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
疟疾防治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就是对传播媒介的控制。随着19世纪最后20年里对疟疾的致病寄生虫的发现,以及对按蚊作为疟原虫的传播媒介体作用的确定,现代疟疾医学诞生了。这些发现都为20世纪最初30多年里开发的控疟策略提供了基本原理。疟疾控制本身并非什么新概念,而控制蚊虫在现代也不是新观点,人类从古至今就一直在想方设法对叮人的蚊子害虫进行控制(Russellet al,1963),但是,这些新的原理为控制措施指出了更为明确的媒介体控制对象,将矛头直指在疟疾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按蚊。20世纪40年代,在疟疾的化学治疗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发明了第一种长效杀虫剂DDT。
到了大约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治疗与控制疟疾的力量似乎已经发展到可以尝试在一些国家(如委内瑞拉、意大利、美国)开展全国性的灭疟行动了。初期由于使用长效喷雾方法在消灭局部地区和空气中的疟原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考虑到按蚊可能对DDT和其他杀虫剂出现抗药性,1955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世卫组织”)决定投入到灭疟运动中来。世卫组织的参与促使很多国家都大力开展这一被认为有时限性的行动,而且世卫组织还常常为这些国家提供数目可观的资金以及顾问支持。灭疟行动在有的国家,特别是在不稳定疟疾发生的国家成绩斐然,但是其他国家的灭疟行动在初期成功使发病率大降之后,便有举步维艰之势。到20世纪70年代初,灭疟行动进入尾声之时,已有相当多的人生活在成功消灭地方性疟疾后的安全地区了(Clyde,1987),但与此同时,在其他很多地区,疟疾仍旧肆虐,使得这些地区不得不再次回到长期控疟的策略中来。尤其是按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和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抗药性都在使疟疾控制与治疗工作越发复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