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温暖消逝:关于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284625
  • 作      者:
    (美)迈克尔·R. 雷明,(美)乔治·E. 迪金森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本深度讲解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书,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展开
作者简介

    Michael R. Leming,美国圣奥拉夫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教授,圣奥拉夫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创始人,曾开设死亡相关课程并教授超过35年。

George E. Dickinson,南卡罗来纳查尔斯顿学院社会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老人学博士后、肯塔基医学院死亡学博士后、康涅狄格大学医学社会学博士后。

    周艳,山东大学英文翻译系,曾翻译黑天鹅出版社英文书籍《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慢半拍图书公司英文书籍《成功秘笈》全书翻译;山东省外事办主编的《黄河与泰山――中华文明之源与世界遗产》书籍部分翻译;Great blessing from Yellow River and Mount Taishan――The origin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tiage Site;

    李鸿章游历欧洲的相关旧籍翻译;

   《年轻资本:华尔街风暴后年轻人的隐秘世界》书籍部分翻译;

    Empires with Expiration Dates《帝国终结》全书翻译;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死亡教育”的总点击量在全美国已超数亿次。此书第八版编辑,详细讲述了常人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社会变老、临终与死亡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临终关怀”“正视死亡”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并从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多种角度论证濒死状态、死亡与丧亲关怀,意在帮助读者树立科学死亡观,消除死亡焦虑与恐惧。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缘何要写一本关于死亡的书?

早在20世纪70年代,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彼得的古斯塔夫奥德罗普学院召开了一次题为“生命终结”的诺贝尔大会。会后,乔治·迪金森教授的文化人类学专业学生开始着手写不同文化领域中应对临终、死亡和丧亲关怀的学期论文。与此同时,一名迪金森教授过的医学院三年级学生恰好来拜访他。迪金森教授自然地询问起学生在医学院的死亡和临终关怀课程。学生表现得有些困惑,耸耸肩说他们根本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难道没有人想过应该在医学院开设关于临终和死亡的课程吗?学生的学期论文以及与这名医学院学生的邂逅引起了迪金森教授研究和教授临终和死亡课程的兴趣。

此后不久,迪金森教授的朋友、曾经的同事迈克尔·雷明找到了他。雷明教授写过关于研究癌症晚期病人的博士论文,他想邀请迪金森合著一本关于临终、死亡和丧亲关怀的书。他们都在教授临终和死亡课程,但那时可供参考学习的资料极少,他们正为找到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而焦头烂额。因此写这本书的初衷缘于20 世纪末期仍缺少相关课堂教学资料和学生对于死亡学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期望本书能实现什么?

第一版《温暖消逝》问世距今已逾30 年。我们希望第八版和以前几版一样内容翔实、实用性强、有一定理论支撑,对读者来说简单易懂。我们希望作品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内容跨越多种文化、多个学科,包含社会死亡学跨学科科目的主要研究焦点。实际上自第一版问世以来,临终问题发生了很多变化。与20 纪80 年代相比,关于临终、死亡和丧亲关怀的话题越来越公开,

人们不再讳莫如深。尽管死亡学还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但较之25 年前情况已有较大改观。今天,校园枪击事件频发,恐怖主义袭击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处于风口浪尖的美国时有发生,在某些报道中临终问题已然成为一个比较“ 时髦”的话题。21 世纪的《平价医疗法案》曾经被诬称含有使老年人安乐死的措施。此外,随着人们正确的环保观念逐步形成,遗体储存方式也在悄

然发生变化。我们希望本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让读者对于临终、死亡和丧亲关怀的话题有更直观的感受。

2. 帮助读者适应亲友亡故带来的痛楚。

3. 帮助人们检测自己应对死亡和悲痛时的感受和行为。


在本书的第八版中将告诉读者如何从社会层面理解和应对临终、死亡和丧亲。我们教授死亡学长达40年,我们明白学生接触这门课程的出发点不仅是学术层面,更有私人原因。尽管本书的读者现在不一定遭遇过丧亲之痛,但人们终有一天会直面亲属的离去。我们希望本书的内容有助于读者应对临终和死亡事件。尽管人们不能像应对流感和重感冒那样应对亲人离去带来的痛苦,但

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亲人已故、再也不能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在我们的学术生涯中,收到学生发来的邮件或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们,本书在他或她面对亲人亡故时是多么有用,这让我们感到欣慰。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直接从本书中受益;其他人则说,阅读本书后自己成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坚强后盾。

本书将对您有极大帮助,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从80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中提炼出来的,是经得起推敲的。本书广泛涉猎了社会死亡学的诸多课题,是一部综合类著作,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同时具有实践意义,因为书中大量的案例讲述了个人如何从社会和心理层面一步步应对临终、死亡和丧亲之痛的。其适合的对象也非常之广,不只是因为其广泛适用于各个大学和学院,更是因为它对每个人都具有实践意义。尽管本书最初是写给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护理学、社会工作、运动机能学、宗教学、老年病学、健康科学、家庭研究、公共医疗、哲学和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医药学、护理学、社会工作、儿童生活、个人咨询等学科的专业课程。我们很惊讶地发现许多行业和学校已经选用了前几版进行学习,其中包括一些大型的心理培训学校,其注重的是客户如何应对临终和死亡。


展开
目录

关于作者
前言

我们缘何要写一本关于死亡和濒死的书?
我们期望通过本书能实现什么?

第 1章 死亡教育:正视濒死、死亡与丧亲之痛

当前人们对死亡和临终话题的兴趣
人们对于死亡话题的兴趣为何持续增加?――死亡之谜
别具一格的“死亡课”――死亡教育
死亡病因与预期寿命
“死亡教育”是为了活得更好

当代人的死亡观
死亡,拒绝还是接受?
你惧怕死亡吗?

冥想自己的死亡


第2章 与“死亡”一起成长和变老

童年
在孩子脑海中的“死亡”
向孩子解释死亡和濒死
请对孩子诚实和坦率

青春期
最初的身份危机与死亡焦虑
媒体的影响与死亡话题的交流

成年时期
恐慌与拒绝
反思与接受
个人成长

老年期
“老”就像日落一样无可避免
最好的告别,淡化死亡恐惧
实现圆满,觅一处安息之所


第3章 从容应对老化的身体和灵魂

对疾病的理解和应对
身心机能衰退,当生活无法自理
死于癌症与心脏病

治疗方案,无力回天的老年病症

姑息治疗,保证最好的临终生活质量

善终护理不是无所作为

临终关怀运动


第4章 正视死亡的过程与丧亲之痛

死亡的意义
时间意义:处理预后情况
空间意义:隔离与限制
价值意义:重评生命与死亡的价值
客观和主观意义:如何接受临终现实与亲者分离
社会情境意义:对环境的定义
库伯勒罗斯的死亡五部曲


丧亲之痛,如何迎接生命的终点
与濒死的亲人相处的压力
帮助孩子面对即将去世的父母
面对濒死的孩子

从医疗到照顾,有尊严地死去

应对丧亲之痛


第5章 一生中可能经历的死亡悲痛

父母经受失子之痛
失去胎儿或婴幼儿
失子之痛
失去成年子女

儿童和青少年经受丧亲之痛
失去父母
失去兄弟姐妹
失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成年人经受丧亲之痛
失去配偶
失去父母

失去宠物


第6章 论自杀

对自杀行为态度的转变
自杀的耻辱
自杀行为的定义

影响自杀行为的社会因素
年龄、性别、地区和婚姻状况因素
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对自杀行为的理论透析
涂尔干的理论
冲突理论
拟剧化的视角
存在主义视角
心理学视角

贯穿生命周期的自杀行为
儿童自杀
青少年自杀
大学生与自杀
成年人自杀
老年人自杀
自杀模仿与媒体

如何看待“理性的自杀”


第7章 应对突发性、非自然、创伤性死亡

应对突发性、非自然、创伤性死亡
他杀
意外死亡

应对暴力死亡
事故
灾难
谋杀
大屠杀
战争

21世纪的临终关怀、死亡和丧亲之痛:一种挑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