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学国际指南(2016)》:
心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速或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的起源部位。约70%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其他来源包括主动脉窦、左心室流出道、心大静脉、心外膜、主动脉和二尖瓣交界处心肌,少部分来自肺动脉。特发性局灶性室速通常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然而,CMR成像证实在一些患者中有微小的室壁运动异常。其机制为局灶起源,如自律性增高、微折返或触发活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通常好发于20~50岁的患者,女性更多见。有两种典型的形式:运动或应激诱发的室速和发生在休息是的反复单形性室速。反复非持续性室速占60%~92%,而无休止的室速只是偶尔出现。
持续性室速被长时间频繁的室性早搏的分离是不常见的。在运动和/或情绪压力下室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均会增加;运动试验中在运动期间或恢复阶段可能会引起局灶性室速。典型的QRS波形态是一种LBBB形态且电轴右偏。室性期前收缩或室速的第一跳一般有较长的耦联间期。室速是单形的,然而,QRS波形态可能略有不同。多个不同的室速形态是非常罕见的,提高瘢痕相关室速,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虽然特发性室速多为良性,但偶尔也可能出现恶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下的心电图通常是正常的,但是有10%患者有完全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应做运动试验和心脏影像学检查排除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的存在,并在某些情况下心导管检查可能是必要的。
如果患者有症状,治疗是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特发性室速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此出现症状可能与左心室功能障碍有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