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与秦汉百家学说相参的中医逻辑思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47348
  • 作      者:
    李爽姿,王勤明编著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秦汉以往的诸子百家有着丰富多彩的逻辑思想,各具特色,各有创新。这些名家的逻辑思想同当时医家的具体临床实践相结合,就成为根植于中国土地上的中医理论认知。这里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医逻辑思想:它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逻辑思维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与秦汉百家学说相参的中医逻辑思想》将在历史语境下,运用详实的历史材料和历史比较的方法,从中国哲学史、逻辑思想史的角度,试想作出富有开拓性的回答:既从多方面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给历代医家留下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蕴含着极其光辉富有生命力的、并且不断激励中医前进的宝藏,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又要富有探索性地,把中医理论认知同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联系起来,向人们表明,中医理论认知既是中医特有的医疗实践成果,它来自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理性思维,又具有中国特有的逻辑思维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已为中医所接受,它或隐或现地体现在中医理论的体系中。
展开
精彩书摘
  《与秦汉百家学说相参的中医逻辑思想》:
  从另一个角度看,直观思维的不全面和推理判断思维的不确定,都不能使人们得到完全正确合理的思维结果。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又在征服自然和治病疗伤的斗争中,养成了对事物的格致和穷究精神,“矢志不渝”就是将这种精神转化为中医理论认知和临床诊疗思维活动能力和方法的生动写照。如果用格致与穷究思维能力,来考察中医理论认知中医逻辑思想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是它支配着先医们,抓着人体对自身病变现象的认识和用诊疗技能调节人体状况的效果不放,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探求,才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比如源于先人们,对人体心脏的生理解剖功能及与心脏相通几条大经脉认识的人体心——经脉调节理论,就是医家们在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直观思维和推理判断思维活动时,充分运用格致与穷究思维能力,来丰富内容,类比推导派生,从而促进了中医对人体心脏解剖生理功能的认识完成,促成了人体经脉学说的形成,进而促进中医理论认知中医逻辑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深化。
  从中医逻辑思想的科学观点来讲,我国古代医者的认识形式,包括发展中的思维活动在内,如诊疗思维规律、疾病的概念、病变的推论、病证的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相符合的。中医逻辑思想的形成也是和中国传统思想认识的逻辑进程完全符合的。中医理论,绝不是个体疾病现象偶然性的反映,而是社会普遍的、承继历史的、医疗实践的、现实认识的诊疗思维成果。因此,中医逻辑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思维活动,就永无止境。由原始的一些相互对立的概念发展而来的辩证思维,随之,就发展为传统中医理论中医逻辑思想形成时最重要的核心思维活动。辩证思维活动产生于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直观认识的过程中,看到了许多相互对立事物存在后的领悟,记载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著述中,辩证思维的内容十分丰厚。将辩证思维活动引入医学,作为采用辩证思维探讨医理的尝试,同样很早。在仓公25例诊籍及八问中,仓公熟练地利用阴阳学说,来论述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其时,阴阳学说就是作为我国古代自发的辩证思维活动,被引进到医学领域的。它进入医学领域后,又发展于中医逻辑思想的形成中,成为传统中医理论认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考古史料证明,中医理论中许多医理的建立,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医家辩证思维的能力,各种医籍也无不包含着先医们,采用辩证思维观念建立中医理论逻辑思想的内容。《内经》中曾广泛地运用了阴阳学说,来说明医学及与医学相关的各种问题,其基本观点是讲:“治病必求于本。”“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又讲:“故日:阳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些成为数千年来中医逻辑思想中辩证思维活动的核心。尽管当时的医学在抽象概括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都受到历史思维水平的局限,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或者说在中医逻辑思维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都能够不断进步。由原始相互对立概念发展而来的辩证思维,因此成为建立传统中医理论、形成中医逻辑思想的重要思维活动。
  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大脑组织发育与大脑生理功能逐步进化基础之上的。随着人脑组织的明显增大和发育,记忆能力的形成,为积累原始生活知识提供了可能,思维能力有了快速地发展,于是建立了在人类对周围变化着的事物的直观感知基础上的直观思维。当人们将对世界万物关注的目光转向对自身的生老病死现象,情感,思考问题,获取新知时,往往采取天地万物形态、色彩、运动变化等作为参照物,从而在以类比、比拟、比作等思维方式下,使原始思维具有了拟人化的思维内涵。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医逻辑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中医逻辑思想的概念及其本质特点
第二节 历史传承中的中医逻辑思想和思维方法
第三节 《内经》《难经》中医逻辑思想和思维方法对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的贡献
第四节 《内经》《难经》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的批判继承

第二章 中医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和思想资料
第一节 早期中医理论思维的知识积累和思想转变
第二节 中医逻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的思维活动
第三节 《内经》《难经》中医理论认知的中医逻辑思想
第四节 对中医理论认知的中医逻辑思想的一点思考

第三章 从天人关系到与《内经》《难经》“人与天地相参说的主体和客体
第一节 天人关系问题的形成和演化
第二节 《内经》关于人体生命和疾病现象客观规律性
和主体能动性的论述
一、对《内经》逻辑思维历史背景的简略回顾
二、《内经》“人与天地相参”说的相关论述
三、“人与天地相参”说对《内经》逻辑思维的重要意义
四、《内经》《难经》逻辑思维对防治疾病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从心物关系到《内经》逻辑思维中的主观与客观
第一节 《内经》以往心物关系学说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节 《内经》的精神和物质关系论
一、诸诊合参与凭一而断的辩证统
二、以临床医疗实践标本理论为基础,阐述认识病变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的相互转化、主观与
客观的辩证统
三、重视鉴别诊断,坚持逻辑思维与悟性思维的辩证统

第五章 从知行关系到与临床诊疗结合的实践论
第一节 知行范畴的出现及其历史展开
第二节 知行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内经》《难经》对临床诊疗实践知行关系的科学总结

第六章 从变常关系到知常达变的疾病运动发展观
第一节 变常概念的起源和明确
第二节 变常观念的深化和丰富
第三节 《内经》《难经》中医逻辑思想的发展观

第七章 从相反相成到阴阳辩证法则
第一节 对立统一矛盾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对立统一矛盾观念在秦汉时期的发展
第三节 《内经》《难经》中医逻辑思想相对统一的阴阳辩证观

第八章 从一多关系到五行内涵的整体观念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秦汉以往哲学的“一多”关系理论
第二节 “一多”关系中五行生克的演化
第三节 《内经》《难经》中医逻辑思想内涵五行生克普遍联系的整体观念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病因方面
四、病机方面
五、病证方面
……
第九章 初嘎古代中医逻辑思想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第十章 丰富的中医逻辑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