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164477
  • 作      者:
    王培友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王培友著的《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对研究课题的研究价值、意义、研究现状、内容及方法做了综述后,分章节对文道观的涵义及发展历程、北宋之前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历史进程,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发生、发展的时代文化环境,两宋理学家文道观的类型、特征及矛盾性,两宋理学家文道观之“文”“道”及其与道器观的矛盾性,两宋理学家处理文道关系的思维特性等进行阐述。全书章节脉络清晰,着力揭示宋代理学家文道观及诗学实践的复杂性、丰富性,学术写作较为规范。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培友,1970年生,山东日照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在《文学评论》、《清华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研究》、《孔子研究》、《中国诗歌研究》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其中CSSCI论文2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9篇。已出版专著《中国诗歌通史》(宋代卷,合著)等。正在主持的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宋理学涛研究》(2013)、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宋明理学诗诗性品格及其国际化问题研究》(2014)等。近五年来,参与科研项目3个,省部级科研项目3个。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教材“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编”之主要撰稿人。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有:宋明理学及经学研究、宋代涛歌及诗学问题研究等。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相关的研究,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品格、审美类型、理性文化的诗性价值判断等问题,也涉及哲学的发生元点问题以及“哲学—文学”的会通问题、中西文化史上被持续关注的“自然界”与“道德界”的统一性问题等,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王培友*的这本《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内容丰富饱满:既包括理学家文道观主张及其创作实践、理学家处理文道关系的思维特性、理学家文道观与文学家文道观的比较等问题,又包括理学家如何会通“文”与“道”关系的途径、方法、关节点,以及“文以载道”的诗歌表现形式——“理学诗”问题等。为了聚焦于关键问题、焦点问题,本书重点考察理学家文道观念在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学家文道观的类型、特质及其生成的文化生态环境、理学家文道观与理学家认知思维方式的关系、理学家文道观与其诗歌创作的联系,理学家文道观的核心话语——“文以载道”对于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以及理学诗境构建、诗意表达方式、主题类型等的作用等。本书当在新时期学术研究谱系中占据重要学术地位。

展开
目录
序言
序言
绪论
第一节  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的历史视阈与当下价值
第二节  1910—1980年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述评
第三节  1981—2014年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诗学实践研究述评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道观语义层次与文、道的复杂性及多样性表达
第一节  “循名责实”文化传统与文道观的语义层次
第二节  先秦时期“文”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
第三节  先秦时期“道”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
第二章  北宋之前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历史进路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士人对文道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对文道关系的认识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士人对文道关系的认识
第三章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发生、发展的时代文化环境
第一节  两宋“文章  之士”探讨文道关系之中心
第二节  两宋“传统儒学之士”探讨文道关系的思维向度
第三节  两宋“佛门之士”探讨文道关系的思维向度
第四节  两宋士人文道观念的生成条件及其认识价值
第四章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的类型、特征及其矛盾性
第一节  理学家“重道轻文”的文道观
第二节  理学家“作文害道”的文道观
第三节  理学家“文道两分”的文道观
第四节  理学家“调适文道”的文道观
第五节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的矛盾性及其根源
第五章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之“文”、“道”及其与道器观的矛盾性
第一节  理学家文道观之“文”及其处理文道关系的立场
第二节  理学家之“道”及其以“道器”观“文”之矛盾性
第三节  道器观、文道观的矛盾性与理学自律性缺失及其补救
第六章  两宋理学家处理文道关系的思维特性
第一节  两宋理学家的“正名”思维及其文道观的论证方式
第二节  两宋理学家的“归元”思维及其文道观的论证方式
第三节  两宋理学家思维模式与其文道关系表达
第七章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与其诗歌实践之关系
第一节  理学家文道观念与其诗歌实践的一致性
第二节  理学家文道观念与其诗歌实践的不一致性
第三节  理学家文道观念与其诗歌实践的冲突性
第四节  理学家文道观与其诗歌实践的矛盾性根源
第八章  “文以载道”的诗学范畴表现及其诗歌表达
第一节  朱熹“气象近道”说贯通文道关系的内在思理
第二节  两宋理学“观天地生物气象”义蕴及其诗歌表达
第三节  “观物”范畴与理学诗的类型化主题及程式化表达
第四节  “求道”的目的、方法与理学诗诗性品格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