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回心与转意:新时期中国美学的复苏(1978-198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83722
  • 作      者:
    罗成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0.000
展开
作者简介
0.000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丛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和“文化全球化与90年代文艺转型”的结项成果,也是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和长江学者支持计划项目成果。丛书以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现代文学语言传统的基础上,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及其民族性的生成提供新启迪;同时,从全球化视角对近十多年来中国小说、电影、电视、网络文学、诗学等相关现象作了个案分析,由此勾勒出当前中国文艺的转型轨迹。结合贾平凹和铁凝等具体个案,对中国当代文艺转型现象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回心与转意:新时期中国美学的复苏(1978—1985)》:
  “十七年”时期,真正在学理上与朱光潜、高尔泰等相对的,是蔡仪发展出来的一套所谓“唯物主义”的“新美学”。“新美学”强调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是如同“花是红的”一样的一种不以人的主观认识为转移的质素。但是,这套理论实际上暗含了一种类似于柏拉图所言的“美是理念”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由于这套“美论”确实太为僵硬、保守,将科学取向推向了极端,完全摒弃了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应有的价值关怀与人文意趣,所以也没有真正占据历史的中心。尽管美学研究领域没有实现“客观派”的统一,但是对“客观性”的强调仍然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是蔡仪的教条化固执,还是李泽厚的创造性运用,抑或朱光潜的变通性容纳,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至于文艺理论领域,“十七年”时期更是对属于客观性范畴的“题材”问题有着压倒一切的偏好,而创作主体的经验、技巧等方面的因素几乎不受主流文艺政策的重视。“题材决定论”成为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文艺创作原则。
  至此,可以看出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的几派主观性美学,或因为思想启蒙立场与工农主体立场相柢牾,或因为世事的茕茕孑立与时代主潮的社会整合相冲突,或因为抽象人性人道本位的伦理追求与革命的阶级论相背离,终究都被崇尚客观性的话语权威所压抑或忽视。“十七年”美学在这种主客观之争中,一步步树立起了美学客观性诉求的优势想象。
  3.去传统化与现代赋魅
  其实,所谓的“中国美学”从根本上就是一个现代性事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学”都并非华夏传统世界中的所有物。“中国美学”本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在遭遇西方世界整体冲撞下而出现的产物。在这种现代性境况中诞生的中国现代美学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纠结之中,一方面要用现代的语言、思维、精神来重建属于现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另一方面传统性的基因又潜伏于自身建构的深处,成为一道无法轻易抹去的幽灵,躲在暗处期待某一复活契机的到来。总体上而言,现代中国美学在这一对因素之间的取舍是张扬现代性而贬抑传统性的。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美学复苏的情境重构
一、历史的困局:中国现代美学的三次浪潮
二、审慎的渐进:现实视野下的论域空间

第二章 中国美学复苏的问题进路
一、断裂与延续:思想脉络的复调理路
二、“美好”的追寻:美学嬗变的根本问题

第三章 回到康德:美学复苏的主体论
一、教条与虚无之上:主体探寻的思想语境
二、个我与社会之间:主体意识的辩证内涵

第四章 回到马克思:美学复苏的人性论
一、重描马克思:现实与理想的上下求索
二、实践意识:马克思的现实性维度
三、人道意识:马克思的理想性维度

第五章 回到维柯:美学复苏的传统论
一、传统复归的知识契机:返身维柯视界
二、民族文化的心灵谱系:走向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