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哲学思考
哲学是什么
哲学到底是什么?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很多大学都有哲学系或哲学专业,他们到底在学什么?我们便从这些问题开始吧。
哲学,英语即philosophy,从词源来翻译的话,意思是“爱智慧”或“爱求知”,或许可以用“爱知”作为对应的译文。
这个词是明治时期传入日本的,启蒙思想家西周将其译为“哲学”。“哲”这个汉字有“聪慧”“明理”的意思。有人认为对应译词应该是“爱知”,“哲学”是误译,不过我却觉得很有韵味。诸位以为如何?
哲学,曾经是万学之源。那时,还没有分化形成数学、天文、物理等学科领域,这些都包含在哲学之内。心理学、社会学等近100多年才成立的学科,也可说是从哲学分化出来的。
说起大学的哲学系,可能很多人对该学科都有一种范围狭隘、内容抽象的印象(事实上在很多大学里也的确如此),其实,哲学历史悠久,是学问的起源、万学之母。
哲学以前
古人以神话传说来说明解释世界的起源。除了有名的希腊神话,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这种倾向。空气澄净的古代世界,夜空繁星闪烁,似乎在向我们诉说什么。跟星座相关的无数神话便是明证。
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到,那时的人们感觉自然所在之处,无处不存在着灵魂,还有诸多神灵。古人就这样观察着宇宙和世界,对自然现象做出种种解释。
此处引用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所写《神谱》,其中描述了从混沌到有序的宇宙诞生场景。对《神谱》原文我稍做了一点简化加工,另外,在必要的地方添加了注音(以下亦同)。
最初诞生的是混沌(卡俄斯)。接下来诞生的是拥有宽阔胸膛的大地(该亚),那是冰雪覆盖的奥林匹斯山上诸神永远居住的大地。在道路宽广的大地最底端,诞生了幽暗的冥土(塔耳塔洛斯)。然后,永生的诸神之中,最美的爱神(厄洛斯)诞生了。
下面引用日本的《古事记》。本来直接引用原文也可以,不过既然出版了现代日语版的,我们便引用现代版。
宇宙初发之际,混沌根基已固,生发之力尚未成形,此时无名无动,无人知其形。其后,天地初分,天御中主神、高御产巣日神、神产巢日神三神成万物造化之始,又分阴阳二气,伊邪那岐、伊邪那美二神成万物创造之祖神。
希腊和日本,两国虽然地理距离遥远,然而希腊神话《神谱》与日本神话《古事记》是不是让你感觉非常相似?眼前的世界为何产生?世界原本是什么样子?虽然很朴素,却是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相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古人各自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以说明解释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从混沌状态或是虚无之中生出万物,古人对其情形的说明,让人不能不感叹其想象力。
哲学之父
古人的世界,或许是激情浪漫的世界,然而,对自己和世界的本质做出更为冷静的思考也是必然趋势。于是,哲学家们顺时应势出场了。
泰勒斯被人称为哲学之父。也许比起哲学之父,我们称其为西欧哲学之父会更为恰当。虽然我希望能避开一些类似西欧即世界的表述,不过此处还是沿用惯例表达。
那么,泰勒斯为何会被人称为哲学之父呢?
公元前624年左右,泰勒斯出生在小亚细亚西海岸的米利都地区。米利都是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商贸来往频繁,思想自由,没有世俗成见的束缚。各地商人们还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发达的技术。我们可以想象,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出生的泰勒斯,才得以拥有自由思考的环境。但是,泰勒斯撰写的文字都没有保存下来,我们只能从有关他的纪录片段来推测他的思想。
第欧根尼·拉尔修是公元3世纪的哲学史家,在他所著《名哲言行录》中,记录了以希腊为主的众多哲学家的箴言。因为是言行录,所以除了思想,还记录了各种与人品性情相关的传闻逸事。虽然其中有些内容的真实性让人存疑,不过以本书为参考我们还是能大致勾勒出泰勒斯的人物形象。
泰勒斯是希腊七贤之一,而且是其中第一位被称为贤人的。他研究天文学,同时主张灵魂不死。曾经有个故事,泰勒斯为了证明成为富人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在预见到橄榄的丰收后,便租下了所有榨橄榄油的机器,当年果然橄榄大丰收,他也赚取了巨额财富。他却说:“赚钱很简单,只不过我关心的不是这个。”
据说泰勒斯到埃及后,还测量过金字塔的高度。读者朋友们觉得应该怎样测量呢?泰勒斯的方法是这样的:在自己影子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相同之时,测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他认为这个数字就是金字塔的高度。是不是非常聪明?
关于泰勒斯的故事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泰勒斯关心世界的本质,特别是自然的形成。他不像前人那样用神话来解释这些,而是深入思考事物的本原是什么。这个本原,用希腊语来讲即archē。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比起“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万物本原的思考本身。万物的本原是什么都好,人们对此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看法,后面会详细记述。总之,“万物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非常重要,正因为泰勒斯提出了这一问题,他才会被后世尊为哲学之父。
当然,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观点也可说是一语中的。因为没有水,生物就无法生存,而且人体的60%至65%都是水。哲学之父真是当之无愧的。
泰勒斯之后,哲学家们开始探讨万物本原,并提出了种种观点。因“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而闻名的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毕达哥拉斯创建了一个宗教性团体,信仰灵魂不死和轮回说,他热爱比例与和谐。不知为何,他很讨厌豆子,从来不吃。在一次与弟子们共同参加的战斗中,他们败退,途中竟然为避开豆田而绕远路,结果被敌人俘虏杀害。为何他会如此厌恶豆子,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大概能发现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天才,生活的世界也是异于常人的。
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原子”这词,含有无法再分割的意思。这一思想与近代的科学原子论也有相通之处,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关于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的事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万物流转”;巴门尼德认为“有即有,无即无”,这话或许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其实是世界的永恒不灭。
哲学家们的这些主张,在当今自然哲学中被划分到各个流派,确实给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感觉。今天我们所说的天文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音乐等广泛领域,古代先贤们都曾涉足,他们提出了世界及自然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一本质问题。这正是哲学的世界。这里我要重复前面所说,正因为泰勒斯是探究万物本原的第一人,所以他才能成为“哲学之父”。
所谓哲学学习
哲学虽是所有学问的起源,现在给人感觉却不过是一个偏门专业而已。现实也的确如此,然而在我心中,哲学始终是学问的源泉、中心。我们不能把哲学看成是单纯进行哲学解释的学问。我们不能光想着康德是怎么说的、尼采应该怎么解读,重要的是我们要自己进行哲学思考。哲学思考,简单来说就是要自己“思考”。“思考”用德语讲就是“denken”。我上学的时候,经常被问“你在denken吗”。不过,说起思考,总让人感觉抽象、难以捉摸。那么,我们就在所有想法、行为后面打个问号,“?”等于为什么。比如:这样真的可以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思考。
对高中生而言,思考诸如“我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会有校规”“为什么要发电邮”之类的问题都是很有意义的。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谁会没完没了想那么多啊。但是,各位要记住,正是这些思考最后形成了哲学思考。总有一天,大家会对自己提出“我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会死”之类的沉重问题,向自己发出终极疑问。于是,我们人人都在进行哲学思考。
但是,哲学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就是,由于在悠久的历史中沉淀了厚重的思想,所以哲学用语往往晦涩难懂。很多时候读哲学书都是不知所云,如果要给读不下去中途放弃的书排名,哲学书大概能位列榜首。我大学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日文版时,整个人都云里雾里,经常走神,根本读不下去。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磕磕绊绊地读了德语版之后反而有了点头绪。最近又出了新的译文版本,翻译非常到位,比以前好懂多了。不过,还是有很多艰深晦涩的哲学书,让人提不起读下去的勇气,这也很好理解。此时,我们不妨从带有解说的书籍入手,或者跳过译文直接挑战原版也未尝不可。
我大学读的是哲学专业。之所以选择哲学,是想着通过哲学学习也许能解决自己的烦恼。说是烦恼,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过是青春期特有的问题,再加上家里的一些事情,有点轻度的神经衰弱,有种心神不宁的感觉。本来我是学理的,因为上述原因转到了文科,想试试哲学。接触到各种思想之后,发现我思考的问题是以前的哲学家也思考过的问题,心里顿时有种解脱感。
我的大学恩师是吉川健郎先生,就读于哲学圣地京都大学,也曾担任过高中教师,代表作是《从表象的现象学到行为的哲学》。他是一位不可思议的老师。有一次我去研究室,他为我泡了杯速溶咖啡。这时,我注意到咖啡杯边上放的不是小勺,而是开瓶器,便笑着说道:“老师,喝咖啡可不需要开瓶器呀。”先生怒道:“我是担心你没有小勺、没法搅拌咖啡才准备的开瓶器。你以为开瓶器只能开瓶盖吧,这样想是不行的,开瓶器也可以搅拌!”事实上,我的确觉得用开瓶器搅拌咖啡有点怪异,我想先生那时候其实在间接对我说:思想要更加自由开放!这一幕让我记忆犹新,一直提醒我对任何事物都不要武断地下结论,要始终抱有开放性思维。先生已经过世,留下的教诲我一直希望能付诸实践。
吉川先生曾对我说过:“不要老在研究室,多去街头学习!”这是类似笛卡尔要从“世界这本大书”学习的说法。这是对我只关注问题,而没有进行真正学习行为的严厉批评,同时也是对我的温暖关怀与帮助。
今天的哲学专业
现在的哲学专业学生是怎么想的呢?我在高中教“伦理学”时,曾采访过一位在某大学哲学专业就读的M女士。以下是她的话:
我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存在”。总觉得自己死后还会重生,也就是说这次的死连接的是下次的生。对于存在问题,以及死后重获新生的问题,一直都很在意。我想,学了哲学大概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决定到大学读哲学专业。
大学过得很开心。日常课程有《哲学概论》《伦理学概论》《西方哲学史》等。还有《哲学入门》,教的都是简单易懂的内容。课程虽然排得很满,但我一直按时出席。《基础研讨课》还教我们写论文。
我的哲学专业的朋友们,怎么说呢?有点古怪,或者说看待事物的视角很独特,经常会关注一些常人没有意识到的地方。但一般不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哲学话题。
毕业后大家一般是当公务员或者教师,也有进公司的。我选了教职课程,想取得高中教师资格。
目前我正在读西田几多郎的《善之研究》,非常有意思。语言方面除了英语,我还在学法语。总之,现在对什么都充满兴趣,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
M女士从小就对自己提出了哲学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敲开了哲学专业的大门。她给人一种非常踏实稳重的感觉。她的大学似乎把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教得轻松而通俗,同时基本的原著讲读据说也做得相当扎实。我想M女士学校的教学大纲应该是不偏科、能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从德国观念论到法国现代思想,从日本“能乐”到精神分析,各个领域都能学到,可选范围之广让人羡慕。
最近很多大学都有了这种趋势,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哲学既然是学问之源、万学之母,就不应该只有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的哲学解释,哲学本该更生动。对世间万象兴趣盎然的M女士,眼睛闪闪发亮,让我印象深刻。带着这种印象,我结束了自己的采访。
何谓哲学思考
哲学,本意是“爱智慧”,这也表明了“思考”与“怀疑”的重要性。哲学是万学之母,在所有学问当中历史最为悠久。一方面,我很庆幸在大学能学到这种学问,另一方面,因为这种学问缺乏实用性,有段时期我也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真的正确。有时还会想,当初要是选择与哲学相近的社会学、心理学就好了。
但是,现在我真的强烈感觉幸亏学了哲学。因为,只要打好了哲学这个基础,自然就会留意其他学问,对其他各种学问产生兴趣。在长期的高中社会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社会类各科目的根本之处都在于哲学。
历史事件与其说是偶然发生,不如说是由其背后的思想决定的。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和共存中,要依靠越来越深入的思考才得以为生。我们所烦恼的问题,与先哲们曾经烦恼的问题是相通的。大家在高中不光要学社会类课程,还要学数学、物理、生物等。这些,原本也都属于哲学范畴。我们可以把哲学比作轮毂,大家不妨想象一下自行车的车轮,辐条都与正中央的轮毂相连,与轮毂固定在一起。哲学就相当于这个轮毂。
近代以后,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进步,但人类的心灵却未必有同样的进步。现在的高中生都知道前文提到的毕达哥拉斯定理,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比古代科学家知识要丰富得多。但是,幸福是什么、善是什么、正义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他们未必就比古代哲学家高明。社会情况不同,我们当然不能把所有问题都置于同一背景下相提并论,不过这些问题却没有什么变化,始终伴随我们每个个体。所以,我们只能以先哲的思考作为参考,给出自己的答案。
因为科学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便利。对此,我衷心感激,然而反过来,科学的发展也许正把人类逼入困境。近年的核电站事故便是明证。核电原本是科学智慧的结晶,却让人们遭受如此的痛苦。人们没有想到,披着安全神话外衣的核电站竟然会被海啸冲毁。今后还要通过科技的进步发明出什么才能防止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要如何使用新发明?这些发明是否真的对人类有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样的思考就是哲学思考。
泰勒斯不是通过神话,而是试图通过思考万物的本原,对眼前的“世界”做出说明。光是这个思维方式的转变,就对人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于今天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似乎也有必要改变视角重新审视。其中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理所当然的事情存疑。我希望哲学能对此有所贡献,成为创建美好人类社会的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