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姜——温脾复运之要药
干姜乃干燥的老生姜,为日常习用的调味品。味大辛,性大热,属温中散寒的有效之品。前人很早就以之为治脾胃虚寒的异味良药。凡病见食少不运,脘腹冷痛,胃寒吐泻;甚至肢冷脉微,阳气欲脱,或肺气虚寒,咳痰清稀,或气虚中寒,呕吐鲜血,以及风寒湿痹,肢冷疼痛等。举凡阳气不足之由于脾运衰败者,必从大力温中复脾为治。首需采用干姜之辛热守中者为主药,温补脾寒以增其热能,使气健运复则寒气化而阳气布,肢冷寒痹迅即得解。仲景对于干姜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干姜的方剂达72首之多。如大建中汤、小青龙汤、四逆汤等。虽主治各有其适应证,但干姜的使用意图则不出治疗脾气虚寒所致的水停气结证。清代陈修园认为干姜之所以能治各种疾病,是因为干姜温而不烈、辛而不偏,为治脏寒要药。他又进一步从病理上说明前人临证中使用干姜的道理,“胸中者肺之分也,脏寒则金失下降之性,气壅于胸中而满也;满则气上,所以咳逆上气之证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温行也。中者土也,土虚则寒,而此能温之;出血者,以阳虚阴必走,得暖则血自归经也;出汗者,辛温能发散也;逐风温痹者,寒邪之留于筋骨也;治肠澼下利者,除寒邪之陷于胃肠也;以上诸治,皆取其雄烈之用。”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许公岩对于干姜是有深刻认识的。所谓肺寒气壅,阳虚阴走,寒流筋骨,寒邪陷肠诸般病理,取干姜温脾振阳之用乃不易之大法。由于机体气力的强弱,实际就是脾运健否的表现。健则气化水行,虚则气结水停,变生的形症虽多,总属中阳失展的唯一病理。应知脾阳不布,全身之阻结必不能只限于某处,应是遍及脏腑。临证上具体证候的形成,有在脾、在肺、在气血之不通。更说明脾气的虚寒,乃整体气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清代黄宫绣从实践运用干姜的经验中总结指出:“干姜……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归、芍能入气而生血……故凡因寒邪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膈绝者,无不藉此以为拯救。”寒邪痹阻心阳所见之胸闷、心悸疼楚的心气不足可推知黄氏能用四逆汤中的姜、附,以温振心气治疗。总之,病虽脾虚难运,机体的气力微弱不足时,必以干姜之辛温燥烈,大力以为治,却属肯定大法。多年来通过自己初步的总结,在临证使用干姜有四个用途,然皆为温脾复运的同一意图。
(一)温脾
凡脾气虚寒所致之食少不适,症见便溏、溺清、肢冷身倦,舌淡,脉微,用干姜30~60g合甘草60g、生黄芪15g、升麻10g,从温中益气立法,疗效每获满意。
(二)补肺
久咳气短,痰清稀或白黏,口淡不渴,食少欲吐,食则脘闷,便秘或溏,小便清长,舌淡胀,苔湿腻,或薄白欲光,或中根厚腻,脉沉滑细或怠缓。无论是素嗜茶酒,或有结核病史,凡系脾虚及肺,治应温中者,则宜《金匮要略》干姜甘草汤加味。
(三)强心
心力源于脾气,此前人“脾为后天之本”一语的由来。如此心气减弱或不足导致的胸闷气短、心悸神疲诸症,只要舌淡不红,脉细微或见动,治需强心益气者,亦应以干姜为主。
(四)止血
前人所谓的脾能统血,即脾气充足能统摄周身血液循常道以运行之义。虽亦可说是血液妄行,但须以血为热迫者做鉴别,应从兼证,特别是在舌脉上为之详辨。原于脾气虚寒而见血从上溢者舌多淡,苔湿腻或光,脉细滑稍弦或不弦,脘闷欲呕,便秘或溏尤为必兼的形症,此等溢血就须以温中益气复脾做治疗。
凡用干姜,无论病位在脾,在肺,甚至表现在心,凡属于正气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变而需温中益气者,必主以干姜。然更须以重量之甘草为配,才能显示其作用,否则阳未复而躁扰加,就难以控制病情。应知干姜温阳力强,益气不足。病至脾虚成败,气阳俱亏损,双补为此际唯一措施,况辛甘方能合化而成阳,此又必须予以注意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