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阳明天下:王阳明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8013739
  • 作      者:
    杨帆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参透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

  厘清心学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令你内心强大、正能量爆棚的通俗人物传记

  他在祖母的天神之梦中“从天而降”。《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让他从此得名王守仁。平顺的人生中,他掀开了不凡的命运。在他眼中,科举并非第一要紧事,天下最要紧之事是要做圣贤之人。他敢于触怒奸臣,被贬龙场,却悟出了全新的真谛。疾病半生,用出神的兵法,以文人之身,巡抚赣南,屡次平定边疆匪患。

  他一生倡导“知行合一”,将心学发扬到极致。各地学子涌入他的门下,又将万物与心的和谐带到了世界各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他在世上留下的最后警句。从此圣贤的领域有了他的一席之地,他将短暂的人生活成了一场辉煌的传奇,永远绽放在大明朝的史册。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创立了以“良知”为本体,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致良知”为实践目标的“阳明心学”,是“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展开
作者简介

  杨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历史学硕士。酷爱文学及历史,崇尚心学,深信“知行合一”能帮助人们解决诸多现实困惑,遂以阳明为精神楷模,多年研究,累积诸多独到领悟,遂著成传记作品《阳明天下:王阳明传》,以期让更多读者领略明代奇人王阳明与他的心学魅力,代表作《花开不败,永远的梵高》。

展开
内容介绍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创立了以“良知”为本体,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致良知”为实践目标的“阳明心学”,是“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他在祖母的天神之梦中“从天而降”。《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让他从此得名王守仁。平顺的人生中,他掀开了不凡的命运。在他眼中,科举并非第一要紧事,天下最要紧之事是要做圣贤之人。他敢于触怒奸臣,被贬龙场,却悟出了全新的真谛。疾病半生,用出神的兵法,以文人之身,巡抚赣南,屡次平定边疆匪患。他一生倡导“知行合一”,将心学发扬到极致。各地学子涌入他的门下,又将万物与心的和谐带到了世界各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他在世上留下的最后警句。从此圣贤的领域有了他的一席之地,他将短暂的人生活成了一场辉煌的传奇,永远绽放在大明朝的史册。

展开
精彩书评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士祯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严复

  ★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杜维明

  ★一生伏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七章 放手与归去 传奇未完
  第一节
  清心寡欲,追求圣贤
  50岁,知天命的年纪,一声感叹,几丝苦涩,如同秋天的枫叶,秋渐深,绿渐褪,叶更红,情更深。此时的人生就像一部作品,唯有留下更多的佳作,才能称之为精品。50岁的王阳明,对官场与仕途的名利早已淡泊,他在讲学中享受着学问带来的快乐,他也在思考,是不是真的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可让他想不到的是,就在此时,他接到了一封朝廷发来的诏书,让他即刻返京。
  已经十几年没有太平过的大明朝,再一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德皇帝驾崩了,享年31岁的他没有留下一个子嗣,谁将成为大明朝的下一任皇帝,成了一个莫大的难题。每个人心中都权衡着自己的利益,正德皇帝生前不仅没有子嗣,甚至没有兄弟,唯一的方法,便是从朱氏宗亲中选出一个合适人选。15岁的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就这样在众人的权衡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大明朝的新一任皇帝朱厚熜,从封地湖北来到了京城,15岁的朱厚照,还是一个玩心不改的孩子,可15岁的朱厚熜,已经做足了当皇帝的准备。当眼前出现雄伟壮阔的城门,正要迈出成为皇帝的第一步的朱厚熜,却被官员们拦在了城门口。他们告诉朱厚熜,只有皇帝才能走大明门,以朱厚熜的身份,应该走东侧的东安门。朱厚熜知道,东安门是留给皇太子出入的,他告诉众人,自己就是即将即位的皇帝,如果不可以走大明门,那宁可掉头回湖北。一群大臣被一个如此有气场的孩子震慑住了,他们选择了妥协。朱厚熜在即位之前,就与大臣打了一场心理战,从大明门光明正大地进入了皇城。
  做了皇帝的朱厚熜渐渐发现,麻烦的事情远远不止于此,他成为皇帝的条件,便是从此不能再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他想反抗,可朝中的大臣们却结成了统一战线,如果真的誓死不从,他的结果也只能是回到湖北老家,继续过王爷的生活。这一次,他暂且妥协,但皇帝的年号,要他说了才算。吏部为他定的年号是“绍治”,意思是继承弘治皇帝的统治,这等于承认他是弘治皇帝的儿子。可朱厚熜指着《尚书》中的“嘉靖殷邦”四个字,斩钉截铁地告诉众人:“我的年号是嘉靖。”这一次,又轮到大臣们妥协,从这一刻起,大明朝的嘉靖皇帝,正式走入历史的舞台。
  风雨人生,山一程,水一程,走过平川,穿过风沙,踏过荆棘,回首看自己一路上留下的深浅不一的脚印,才猛然间发现,人生因坎坷而多味,红尘因变幻而绚烂。
  朱厚熜也想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脚印,首先便是要稳固自己的立场。他看中了王阳明,不仅因为王阳明做出的一系列壮举,更是因为他的学生遍布朝中的各个角落,拉拢了王阳明,就几乎等于拉拢了整个朝廷。
  在决定拉拢王阳明之前,嘉靖皇帝朱厚熜还做下一件壮举,让人从此再也不敢小看这个年仅15岁的少年一眼。迫于杨廷和率领的众大臣的压力,朱厚熜差一点就同意了认弘治皇帝做父,可突然出现的一封奏折,改变了他的一生。写奏折的人,就是张璁,一个和王阳明年龄差不多的无名小吏,他看准了嘉靖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矛盾是他升迁的机会,就奋笔疾书了一封《大礼疏》,引发了大明朝最著名的一场腥风血雨。
  在《大礼疏》中,张璁引经据典,几乎句句都是在替皇帝说话,他说:汉代的刘欣和宋代的赵曙,都是在很小的时候便过继给了汉成帝和宋仁宗,自幼在宫中长大,而嘉靖皇帝已经年长,如果认弘治皇帝做父,那他的生父兴献王便要绝嗣了。
  看到这样一封奏折的嘉靖皇帝,激动得无以言表,他没想到还能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如此一来,他反对杨廷和的立场便更加坚定。王阳明曾经说过“礼本人情”,如今也成了嘉靖皇帝据理力争的依据,杨廷和为了削弱嘉靖皇帝的势力,将张璁升去南京做刑部主事,没想到张璁在南京与王阳明的众多学子一拍即合,许多人站在了张璁一边。
  人一旦团结起来,就像捆成一捆的筷子,纵有再大的力气,也不能轻易掰断。张璁很快就有了众多支持者,南京吏部主事桂萼,借着张璁的势头向皇帝上了一封奏折,建议皇帝将生父兴献王封为皇考,把孝宗皇帝封为黄伯考,将正德皇帝封为皇兄,将生母蒋氏封为皇太后。嘉靖皇帝再一次有了支持者,可众大臣商议了很久,也没有给出结果。正在嘉靖皇帝忧心之时,杨廷和提出了告老还乡的申请,以为自己战胜了杨廷和的皇帝批准了这一辞呈。但他没想到的是,一场腥风血雨,正在不远的未来等着自己。王阳明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年,那里几乎是他的第二故乡,如果此行能够入阁拜相,人生至此也许真的圆满。可是,刚走到杭州,一封诏书却阻挡了他前行的脚步,诏书中,要王阳明返回江西,暂缓入京。至此王阳明看透,此生也许再无入京的机会,也许告老还乡,成为一介平民,反而快乐许多。他想得没错,这一次,王阳明没能回到京城,在他的余生里,也再也没有实现过回京为官的愿望。这一切的幕后主使,正是杨廷和。王阳明在朝中各个部门的学生们纷纷站在了张璁和皇帝一边,如果王阳明返京,那自己更是毫无胜算。在大议礼事件还没有进行到最激烈的状态时,杨廷和建议皇帝,如果王阳明回京,必定要对他平定叛乱的事情进行封赏,如此一来,国库吃不消。嘉靖皇帝也觉得有理,便暂缓了王阳明回京的事宜。
  成功阻止了王阳明回京的杨廷和,也许没有想到,自己在朝中的日子也剩下不久了。杨廷和离开了朝廷,曾经与他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文官们,将虎视眈眈的眼光瞄准了张璁。他们认为张璁是导致杨廷和告老还乡的罪魁祸首,他们一致决定,要在张璁每日的必经之路上将其拦截,一顿乱棒,将其活活打死。
  心境清白,贪欲自然就会少。一个人的安静取决于内心,一颗骚动不安充满欲望的心,无论幽居于大山,抑或隐藏于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唯有淡薄与宠辱不惊,春日里,即便坐于书斋也能感悟到山川的妩媚与雄奇。
  每当涉及利益,人们的内心便无法平静,即便是皇帝朱厚熜也是一样。大臣们要殴打张璁的消息传到了皇帝的耳中,他震惊了,如果真的让他们得手,那不久的将来,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对付皇帝,简直易如反掌。如果是正德皇帝朱厚照,也许会将这样一场闹剧当成演戏来看热闹,可嘉靖皇帝朱厚熜,决定要打压这些大臣的嚣张气焰。他将内阁官员召集到一处,告诉他们自己已经知道了打人的阴谋,并当场对组织打人的赵鉴和张翀进行了痛斥,又将张璁和桂萼擢升为翰林学士,将方献夫擢升为侍讲学士,又趁机将生父中兴献帝的“本生父”头衔去掉,实现了自己只做皇帝,不认弘治皇帝做父的愿望。这一次,年轻的嘉靖皇帝获得彻头彻尾的胜利,然而,事情远远未完。
  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18岁的嘉靖皇帝再一次面临文官对自己的挑战。杨廷和致仕了,可他的儿子杨慎依然留在朝中为官,他将六部十三司共二百多名官员组织在一起,集体在左顺门下跪,要皇帝为不继统的事情给出合理的解释,否则便一跪不起。刚刚在大议礼中获得胜利的皇帝,绝对不会向这些跪在外面的大臣妥协,他派出锦衣卫,将跪在左顺门的一百多名官员拘捕,凡是违抗的,便遭到锦衣卫的暴打,有十七人当场死在锦衣卫的棍棒下,挑起事端的杨慎、王元等人被发配到边疆,永世不得为官。
  此时的王阳明,也同杨廷和一样致仕还乡,可与杨廷和不同的是,他正舒适地享受着亲人的陪伴和为学生讲学的快乐。这样清净的生活,他有多久没有享受到了?也许是上天为王阳明遭受的不公做以补偿,给了他六年悠闲的生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禀赋与天命 在命运伊始勾勒传奇
第一节 血脉里的荣光
第二节 金山寺里的前世轮回
第三节 读书做圣人
第四节 卷甲归来马伏波
第二章 探寻与求索 奔向未来的少年
第一节 花烛之夜入庙堂
第二节 阳明格竹
第三节 踏上科举之路
第四节 落第的天才
第五节 官场风烟
第三章 波折与求索 颠簸于命运的旅途
第一节 求仙问道九华山
第二节 阳明洞里修仙道
第三节 回归儒学的大船
第四节 帝王心机
第五节 王氏权谋
第六节 牢狱中的叹息
第四章 磨难与升华 龙场悟道终成心学
第一节 荒凉颓败的新世界
第二节 云山雾水里的慨叹
第三节 龙场悟道,终明心学
第四节 励精图治的年月
第五节 皇恩浩荡,重见曙光
第六节 如鱼得水的仕途
第五章 战争与功勋 万民爱戴的全才
第一节 平步青云,屡建"事功"
第二节 但行此事,莫问前程
第三节 战争里的心学智慧
第四节 激烈最后一战
第五节 捷报传来
第六章 智慧与谋略 踏上新的征程
第一节 风起云涌的帝王之乱
第二节 踏上无畏的征途
第三节 战场上的"知行合"
第四节 一条蜿蜒的巨龙
第五节 决战鄱阳湖
第六节 南昌城里的故事续集
第七节 看透一切的大圣
第七章 放手与归去 传奇未完
第一节 清心寡欲,追求圣贤
第二节 万物一体,知行合一
第三节 老骥伏枥,再上战场
第四节 疲乏的生命,不灭的星辉
第五节 血色夕阳里断藤峡
第六节 此心光明,阳明天下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