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那些你不解的行为,心理学家都有答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807569
  • 作      者:
    韦秀英著
  • 出 版 社 :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深不可测的谜底之中隐藏的心理玄机,总有可以找寻的规律
  ▲神奇莫测的怪诞行为心理学,带你解开疑团,找到成功先机
  ▲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运用科学解释生活中的怪诞行为,结果让你大跌眼镜
展开
作者简介
  韦秀英,哈佛教育研究学者,知名图书策划人。策划出版过《哈佛凌晨四点半》《纳兰词》《卡耐基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等畅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会表现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行为,让我们十分不解。对此,一些心理学家开始致力于怪诞行为的研究,给出了让人大跌眼镜但又合情合理的解释。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倾情投入,让怪诞行为心理学越来越蓬勃地发展,并且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书对生活中的各种怪诞行为及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及分析。书中不仅涵盖了大量的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知识,还针对时下年轻人最易出现的怪诞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怪诞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翻开本书,细细品味,踏上神奇莫测的怪诞行为心理学之旅,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解开心中的疑团。
展开
精彩书摘
  chapter 01 永不知足是人类的本性
  第一节如影随形的贪欲
  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
  有人说,女人是世界上最“古怪”的物种,因为她们总是做出一些难以让人理解的怪诞行为,甚至连她们自己都为此感到疑惑。比如,为什么自己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呢?这是她们每天起床时最先想到的问题。每次打开衣柜,就算面对满柜的衣物,她们也总是在感叹:“我的衣服太少了,一件适合的都没有!”
  为什么女人会觉得自己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呢?美国心理学家彼得?罗福说:“一个人对于服装的选择与偏好,能够反映出他的内在心理,这一点在女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对于女人来说,衣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所需,而是她们身体的一部分,是她们的“第二皮肤”,也是她们展示自我、表达内心的最佳选择。女人通过衣服来展示自己的“美”,而“爱美”又是女人的天性,所以女人对于衣服的喜好是永无止境的—你的身边一定不缺少这样“贪心”的女人,她们会把自己的大部分的薪水拿来买衣服,无论网购促销、节日优惠,还是换季打折,都可以成为她们购入新衣的理由。在穿上新衣服的那一刻,她们往往心花怒放,尽情享受他人的赞美以及吸引更多羡慕或嫉妒的目光。这样说来,女人的衣柜里并不是少一件衣服,而是少一句对其外貌的赞美,少一种优越感,少一种自我满足感。
  女人在不断购买新衣服,不断流连于商场、服装店以及网上商城时,内心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女人的“爱美之心”不能称为怪诞,不过凡事都讲究过犹不及。如果女人总是想通过衣柜里的“新衣服”来展示自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显然是不正确的。如果你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会知道,最佳的穿着应该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即使是一袭最普通的黑衣,也能够在一片姹紫嫣红中熠熠生辉,这样的女人才是最美的。
  肚子里的怪兽—贪食症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报纸或网络上看到这样一种“怪异”的现象:很多肥胖者,尤其是那些爱美的女孩子,她们总是想要通过节食来减肥,可是在节食一段时间之后,又忍受不了饥饿的煎熬,于是开始暴饮暴食,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为什么整天吵着要“节食减肥”的人,最后却变成了“贪吃鬼”呢?
  我们知道,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命体征的必需品,就像阳光对于植物、汽油对于汽车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原始人类自从偶然间尝到了第一口被山火烤熟的食物,便开始了对美食的不懈追求。这所谓的“食欲”,也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不过对于“贪吃鬼”来说,吃东西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满足自己的食欲,而是一种怪诞的习惯性的进食行为。
  节食减肥的人受到社会文化潮流的影响,认为“瘦才是最美的”,于是他们希望通过节食来达到减肥或者控制自己体重的目的。长期控制食物的摄取量,会让他们产生厌食心理,又因为受不了饥饿的折磨,最后不得不借助大量进食来满足自己的“正常食欲”。这样,减肥者就很容易陷入“暴食→厌食→贪食”的恶性循环,并且患上可怕的神经性贪食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节食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饥饿感,还会带来心理上的饥饿感,这两种饥饿感叠加在一起,便是贪食症患者对进食“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有些人会选择通过暴饮暴食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有的人听说巧克力可以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甜甜圈和蛋糕这些甜食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抚慰,于是就狂吃这些食物,想通过这些食物来给自己的压力及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通道。可能这些人并不知道,如果人的情绪与某种行为经常联系到一起,比如不开心的时候就吃东西,在经过一定的强化之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以后只要不开心就会很“自然”地去吃东西。这种“自然”出现的怪诞行为,会让人感到宣泄与放松,可是要改变这种行为却十分困难。你现在已经知道整天吵着要“节食减肥”的人,最后为什么变成了“贪吃鬼”吧?一是因为身体及心理上的双重饥饿感需要得到满足,二是为了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何改变减肥者的贪食行为呢?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进食习惯,要以均衡饮食为主,减少甜食的摄入量,保证摄入适当的脂肪以及足够的纤维素,这样才能维持人体的饱腹感。其次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正确的方式释放内心的压力,不要让自己被负面情绪困扰。
  购物狂总是在疯抢那些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每次当你从商场或超市疯狂购物之后,或者在清点网络购物清单之时,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购买了很多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像挂在衣柜里连商标牌都没有拆过的吊带裤、只用过一次的榨汁机或者根本没有用过的电子驱蚊仪等,看到这些东西你就会感到自责、内疚,不断在心里追问自己:“我是疯了吗?为什么会买这些不需要的东西?”
  心理学家将那些无法控制购物欲望的消费者称为“购物狂”,他们对于采购物品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狂热,哪怕自己已经债台高筑也要不停地购买。如此盲目地消费,自然会买到一些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在面对这些不需要的东西时,又会产生极大的罪恶感和焦虑情绪。
  为什么购物狂总是在疯抢那些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呢?不外乎以下三种原因:
  1.“购物狂”对于商品都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因此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内心的占有欲就会蹦出来“搞乱”,无论自己选择的商品有没有真正的用处,都会不假思索地买下来,否则内心的占有欲就无法得到满足。
  2.“购物狂”还希望通过购物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决定权。在购物的过程中,服务人员会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商品,我们也有权利选择购买或者拒绝购买,甚至连刷卡、付款的行为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快感”。所以,在通过购物寻找平常生活中缺失的控制欲和决定权时,“购物狂”往往会不自觉地购买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
  3.由于受到“免费”的刺激,“购物狂”更容易产生盲目消费的行为。怪诞行为心理学家丹?艾瑞里指出,“免费”的东西会让人产生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购物狂”看到免费的商品就会勇往直前,而不会认真思考那些商品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现今的商家都深谙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无论是大型商场、超市,还是网络购物平台,都喜欢打着团购、促销、今日特价等旗号来吸引“购物狂”的目光。其实,无论是怎样的“诱惑”,都是为了赢取更多的利润。“购物狂”能够明白这一点,并且拥有足够的定力以及清醒的头脑,就能够捂紧自己的钱包,而不会去盲目疯抢那些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了。
  换工作就像换衣服的跳槽成瘾者
  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一些“不可理解的怪诞行为”,比如有的年轻人跳槽成瘾,换工作就像换衣服一样。长辈们会劝说:“不要贪得无厌,还是老实本分一点好。”年轻人却总能找到跳槽的理由,总是认为“下一份工作”才是最好的。
  2014年,美国的失业率持续增长,其中年轻人的失业率是中年人的两倍。对此,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曾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年轻人的失业率持续增长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失业了,而是由于他们更喜欢跳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Henry?Siu指出:“年轻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在早期最好能够多做尝试;而年龄较大的员工不会轻易跳槽,因为他们不想出现‘万一’的情况。”年轻人适时跳槽有利于自身的事业发展,可是跳槽成瘾却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本能就是喜新厌旧,因为新鲜的事物能够激活大脑的奖励机制,从而引导我们去探索、冒险,这是年轻人容易被新工作吸引的主要原因,也让年轻人的跳槽行为拥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不过,对于跳槽成瘾的年轻人来说,任何一种理由都可以成为他们跳槽的动机,比如当前工作待遇不好、没有发展前途、不被上级重视等。还有另外一种可怕的情况,就是在经历过多次跳槽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习惯—工作不顺心时想跳槽、人际关系出现矛盾时想跳槽、新工作力不从心时想跳槽,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就想跳槽,这一切问题好像都可以通过跳槽来解决,可现实却让年轻人跌破了眼镜。
  年轻人适时跳槽有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不过在跳槽之前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特长优势及职业发展目标,而不是盲目地跳槽。新的工作可能会拥有更好的待遇,不过跳槽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提高个人的能力价值”以及“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跳槽成瘾的怪圈之中。
  抢来的东西特别好吃
  小时候,我们总喜欢和同伴争抢食物或学习用品,好像抢来的东西都特别好吃、特别好用,可事实上,抢来的东西和自己手里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不同。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无论是争抢还是被争抢,都会给你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孩子们在争抢中长大,潜意识里就认为“抢来的就是好东西”,所以别人手里的食物、别人身上的衣服、别人获得的荣誉、别人拥有的幸福,都成了自己争抢的目标。其实不仅仅孩子是这样,成年人的世界里也随时在上演这样的“争抢事件”,像职场上的钩心斗角和明争暗斗就存在于公司中。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怪诞的行为呢?
  首先是人类的竞争意识在“作怪”。从原始社会开始,由于食物、用品的匮乏,人类就开始了各种争抢活动,也只有在争抢中获得胜利的人,才有机会生存下去。现代人类也许并不匮乏食物或生活用品,但是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仍然会出现争抢行为。其次,当你看到别人手里的东西、别人身上的衣服,甚至是别人脸上的笑容时,都会产生一定的嫉妒心理。这时候你的心里会想:为什么别人拥有某样东西会那么快乐,而自己拥有某样东西却没那么快乐?难道别人手里的东西更好吗?内心的疑问会激起人的嫉妒心理,从而产生争抢的意念。在这个过程中,潜意识会受到理性典范控制和复杂的理性支配的同时刺激,将界限外的刺激因素作为抢夺对象,这样就会产生征服感和抢夺后的快感。
  那么,抢来的东西真的会更好吗?当然,所谓的“更好”只是心理上的错觉,而且当你对别人手里的东西垂涎三尺时,别人可能也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你手里的东西。如果一味地争抢别人手里的东西,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也许哪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抢来的东西正是当初自己拥有的。因此,你必须学会珍惜自己手里的一切,不要总是“惦记”别人的东西。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
  《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挠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很多学者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借剧中人物之口,强调了人类的报复心理。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是人类的本能,它就像死亡、流血和微笑一样正常。当一个人在利益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损害时,会使前者要求后者做出赔偿或前者会使后者也产生同样的利益上的损害,人的这种怪诞行为就被称为“报复”。这种心理也是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利益被损害的一方往往在心理上会产生焦虑反应,比如愤怒、呼吸不畅、焦躁不安、难受等。这种焦虑反应在得到利益赔偿或报复后,才会得以消除。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报复心理,不过有的人能够通过冷静的分析以及理性的思考,来避免报复行为的发生;有的人却在报复心理的驱使下,无法控制住自己,陷入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
  报复行为危害极大,那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报复心理,如何避免报复行为呢?
  当你利益受损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一些,不要总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得与失,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理得到调节。另外,你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自己的报复心理得到淡化或转移。如果这样做还不足以平息你内心的“怒火”,那么就冷静地思考一下报复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它会给自己、给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怪诞行为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指出:“人类的所有怪诞行为都有合理的动机。”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别人的做事动机,或许就能理解别人的行为,而不再想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地进行报复了。
  脚踩N只船的花花公子
  如果你热爱高尔夫球运动,一定不会对泰格?伍兹陌生。这位传奇的高尔夫球手多次排名世界第一,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尔夫球手之一。当然,泰格?伍兹出名不仅仅因为他获得的非凡成就,还因为他的“偷腥门”事件震惊了世界体坛。泰格?伍兹也因此被称为“最花心的高尔夫球手”—他曾经背着漂亮的妻子与多名女性交往。一位事业有成的体坛名将,居然脚踩N只船,这着实让人们大跌眼镜。
  在我们身边,脚踩N只船的花花公子并不少见,女人说男人好色、贪性,而男人却不这样认为。英国《每日邮报》曾指出,男人“花心”是由于基因决定的,研究者将20张女孩的照片给不同的男人看,结果大多数男人都能够从中找出好几个自己喜欢的女孩,并且愿意跟她们有进一步的发展。从进化心理学来看,人类存在的目的就是传递自己的基因,所以在进化压力之下,男性会乐于与不同的女性保持短期的性关系,以此来让自己的基因得到最大限度的传递。当然,遗传基因本身也和男人脚踩N只船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父辈比较风流的,子辈发生感情出轨的概率也更高一些。
  脚踩N只船的花花公子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他们的“硬件”都很不错,要么拥有阳光帅气的外表,要么才华横溢、心思缜密,总能吸引较多异性的目光。有的花花公子甚至可以不投入任何感情,同时与好几位女性进行交往。为此,女人们总是感叹:“男人都太花心啦!”其实,在男人“花心”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你忽略的心理因素:
  1.缺乏自尊感和自信心,总是渴望得到更多的赞同与肯定,多一个女人崇拜自己,内心就会多一份自信,多一点自我认同感。
  2.选择困难症,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肯放下,不断追逐“更好的”。这样的男性会同时与几位女性保持亲密关系,他们心里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受到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有的男性会认为脚踩N只船是成功者的标志,于是他们会很乐意以这样的怪诞行为来展示自己的“成功”。
  ……
展开
目录
chapter 01 永不知足是人类的本性
第一节 如影随形的贪欲
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
肚子里的怪兽—贪食症
购物狂总是在疯抢那些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换工作就像换衣服的跳槽成瘾者
抢来的东西特别好吃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
脚踩N只船的花花公子
一辈子都难以戒掉的赌瘾
第二节 你为什么会这么贪
贪得无厌的根源—占有欲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贪婪者的座右铭
狄德罗效应与喜新厌旧
需求层次的变化是欲望的助燃剂
蔡加尼克效应:为吃不到的葡萄而耿耿于怀
第三节 别让欲望掌控你的人生
延迟满足能让你控制住贪念
没有嫉妒,就没有贪婪
见好就收,用“舍得”换“收获”
做人生的季军,你会比亚军更快乐
学会利用“得寸进尺”心理来激发斗志

chapter 02 不管愿不愿意,你都是在活给别人看
第一节 那些有关面子的问题
十个男人九个吹
高跟鞋,美丽的酷刑
不差钱,天价商品照样有人买
孩子的“人来疯”
不惜千刀万剐、也要让自己变“美”的女人
网络炫富的风潮
“人言可畏”酿成的悲剧
第二节 你的思想谁做主
完美主义是滋生“为别人而活”强迫症的温床
求同心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
让你迷失自我的从众效应
霍桑效应与表演型人格
活给别人看和为别人而活并不是同一件事
第三节 “第三只”眼睛的积极作用
让无所不在的约束之眼发挥监督作用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晒晒幸福更幸福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异性效应能提高工作效率
别让自己堕入“秀恩爱,死得快”的逻辑怪圈

chapter 03 “我和你们不一样”,错误地坚信自己与众不同
第一节 最好的和最差的
自命不凡的网络红人们
这个创意是我想出来的
自己选的彩票号码才让人有安全感
她们都是一样的—脸盲症
“偏不!”用逆反来宣示个性
无限夸大自身的不幸
被遗弃与被忽视?人不孤独心孤独
第二节 我为什么如此“独特”
鸡尾酒会效应:我们对自己的名字很“敏感”
巴纳姆效应:让你觉得别人夸的就是你
让人高估自己的乌比冈湖效应
悲观主义者觉得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
第三节 做个路人也挺好
从反对意见中认清真实的自己
把自己放得很低的人,才能站得很高
反省自身错误,而不是怨天尤人
多学习、多经历,才能不做井底之蛙
如何跟自视甚高的人相处

chapter 04 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第一节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恐惧
对私人领域的忧虑:略带紧张地盯着电梯里的楼层数字看
对“被关爱”的恐惧:宁可求助陌生人,却不愿向父母求助
对社交的恐惧:宅男宅女养成记
对幽闭空间的恐惧:不能踏入的电梯、不能关上的门
对失败的恐惧:破罐子破摔
对细菌和病毒的恐惧:洁癖者眼中的世界
对寂寞的恐惧:夜不归宿的派对狂
对疾病的恐惧:小小感冒杞人忧天
对嫉妒的恐惧:同事之间都对自己的薪酬避而不谈
对死亡的恐惧:从无所畏惧到惜命如金
第二节 胆小鬼的恐惧从何而来
冰结反应:瞬间吓傻了
不自信,我们家里都有一扇“忘记”锁上的门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们都害怕面对未知的真相
约拿情结,人怕出名猪怕壮
第三节 战胜不应有的恐惧,拥抱属于你的快乐
淡定点,杞人忧天反而祸不单行
过度激励不如适度压力
迎难而上,长痛不如短痛
烦恼和压力也可以用笔“划”掉
食物也能成为好心情的原料

chapter 05 身体里有两个自己,甚至更多
第一节 一个身体里的多个灵魂
出口成“脏”的高学历者
似曾相识之感,机缘巧合或前世记忆
剪短头发,我就不再是我
庄周梦蝶的困惑
一车在手,淑女变成女汉子
鬼魂上身、灵魂出窍?或许只是心里有鬼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可恨的受害者
第二节 他(她)从哪里来
多重人格障碍探秘
记忆错觉,深信不疑的记忆不一定真实存在
路西法效应:环境改变令人性格大变
盗梦空间,在幻象与真实之间的挣扎
詹森效应:关键时刻的判若两人
第三节 学会和自己做朋友
认识自己的第一步:本我、自我、超我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生活才能接纳你
疏导不良情绪,而不是释放心里的恶魔
自我期望要适度,白日梦更要适度
巧用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做出正确决策

chapter 06 把一切都寄希望于明天
第一节 人人都有拖延症
先甜后苦的行事原则
考试前夜的突击战
工作时却沉溺于工作之外的“乐趣”
屡教不改的上班迟到
毫无举措地等着奇迹出现
“焦虑→拖延→焦虑”的慢性中毒
最后期限时的痛苦纠结
第二节 明日复明日,明日因何如此多
反抗自我心理导致的一拖再拖
“时间还有很多”—主客观时间意识的偏差
拖延心理是如何演变的
拖延≠懒惰
哪些人最容易成为拖延症患者
第三节 脚踏实地地战胜拖延
罚款未必能有效地杜绝拖延
别让“责任分散”心理成为你拖延的理由
化整为零地分割长远目标
善用80/20法则来抓住事情的重点
“ABCDE法则”是管理拖延情绪的灵药

chapter 07 跟着感觉走,不拉现实的手
第一节 神奇的感觉
打哈欠会传染困意
明知不是真的,你却感动得不行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闭上眼睛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情绪转移定律:大鱼、小鱼和虾米
五颜六色的心理暗示
“放假”比上班更让人感觉心力交瘁
神奇安慰剂:包治百病的“面粉+糖”
第二节 感性和理性的较量
心理偏见导致眼见不一定为实
移情效应: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假作真时真亦假
斯文加利效应:我们都容易被操控
“去个性化”的洗脑术
第三节 感觉对了,事情成了
首因效应+光环效应,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利用互悦机制,“好感觉”带来“感觉好”
“对不起”三个字的魔力
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积极的暗示效应能够逆转败局

chapter 08 金钱就是利益,但不等于幸福
第一节 人性和金钱的那点事
拾金不昧的人未必会把多找的钱还回去
令人难以抗拒的优惠券
第一个喊着要掏钱埋单的人总是掏不出钱来
不缺钱却还偷东西
高额奖金是一柄双刃剑
买到限购的商品让人更开心
并不缺钱的赖账者
第二节 金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重要的
我们都逃不脱免费的诱惑
追求薪酬待遇的人不一定都是拜金主义
为什么钱越赚越多,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守财奴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再有钱的人也有仇富心理
第三节 掌控金钱,而不是被掌控
寻找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
别让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坏了自己
大钱小花和小钱大花
钱没了就没了,别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宁可减员也不减薪的老板才是明智的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