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元明清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及现代性转型纠缠在一起的西方对华传教运动,留下了无数的史料和问题,也催生了许多主动和被动的研究成果,而本书就是其中的一部重点著作。作者在阅读处理大量英文资料的基础上,呈现出了美国中国基督教史的脉络和特点,这对希望了解彼岸同行的研究,在比较中探索新路的读者来说显然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的。王德硕在书中提出了对美国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分期和基本特点的看法,他认为,美国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起源于美国对华传教,当传教士开始记录自己在华的点点滴滴时,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他还尝试用“学统”概念梳理美国的中国基督教研究学术史,并借鉴了中国古代学术史的书写方法——学案体,来进一步厘清北美地区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历史脉络。
学术史的梳理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对于中国基督教史这门学科而言,借鉴和批评国外学界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必要的。本书建构了“学统”这个概念,试图以此作为分析框架系统地爬梳北美学界的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脉络,并描绘北美关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学术版图。
北美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主要形成了耶鲁和哈佛两大学统。耶鲁学统的创始人是卫三畏,至今已历七代学人,其主要特征是通史研究。哈佛学统的创始人是费正清,至今已历四代学人,其主要特征是理论阐释与代际转向。两大学统对北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美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受到意识形态、学术制度、中美关系、传教运动等多方面的制约,也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某种影响。
学术史的梳理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如今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就是在提出一个问题意识之后,首先要对本问题意识做一个研究综述,以此来了解前人对此问题有没有研究,提出了哪些观点,还有没有继续研究的余地等等。如今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已经由“险学”成为“显学”,不论是中国大陆、港台还是海外的学术界对此都方兴未艾,研究成果不计其数。可以说,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对中国基督教史而做的学术史的梳理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对欧美学界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梳理也有所涉及。本书立足于梳理北美地区关于中国基督教研究的学术史,其中包括:一是对当代中国基督教和中国宗教政策的研究;二是对逐步形成的中国教会和中国基督徒的研究;三是对过去在华西方教会包括文教、医疗、慈善在内的传教事业及其在中国社会影响的研究;四是对传教事业与西方对华政策和中外关系的研究;五是对西方传教士的研究。 中国基督教史领域的理论变迁经历了“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去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上帝为中心”的种种变化。重视理论的阐释是哈佛学统的一大特点。所以,理论的建构从哈佛学统的奠基时代就开始了,马士提出“西方冲击论”,费正清发展为“冲击-回应”论,费正清的弟子们又发展出“传统-现代”论、双向“冲击-回应”论、“文化帝国主义论”等模式,这些理论都属于“西方中心论”的范畴。柯文等费正清的其他弟子反思了“西方中心论”,从而提出“中国中心论”,马上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术话语,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范式转移就是指这一现象。“中国中心论”是西方学术界的反思,中国大陆学界的文化侵略论和文化交流论其实都是一种“中国中心取向”,后来的现代化理论虽然从“传统-现代”论而来,但立足点还是“中国中心”。后来的中外学者又对中国中心观提出反思,“去中心论”开始出现,裴士丹的“中西新教合作建制”、唐日安的“全球现代化”、吴梓明的“全球地域论”都呈现了“去中心论”的特征。面对“去中心论”的挑战,柯文又提出“以人为中心”进行回应。还有具有信仰背景的学者尝试运用“以上帝为中心”的取向,这方面的代表就是美籍华人学者吴秀良提出的“圣灵史观”,吴秀良研究的是中国基督教史上的奋兴布道家,如余慈度、李叔青等。所谓的“圣灵史观”,就是忠实记录圣灵是怎样藉着使徒们,将福音和教会带到地极的。《使徒行传》就是“圣灵史观”的典范著作。“圣灵史观”其实就是以耶稣基督和普世教会为中心的“新宣教学”和“新基督教史学”。 “以上帝为中心”的取向最早可以追溯到传教士对中国基督教史寻求“基督教式的理解”,卫三畏、来会理、赖德烈都有这个倾向。
综上所述,中国基督教史的理论框架均是中国大陆之外的学者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开始与国际学界接轨,在中国基督教史学界,大陆学者如今在国际学术界也能够“说话”,而且“说话”水平也很高,具有了“学术话语权利”;但是还不能影响国外学者的研究取向,不能影响国际学术的评价标准,“学术话语权力”的掌握能力还有待提高。近来中国学者也开始提出“中国本位”的理论框架,比如徐以骅提出的基督教与中国“三次重大结合与两次中国化”。三次重大结合指的是三次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融合,分别是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三自爱国运动,两次中国化是指基督教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中国化。三自爱国运动之后,政治上的中国化已经完成。“基督教在中国”已经完全变成“中国基督教”,基督教已经成为中国宗教。但是,文化上的中国化还任重道远,构建中国特色的汉语神学,实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完全融合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理论框架
第一章 滥觞:传教运动与学术著述(1830-1880)
第一节 “穿越奇妙之洞”
第二节 研究著作
第三节 研究论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轨:学院研究与非学院研究(1880-1950)
第一节 耶鲁学统
第二节 哈佛学统的奠基
第三节 其他学统
第四节 非学院研究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统:美国的学院研究(1950-2015)
第一节 哈佛学统
第二节 耶鲁学统的传承
第三节 其他学统
第四节 学统的网络建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纷呈:多维视角下的研究(1950-2015)
第一节 留美中国学人的贡献
第二节 学会的研究——以北美亚洲学会为例
第三节 非学院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依伏:学术与社会
第一节 外在语境
第二节 学术研究与中美关系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与欧洲、日本和港台的比较
二、对中国大陆的启发
参考文献
外国人名对照表
后记
英国研究传教史的大家安德鲁·沃尔斯(Andrew Walls)曾说过,欧洲历史学重视史实的证明,而美国学术界则重于阐释。如果说中国史学传统也长于史实发掘与梳理的话,那么了解美国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对我们的研究就更有他山之石的参考作用了。王德硕此项研究正好弥补国内这方面研究的不足。——陶飞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