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是或隐或显地贯穿于巴迪欧几乎所有著作的一个重要概念。本书基于对巴迪欧思想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他本人的政治介入活动以及法国思想和政治背景变化的系统把握,研究“主体”如何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观念转变为科学的承载者,从结构中的缺场转变为历史的生成,从被据斥转变为积极生成;揭示在这样的转变之下,究竟蕴含着激进左翼分子巴迪欧怎样的深层次政治关切;针对法国左派从“二战”至今的历史,总结其自我反思和反抗资本主义之策略的变化路径;反思马克思主义在当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激进左派对之进行的新发展,总结这种新发展的启示意义。
在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大师相继离世之后,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这个名字开始成为当代法国哲学学界的一个全新地标。其著作涉及科学、政治、艺术和爱情等多个领域,在20世纪末突出法国思想界甚或欧陆哲学圈,于大洋彼岸的英语世界绽放异彩。
本书集中探讨巴迪欧哲学中的一个极具连贯性和穿透力的问题:主体。自笛卡尔以来,主体问题尽管曾屡遭消解,但仍是法国哲学引以为傲的一个主题。巴迪欧甚至断言,当代法国哲学史可以被界定为一场围绕主体问题展开的论战,几乎我们所熟知的所有当代法国哲学大师,如萨特、梅洛-庞蒂、拉康、阿尔都塞、德勒兹、德里达等都参与其中。当然,巴迪欧本人亦非例外。
本书以法国主体哲学传统为参照,基于“结构”与“历史”这对概念所结成的概念框架,力求完整呈现巴迪欧主体思想的演进脉络、内在逻辑及现实指向。由于同时涉及哲学之外的多个领域并时刻兼具内在的政治诉求,巴迪欧的主体思想极具独特性,可谓开启了主体之迥异于以往的第三重内涵。在他看来,主体既非现成的物质实体,亦非传统的意向性主体,而是一个激进的生成过程、一个真理程式。
导论
作为法国目前仍旧在世的著名哲学家和激进主义者,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目前国内关于这个名字的译法还有巴迪乌、巴迪尤、巴丢等。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聆听与思考。在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大师相继离去之后,这个名字也逐渐成为当代法国哲学的一个新的标志。除哲学之外,巴迪欧还深入科学、政治、艺术和爱情等多个领域并重写它们与哲学的关系,这使得他的思想在20世纪末突出法国甚或欧陆哲学圈,在大洋彼岸的英语世界绽放异彩。目前,他正成为世界上最广泛被引用的哲学家之一。
一、 “第三个哲学时刻”中的巴迪欧
根据巴迪欧1988年出版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的前言和2005年发表于英刊《新左派评论》上的文章《法国哲学的冒险》提供的参照,我们也可得知他在纵向的哲学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法国哲学的冒险》中,他在哲学史上为黑格尔“具体的普遍性”找到三个瞬间(instant),或者说,哲学的三个时刻(moment)。无疑,哲学的前两个瞬间是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前者横贯巴门尼德和亚里士多德,后者则跨越康德和黑格尔。至于第三个瞬间,巴迪欧指出这是由20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哲学所成就的,它处在萨特和德勒兹之间。但这个哲学时刻并非局限于当时统摄整个法国学界并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广泛影响的结构主义,而是充斥着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流派的漫长争斗,这个时期的几乎所有哲学著作都是这场争斗的成果。巴迪欧自认为名列其中,“萨特的奠基之作《存在与虚无》出现在1943年,德勒兹最后的著作《什么是哲学》则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法国哲学时刻在他们两人之间展开,包括巴歇拉、梅洛庞蒂、列维施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德里达和拉康以及萨特和德勒兹,或许也包括我本人”A.Badiou, “The Adventure of French Philosophy”, New Left Review, 2005, Vol.35, pp.67—77. 。
与很多法国哲学家一样,巴迪欧一直坚持写作和思考,因而早已著作等身,而且至今依旧笔耕不辍,坚持更新自己的思想。同时,作为一名罕见的坚定激进左派,他非常关心政治局势,敏锐捕捉其中的些微变化并借此提炼表明其思想一致性的最新证据。几乎所有涉猎巴迪欧思想的研究者都不得不承认,在其人、其名与其活动、其思想、其身份之间,有一种不对称的或多义的对应关系:他是记者、作家、演员、哲学家,还是政治介入者、活动家。所以,期望从巴迪欧尚未完成并且依旧处于变化中的思想和一再敞开并不断涌现新意的著作中抽出一个关键概念,通过解读这个关键概念来把捉他的哲学书写、思想变迁图谱、政治介入以及他与同时代人的交流和论战,往往会面临这种困境,在勾勒出巴迪欧一个独特面庞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错失其他很多东西。
尽管如此,在2007年6月,即《模型的概念》法文版面世将近40年之时,巴迪欧接受了英译者图齐恩·特霍(Tzuchien Tho)的采访(附在此译本后)。他指出可以认为有两个重要议题贯穿他的思想:它们是形式和主体。如果说形式化,即创造或发明新形式构成了巴迪欧的柏拉图主义立场和激进政治取向的标志和动力,那么可以说,对主体从拒斥到预设、论证以及构建这个反差巨大的过程则完整勾勒了他的主要思想历程和介入生涯。
具体而言,巴迪欧18岁初入巴黎,在学生时代与萨特有过短暂交集,在萨特的影响下直接投入到采访、戏剧创作和反殖民斗争等活动之中。20世纪60年代,受布尔巴基小组和阿尔都塞的启发,他从最新的数学理论那里得到灵感,开始了真正的哲学写作,构建出唯物主义认识论并把主体拒斥为意识形态观念;70年代,巴迪欧一度错失拉康,后来经过萨特与拉康再次相遇,基于对黑格尔、荷尔德林以及法国的古代和现代辩证思想家的系统梳理,正面处理了主体问题并形成自己的主体理论。70年代末至90年代,巴迪欧借助集合论构建出数学本体论,提出了促使主体生成的具体操作程式,讨论了政治、艺术、真理爱情领域的主体生成问题并据此重新界定了它们与哲学的关系。2006年出版的《世界的逻辑》被认为是巴迪欧最新思考的结晶,主体的身体问题开始在这部堪与《存在与事件》比肩的重量级著作中得到了详尽讨论。
综观巴迪欧目前尚未终结的哲学生涯,可以说,他以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平等和普遍解放等精神为宏旨,构建了一个交织着存在与事件,超验逻辑与事件性位点的激进主体理论。“阿兰·巴迪欧的全部著作,都强调……主体这个观念的中心性……”A.Bartlett, and Justin Clemens ed., Alain Badiou: Key Concepts, Acumen, 2010, p.38.在西方资本主义再次恢复活力,普遍解放因此再次远离现实生活的当下,如何继承马克思,继续推进资本批判并构建新的政治组织,巴迪欧选择“主体”作为切入点,希望通过思考和构造一个不断生成和创造的主体来实现上述理想。因此,有必要深入他的哲学著作和政治活动,系统梳理其主体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变化过程。
。。。。。
总序1
导论1
第一章巴迪欧主体思想的语境28
第一节政治语境:法国左派29
第二节思想语境: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反哲学家和现代数学42
第二章 结构:主体的否定性描述56
第一节本体论境遇:结构—形式化与主体间新关系的发现57
第二节阿尔都塞主义年代:意识形态空间及其对主体的拒斥67
第三节同主体构成辩证之另一极的位域86
第四节再论本体论境遇:数学形式化与普通结构的区别97
第三章结构的局限性和主体生成的征兆134
第一节结构对另一层阶的僭越:通路和僵局135
第二节结构之局限性的征兆144
第三节反哲学家及其神秘元素:主体161
第四章从历史到主体性166
第一节历史并未同传统主体一起被驱逐:意识形态空间的两重意义与科学史问题167
第二节历史终于出现:历史创造者与宏观历史181
第三节作为断代的历史性:主体性193
第五章主体的生成过程200
第一节主体:重塑共产主义不变量201
第二节主体的生成程式:介入、调查研究、忠诚213
第三节避免右倾和状态主义:指类与真理225
第六章再论主体的生成:主体的身体233
第一节真理的身体和身体的主体化235
第二节世界:另一个结构239
第三节客体—身体的主体化:点的一个例子——法国的非法移民250
结语:生活是什么?260
参考文献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