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学校有固定课程的设置。《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此外,还“教之六仪”,即有关祭祀、宾客、朝廷、丧事、军旅、车马等方面的行为和容仪。从上述课程表可以看出,一个贵族子弟在人仕为官前,受的训练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礼、乐、仪,二是射、驭,三是书、数。而礼、乐、仪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明人伦”,即以奴隶制的礼、乐和仪容作为行为道德规范。射、御则是把一个贵族子弟训练成被坚执锐的武士的重要手段。通过书、数的教育,使贵族子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不努力学习的贵族子弟还实行一定的惩罚。“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然后让他们向“耆老”习礼教化并以“俊士”为学习的榜样。如果不改正,就改变他们在郊的住地。再不改,则移至更远的“遂”。实在不堪救药,则“屏之远方,终身不齿”了;对已升入“大学”的“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等等,在他们“将出学”时,也要由大乐正把不合格者报告给周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教化这些人习礼以改变。还不改正,王亲自到大学督察这些人。如再继续不改,就要“屏之远方”了。①
贵族子弟经过学校进行严格的“六艺”教育以后,就可以“出学”入仕为官。各国诸侯对其下属官员,也要进行册命。《卯簋》铭文说:“焚伯乎命卯日:戴乃先祖考,死司公室……今余佳令汝死司棻宫棻人,汝毋敢不善。”贵族卯继承其祖、父辈之职,管理棻地土地与人民,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谈的西周贵族世卿制。因为史官负责起草和宣读周王向臣下发布的命令、授予臣下官职或赏赐物品等事,并经常参加册命典礼,因而“作为太史寮长官的大史,就掌握着朝廷行政和用人的大权,成为仅次于太师的执政大臣”②。
而一般的贵族庶子入仕,则要经过小学、大学等几个阶段的选拔。《礼记·王制》说,首先是“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日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日俊士”。秀士,即“乡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艺者”①。司徒再从乡大夫所推荐乡学学成有培养前途的“选士”中,选拔“可使习礼者学大学”②的优秀者俊士。“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日造士”,习礼乐并能造就成为士,即造士。在大学里,“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大学学成以后,再由“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司马再对大乐正推荐名单“进士”进行选拔,“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
除了通过学校教育“学而优则仕”,选拔官吏以外,还通过选举、推荐的途径把人才选拔出来。《周礼·地官·司徒》属官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等基层官吏就负有选拔人才的责任。族师要“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党正要“书其德行道艺,以岁时莅,校比。及大比,亦如之”。州长要“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三年大比,则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而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就是这样,民间有才能的人经过选举、推荐,也可人仕为官。“此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
此外,方国诸侯每年还要贡士。《礼记·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这些地方贡士,如在天子复试时能合于礼、乐等规定的要求,也可走入仕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