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网恢恢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释】
(chán)然:舒缓,坦然。
【译文】
勇于主动坚决地作为就会遭到杀戮,勇于处于被动雌柔的地位就能使自己和他人存活、保全。这两种一个有利,一个有害。天所厌恶的,谁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连圣人都会感到难以明察。自然的大道,不争战而善于取得胜利,不说话而更好地给予回应,不召唤而自然受引导而来,宽缓从容却善于计谋。
天网广大无边,虽网眼稀疏,但不会遗漏。
王弼《道德经注》
勇于敢则杀,必不得其死也。勇于不敢则活,必齐命也。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孰,谁也。谁能知天下之意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犹难之”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顺则吉,逆则凶,不言而善应也。处下则物自归。垂象而见吉凶,先事而设诚,安而不忘危,未兆而谋之,故曰“然而善谋”也。
勇于主动坚决地作为必然不会得到安详的死亡。勇于处于被动雌柔的地位必然能够拥有完满的生命。都是有勇气但是做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所以说有的有利、有的有害。孰,是谁的意思。谁能够了解天意呢?只有圣人。以圣人的明智还难于做到勇于主动坚决地作为,何况没有圣人那样的明智,而想做到主动坚决了。所以说圣人还为难呢。
只有不争,天下万物才都不能与他相争。顺应道的规律就会吉利,违逆道的规律就会遇到灾祸,所以应该不说什么却善于顺应自然规律。处于低下的位置,万物就会自发地归顺。观察事物的征象而能知道吉凶,在事前就端正心态,平安的时候也要时刻留心危险,没有出现征兆的时候就先谋划应对的方法,所以说宽缓从容却善于计谋。
苏辙《老子解》
勇于敢则死,勇于不敢则生,此物理之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侥幸其惑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恶之所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其于勇敢未尝不难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患天道之难知,是以历陈之也。
勇于主动坚决地作为就会遭到杀戮,勇于处于被动雌柔地位就能使自己和他人存活、保全,这是事物的常理。但是主动坚决的人有时又能够保全,被动雌柔的人有时又难免遭到灭顶之灾,世人所以宁愿侥幸而忽视常理。天道源远流长,绵延久远,有一次偶然情况的发生,谁知道是什么导致了事情这样发生呢?所以圣人还是以通常、普遍的情况作为正确、正当的,还是以主动坚决为困难。列子说:迎合天意,揣度利害,还不如放弃这样的企图。担心天道难于认识,所以用历史的经验来陈说。
不与物争于一时,要于终胜之而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未有求而不应者也。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谁召之哉?,杳然舒缓,若无所营,而其谋度非人之所及也。
世以耳目观天,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终始,而尽其变化,然后知其恢恢广大,虽疏而不失也。
不需要与外物争一时的高下,关键要最终得胜。“天哪里讲话呢?四季依时轮回,万物自然生长。”没有有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事物。神的想法,凡人是不能够猜度、思考的。如果神的想法真的可以知晓,那么神还能对人发挥什么影响呢?,宽缓从容,好像没有目的和想法,而这样的谋略不是人能够达到的。
世人以感官来感知世界,只看到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而看不完全,有以善召来灾祸的,有以恶召来幸福的,没有不觉得天网网眼太大,经常漏过东西的。只有能够对道有从始至终的了解,掌握所有的变化,然后就能够知道天网的广大,虽网眼稀疏,但不会遗漏。
第七十四章
使民畏死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
【注释】
奇:奇诡。
执:拘押。
司杀者:指专管杀人的人。
斫(zhuó):砍、削。
【译文】
民众不畏惧死亡,为何还要用死亡来威吓他们呢?如果使民众害怕死亡,那么对于那些善于机巧、不安分之徒,抓出来杀掉,谁还敢不安分呢?
总要有专管杀人的刽子手去杀人。代替刽子手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王弼《道德经注》
诡异乱群,谓之奇也。为逆,顺者之所恶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杀”也。
诡诈、特殊、引起社会动乱的人和事,就叫作奇。违逆规律、违逆潮流的,是顺应规律、顺应潮流的人所厌恶的;不仁慈,是人们所嫉恨的。所以常有专门执行死刑的刽子手。
苏辙《老子解》
政烦刑重,民无所措手足,则常不畏死,虽以死惧之无益也。民安于政,常乐生畏死,然后执其诡异乱群者而杀之,孰敢不服哉!
司杀者,天也。方世之治,而有诡异乱群之人,恣行于其间,则天之所弃也。天之所弃而吾杀之,则是天杀之,而非我也。非天之所杀,而吾自杀之,是代司杀者杀也;代大匠斫,则伤其手矣;代司杀者杀,则及其身矣。
政令严苛、刑罚繁重,百姓无法生存,所以不怕死,虽然用死来吓唬他们也收不到效果。百姓处于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享受生存,畏惧死亡,这样之后将诡诈、特立独行、引起社会动乱的人抓起来杀掉,还有谁会不服从呢?
执掌杀戮的是天。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出现诡诈、特立独行、引起社会动乱的人,肆意妄为,天就离弃他们。天所离弃的人,我将他们杀掉,是天杀掉的,而不是我。不是天意要灭亡的人,而我自作主张将其杀掉,是代替有权决定生死的天杀人。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代替执掌生死的天杀人,杀身之祸就会临到自己头上。
第七十五章
有为难治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注释】
以其上求生之厚: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
贵生:厚养生命。
【译文】
人们遭受饥荒,是因为上交的粮食赋税过多,所以遭受饥荒。老百姓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所以难以治理。人们轻视死亡,是因为统治者生活过于丰厚奢侈,所以不怕死亡,即统治者过分看重自己的生命,民众就会不在乎自己的生命。
以很少甚至不足的生活物资支撑生命的要比过分珍重、厚待自己的强。
王弼《道德经注》
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
百姓为什么会变得邪僻,偏离正常的生活道路,国家为什么会变得混乱,这些都是由社会上层引起的,而不是由下层引起。百姓都是跟从社会上层的。
苏辙《老子解》
上以有为导民,民亦以有为应之,故事多而难治。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虽死而求利不厌。贵生之极,必至于轻死,惟无以生为,而生自全矣。
上层的领导者有所作为去引导百姓,百姓也有所作为地应对,所以事务繁多而难于治理。上层的领导者带头追求利益和欲望的满足,百姓也争抢着去谋求生活的优厚,所以死都不能阻挡他们追求利益的脚步。珍视自己的生命到了极端,必定会导致轻视死亡,只有不以什么物质的东西来支撑生命,生命才能自然达到完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