把离开了后者的无限性“称为恶无限性”恩格斯: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第149页。。价值形态世界是物质世界存在形态无限多样性的一个方面;价值形态世界所内含的价值无限多样性则成为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逻辑补充。
  然而,以人类居住的地球为中心的价值形态世界,毕竟是浩瀚宇宙中十分渺小的“诺亚方舟”。《苏菲的世界》结尾中有几段很有意味的文字:“整个银河(或称星云)共有九万光年这么宽”;“宇宙间大约有一千亿像这样的银河系,而每一个银河系都包含一千亿左右的星球”;“当射电望远镜接收到来自数十亿光年外的遥远银河系的光线时,它们就可以描绘出太初时期大爆炸后宇宙的形貌”;然而,“我们也不要太强调这些数字的重要性,只要你在手中握着一块石头就够了”[挪威] 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574页。。这个“你”由于与“物质的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联结在一起,于是这块手中的石头所在的那个价值形态世界就在宇宙中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
展开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蕴(上)/9
第一节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9
第二节 上层建筑中的核心价值体系/23
第三节 核心价值体系的双重意蕴/37
第二章 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蕴(下)/46
第一节 价值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46
第二节 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关系/60
第三节 作为核心价值体系“观念提炼”的核心价值观/72
第三章 核心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83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进/83
第二节 马克思及其后学的意识形态思想与核心价值体系/95
第三节 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意蕴/111
第四节 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是意识形态反思的必然/120
第四章 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130
第一节 文化及其功能/130
第二节 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精髓的意蕴/140
第三节 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中的导向作用/149
第四节 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凝聚中的作用/158
第五章 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共识机制/169
第一节 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机制/169
第二节 社会价值观念的共识和“重叠共识”/180
第三节 社会价值观念认同和共识的相互转化/191
第六章 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结合中的熵和信仰/200
第一节 熵及其在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结合中的体现/200
第二节 信仰及其在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结合中的体现/21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225
第一节 人民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225
第二节 “人民”是集合概念与辩证概念的统一/239
第三节 人民主体的核心不能等同于人民主体/247
第八章 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主体性的若干思考/263
第一节 维护人民利益是核心价值体系人民主体性凸显的根本保证/263
第二节 人民反腐是核心价值体系主体性凸显的重要机制/275
第三节 民众意愿表达是核心价值体系主体性凸显的重要标志/290
第四节 在体制改革中把“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305
主要参考文献/322
后记/32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