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政治制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1106533
  • 作      者:
    白钢主编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白钢,1940年1月生于江苏睢宁,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有《中国皇帝》《制度物议》《野乘问学》《选举与治理》等,主编有《中国政治制度史》、10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版 套装上下卷)》突破了传统研究观念与模式,开创了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体系,在深入研究国家结构形式的基础上,着力于元首制度、中央决策体制和政体运行机制的探索。全书内容,上起三代下迄20世纪末的政治体制改革,对各项政治制度追本溯源,梳理其因袭变迁,总结了传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三大特点:一是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二是近侍的逐步政务官化,三是中央派出机构逐步地方政权化。
展开
精彩书摘
  周代学校有固定课程的设置。《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此外,还“教之六仪”,即有关祭祀、宾客、朝廷、丧事、军旅、车马等方面的行为和容仪。从上述课程表可以看出,一个贵族子弟在人仕为官前,受的训练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礼、乐、仪,二是射、驭,三是书、数。而礼、乐、仪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明人伦”,即以奴隶制的礼、乐和仪容作为行为道德规范。射、御则是把一个贵族子弟训练成被坚执锐的武士的重要手段。通过书、数的教育,使贵族子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不努力学习的贵族子弟还实行一定的惩罚。“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然后让他们向“耆老”习礼教化并以“俊士”为学习的榜样。如果不改正,就改变他们在郊的住地。再不改,则移至更远的“遂”。实在不堪救药,则“屏之远方,终身不齿”了;对已升入“大学”的“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等等,在他们“将出学”时,也要由大乐正把不合格者报告给周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教化这些人习礼以改变。还不改正,王亲自到大学督察这些人。如再继续不改,就要“屏之远方”了。①
  贵族子弟经过学校进行严格的“六艺”教育以后,就可以“出学”入仕为官。各国诸侯对其下属官员,也要进行册命。《卯簋》铭文说:“焚伯乎命卯日:戴乃先祖考,死司公室……今余佳令汝死司棻宫棻人,汝毋敢不善。”贵族卯继承其祖、父辈之职,管理棻地土地与人民,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谈的西周贵族世卿制。因为史官负责起草和宣读周王向臣下发布的命令、授予臣下官职或赏赐物品等事,并经常参加册命典礼,因而“作为太史寮长官的大史,就掌握着朝廷行政和用人的大权,成为仅次于太师的执政大臣”②。
  而一般的贵族庶子入仕,则要经过小学、大学等几个阶段的选拔。《礼记·王制》说,首先是“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日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日俊士”。秀士,即“乡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艺者”①。司徒再从乡大夫所推荐乡学学成有培养前途的“选士”中,选拔“可使习礼者学大学”②的优秀者俊士。“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日造士”,习礼乐并能造就成为士,即造士。在大学里,“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大学学成以后,再由“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司马再对大乐正推荐名单“进士”进行选拔,“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
  除了通过学校教育“学而优则仕”,选拔官吏以外,还通过选举、推荐的途径把人才选拔出来。《周礼·地官·司徒》属官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等基层官吏就负有选拔人才的责任。族师要“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党正要“书其德行道艺,以岁时莅,校比。及大比,亦如之”。州长要“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三年大比,则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而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就是这样,民间有才能的人经过选举、推荐,也可人仕为官。“此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
  此外,方国诸侯每年还要贡士。《礼记·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这些地方贡士,如在天子复试时能合于礼、乐等规定的要求,也可走入仕途。
  ……
展开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录与考索
第三节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四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如何突破
第五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第六节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七节 传统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章 国家的产生与夏商政治制度
(甲)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
第一节 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制
第二节 私有制的产生与父系家长制的形成
第三节 军事民主制的组织形式与职能
第四节 阶级的产生与国家的形成
(乙)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 夏朝的王权与行政体制
第三节 夏朝的军事制度
第四节 夏朝的贡纳、刑罚与教育制度
第五节 夏朝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
(丙)商朝政治制度
第一节 商朝的社会结构与宗族制度
第二节 与神权相结合的王权
第三节 内外服的行政体制
第四节 商朝的军事制度
第五节 商朝的司法制度
第六节 商朝的财政制度
第七节 商朝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西周政治制度
第一节 西周的国体政体概观
第二节 西周的王权与中央决策系统
第三节 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四节 西周外服诸侯的行政体制
第五节 西周的军事制度
第六节 西周的刑罚制度
第七节 西周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
第八节 西周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甲)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周王地位的衰落与大国争霸
第二节 春秋时期国君的权力及其限度
第三节 朝议制度与决策方式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职官制度
……
第五章 秦汉政治制度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第七章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

下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