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水围的小茅屋:教授的乡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530028
  • 作      者:
    侯炳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水围的小茅屋:教授的乡愁》是作者侯炳辉年逾八旬的清华大学理工科教授,在退休生涯的空隙之间,创作散文、随笔和诗词。《水围的小茅屋:教授的乡愁》是其中的一篇小时候的回忆。全书分为六个部分:随感遐思、亲情散忆、从业杂录、脚印续留、桃园偶吟和挚爱热望。
展开
精彩书摘
  《水围的小茅屋:教授的乡愁》:
  水围的小茅屋——教授的乡愁2014年02月08日时钟拨回七十五年前,江海平原上的一个小村。
  村里有一个住宅,住宅的周围是水,人们称之为“宅沟”。它包围着一排坐北向南的小茅屋。“宅沟”内有水,是天然水,可直接饮用。茅屋的主人是两户人家,每家有两间。西边的姓施,东边的姓侯。“宅沟”南部填一个坝颈,是出人的咽喉。“宅沟”南北长,东西宽,长宽之比约2比1。小茅屋顶盖是稻草,墙壁是芦苇篱笆,冬暖夏凉。现主要描述住宅的东部人家,这是我的家。
  1935年4月,我来临到这家农户。开始并不顺利,因为一岁时母亲病重,我差一点失去慈母。据说,周岁时我就会说话,哭着要母亲,于是,“感动”了死神,把已经移到外屋的母亲给我要回来了。于是,我开始了快乐的童年。
  我家屋后有一个小竹园,竹园内种的是野竹,材不济,但竹笋极为鲜美,一到春天,雨后春笋一下子破土而出,满园尖尖地树在那儿,好像给主人迫不及待的报到。后宅沟的水很深,沟边上主要种杏树,东宅沟的沟边种得最多的也是杏树,还有一棵老梅树,一棵李树,几棵柿子树。还有几颗用以挡风遮阳的大柳树。后宅沟和南宅沟边沿的水中还种了茭白,院子里还有一棵桂花树,一棵枇杷树,可能还有樱桃和葡萄树。总之我家宅沟边上主要是果树,其中杏树最多,可能有五六棵之多。屋前有一个场地(场心),场地的前面是菜园子,里面种有各种蔬菜,如黄瓜、茄子、菠菜、青菜、萝卜、芋头……应有尽有。在这美丽的环境里,我幸福地、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着。享受着春夏秋冬的美好。
  春天来临时,先是竹笋报春。接着,沟边的杏花怒放,其粉色、香艳真是醉人!柿子树的叶子,又大又绿还透亮,叶问结有许多小柿子,圆圆的,胖胖的,美丽极了!杨柳,她伸长了脖子,带有浓毛的嫩枝拂人脸面,痒痒的,特别撩人。到三四月间,沟沿上紫色的蚕豆花和白色的豌豆花竞相开放;蜜蜂和蝴蝶穿插造访。河里的水草刚刚露面,青蛙就此起彼伏地叫起来了。偌大的“黄老板”鲫鱼在水草上拍打撒籽、欢快跳跃。黑压压的、一群群的蝌蚪,浩浩荡荡地游来游去……啊,这一切的一切显示着大自然多少勃勃生机!夏天,炎热的天气使植物如飞一样地窜起来。玉米吐须,高粱摇穗,棉花果实累累,田野一片欣欣向荣。更让人高兴的是,夏天的沟水是温暖的,又是凉快的,是游泳、纳凉的胜地。记得我小时候不怕炎热,经常中午顶着烈日到田间棉花地里摘瓜。当时习惯上棉花地实行套种,在棉花枝之间散种早稻、芝麻以及甜瓜或者西瓜。棉花叶多枝大,是又矮又胖的家伙,而芝麻、旱稻是瘦削的高个儿,它们见缝插针于棉花之间,互不侵犯,相得益彰。而甜瓜秧是蔓生植物,能在棉花间舒展蔓延,开花结果。夏天正是瓜果成熟之际,棉花地里每天都有成熟的甜瓜,置身其间,瓜香扑鼻。因此,每天去棉花地里摘瓜就成为我的爱好。当一个个熟透、喷香的各色(黄色、青色、黑色甚至红色)甜瓜摘得满满一篮子回家时,炎热早就丢之脑后了。
  当然夏天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知了”吧,有两种:一种是较大的,是黑颜色的,雌的叫声极大,雄的不会叫。这种“知了”能拉开大嗓门整天叫个不停,骄傲自大地大喊什么都“知道”;另一种较小,蓝色的,我们叫它“细了”,声音小声小气的,颇讨人喜欢。我们经常捕捉这两种知了。夏天的晚上是很舒服的,我们经常躺在院中的桌子或凳子上,遥望满天星斗。那时天似乎离我们很近,繁星像牛毛一样密密麻麻。长辈们经常指着天空,告诉我们谁是牛郎,谁是织女,讲述在七夕那天他们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又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对应的星星,帝王将相是福星,奸臣贼子是灾星。一旦一颗流星在天空划过,马上有人就说又死了一个人等等。夏天乘凉时,大人们也讲鬼怪,有时我们听得毛骨悚然,连屋都不敢进。
  夏天的故事还有很多,说也说不完。
  秋天来了,高粱玉米成熟了。棉花盛开,远远望去,地里一片白雪,犹如天空的星星,分外好看。那从棉蕾中盛开的花絮是如此洁白,小孩们采着它们,攥紧不放。秋天比夏天凉爽了,秋风萧瑟,似乎有些凄凉,但一看到沟边的芦苇开花了,小孩子的兴致却又来了。那芦苇花像扫帚一样,可用于拂尘。秋天又是钓鱼的季节,不像夏天,鱼儿没有心思觅食,一般钓不到。而秋天来临,河水沉静,鱼儿也会在深水中寻食了,因此钓鱼者又多起来了。而我是一个积极参与者。秋天的水果中唯有柿子最讨人喜欢,青色的柿子一个个变成黄色又转成红色,分外招人喜爱。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随感遐思
水围的小茅屋
潮流随想
读报小记
我是来尽责的
一篇国际述评
谈珍惜
人总要有生活目的
余热乎,灼热乎?
关于《此风危险》一文
搬家记
读《孟子》
读《中庸》
树的遐想
我主张“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
树不能太高
论服务
“目不斜视”与“不好意思”
杂议日常小事
幸运新贵的发迹历程与日常行为
西方的“双轮革命”与中国的“四轮大跃进”
谈体验经济或情感经济
做一个积极的折中主义者
小论“齐、诚、实”
清华园里的“君子国”
有感于“夕阳红”
一只有灵性的小松鼠
尽享金黄昏
忆人民大学汪星明教授
写作随想
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校庆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二篇 从业杂录
自强不息求实创新
为海门撤县建市的题辞并给汤仲飞县长的信
关于“海门高等专科学校”的一些想法
我的最后一份个人工作小结
我任高教自考专业委员12年
我当了一次董事长
我忽然成了“评标专家”
我给神学院上课
我与工农兵大学生一起当兵
自行车上的“前滚翻”
不期而遇的荣誉证书
我写了一篇繁体字文章
我在火车上过70岁生日
回家乡给企业家讲课
中小企业信息化总体方针
试论大开放教育
试议民办大学的办学伦理
一次偶然的发现

第三篇 亲情散忆
江海边上的小农民
祖母的故事
我的外公外婆
父亲的回忆
伟大的母亲
在岳母葬礼上的“告别”辞
樊天成三伯父
半个多世纪的盼望
倪厂长的遗憾——记三舅倪志荣
三舅母的故事
慈爱如母的三姨母
无尽的怀念
国标表弟的愿望
给小舅的八十华诞贺辞
不为忘却的纪念
老校长陈象新先生
数学老师陆子犹先生
我的物理老师胡新先生
英语老师顾明祖先生
沈计达县长
迟远的纪念(附:给高其兴的信
给海门市市志编委会徐思善的信

第四篇 脚印续留
从《信息化历程上的脚印》“后记”谈起
再论IT人才需求怪圈与技能竞赛
全面信息化
转型、人才和教育
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大赛与教育改革
填补缝隙的教育工作
三结合的胜利
“创新驱动”的实践
ITAT的新定位
突出创新创业
培养产业革命人才的大赛
新常态下ITAT的创新驱动
关于转型时期ITAT方针的设想
信息管理专业
“简聊”物联网
什么是“云计算”
人类迈入“智慧化”技术时代
超级计算机的竞争态势
汽车能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IT也需要治理
企业信息化要面向工业全流程再造
让城市聪明起来
再论企业信息化制度建设
互联网思维与文明冲突
大科学家的思想遗产
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智能制造与中国产业革命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简介
“互联网”国家战略简介
经济发展的一个感想

第五篇 桃园偶吟
2007年母亲生病时的四首诗
己丑年正月二十一日听母亲声音有感
七五抒怀
早春偶题
2009年“两会”
与妻游圆明园九州景区
2009清明与女儿游清华园
关于海棠花的两首诗
我和母亲都在无尽的思念
己丑年四月苏北行
赠方方同学
出席经管学院院史竞赛有感
给“自五二”班
偶感人生
4月26日校庆欢聚同班同学
给母亲的追思悼词(附挽联一副
哭母亲
己丑五月八日赴西山“杏林山庄”命题有感
全靠自己(对联一副
大雪天同乡会餐记
海门领导赴京宴请盛会暨与海中同班老同学欢聚记
祝小弟炳祥六十华诞
己丑年终有感
己丑除夕
庚寅春节与亲家共宴
西南大旱记
清华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杂记
陪宇燕春游圆明园
忧思
元月八日海门同乡聚会
送小天使王悦回天堂
心思
虎年小结
虎年除夕宴
人民啊人民
别走啊,云
给人民送礼
清平乐·又赴杏林
七七生日两首

第六篇 挚爱热望
宇新36岁生日记
在儿子婚礼上的祝辞
2008年2月3日给宇新的信
2012年2月26日给宇新夫妇的信
2012年7月31日给宇新的短信
关于生日的一封信
2014年10~12月与宇新的短信摘录
为大壮起名考
2015年1—2月与宇新(培培)的短信往来
宇燕31岁生日记
癸巳初夏给宇燕的信
与女儿隔洋通邮(手写)摘要
与女儿隔洋通邮(电邮)摘要
就侯可钦(涛涛)的专业选择等给宇红的信
做好当大学生的思想准备
如何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关于专业和学习问题
为考上大学而努力
中学生的最后冲刺
做好当大学生的准备
努力做一个德智体美的大学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