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理论与实践(第2版)》:
第三节 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是育龄女性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的反复表现及其生殖道靶器官一子宫内膜结构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目的是为接纳胚胎着床做准备。虽然月经时子宫出血是前一个周期子宫内膜从增殖、分泌、退化脱落的结果,但为了便于确认,一般皆认定月经来潮第1天为本次月经周期的第1天,之后顺序类推,至下次月经来潮的前1天,便是本周期的最后1天。正常月经周期具有明显规律性。周期时限平均为31天,范围21~35天。卵泡期时限变化较大,黄体期则较为恒定。经期平均5天,范围3~7天。以碱性正铁血红蛋白客观地测定每次经期失血量,平均约35ml,范围20~80ml。一般在经期第2~3天失血量最多,经血鲜红或稍暗,黏稠而不凝固,还可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及宫颈黏液等成分。月经是女性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由于经期盆腔器官充血,可产生下腹坠胀、腰骶部酸胀感。
一、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功能层是胚胎植入的部位,受卵巢激素变化的调节,具有周期性增殖、分泌和脱落性变化;基底层在月经后再生并修复子宫内膜创面,重新形成子宫内膜功能层。据其组织学变化将月经分为增殖期、分泌期、月经期3个阶段。
1.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14日,与卵巢周期中的卵泡期成熟阶段相对应。在雌激素作用下,内膜表面上皮、腺体、间质、血管均呈增殖性变化,称为增殖期。该期子宫内膜厚度自0.5mm增生至3~5mm。增殖期腺体细胞的重要变化表现为纤毛细胞和微绒毛细胞的增加。纤毛细胞出现于月经周期第7~8日,主要围绕腺体开口分布,纤毛的摆动可促进子宫内膜分泌物的流动和分布。微绒毛可增加细胞表面积,从而增加腺细胞的排泄和吸收功能。增生的腺细胞和间质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游离型和结合型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及初级溶酶体。这些结构是蛋白质、能量及酶的合成与储存场所。
2.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日,与卵巢周期中的黄体期相对应。黄体分泌的孕激素、雌激素使增殖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更增长弯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迅速增加,更加弯曲;间质疏松并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3.月经期月经周期第l~4日,为子宫内膜海绵状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落期,这是孕酮和雌激素撤退的最后结果。经前24小时,内膜旋动脉节律性收缩及舒张,继而出现逐渐增强的血管痉挛性收缩,导致远端血管壁及组织缺血坏死、剥落,脱落的内膜碎片及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即月经来潮。二、生殖器其他部位周期性变化1.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月经周期中阴道黏膜上皮呈周期性变化,以阴道上段最为明显。排卵前,阴道上皮在激素的作用下,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成中层与表层细胞,使阴道黏膜增厚;表层细胞角化程度增高;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经阴道内的乳杆菌分解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酸性环境,从而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排卵后在激素作用下,阴道表层细胞脱落。临床上可借助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体内雌激素水平和有无排卵。
2.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宫颈黏膜腺细胞分泌的黏液在卵巢性激素的影响下也有明显的周期性改变。雌、孕激素可调节宫颈黏膜腺细胞的分泌功能,月经来潮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降低,此时宫颈管分泌的黏液量很少。随着雌激素水平提高,黏液分泌量不断增加,至排卵期宫颈分泌的黏液变得非常稀薄、透明,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宫颈黏液涂片干燥后置于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日即可出现,到排卵期结晶形状最清晰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黏稠而浑浊,拉丝度差,易断裂。涂片检查可发现结晶逐步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体。临床上根据宫颈黏液检查,可了解卵巢的功能状态。
宫颈黏液是含有糖蛋白、血浆蛋白、氯化钠和水分的水凝胶。官颈黏液中的氯化钠在月经周期发生明显变化。在月经前后,氯化钠含量仅占黏液干重的2%~20%,而排卵期则达40%~70%。由于黏液是等渗的,排卵期宫颈黏液氯化钠比例的增加使其亦相应增加,故排卵期的宫颈黏液稀薄而量多。宫颈黏液中的糖蛋白排列成网状。近排卵时,在雌激素的影响下网眼变大,以适宜精子通过。雌、孕激素的作用使宫颈在月经期中对精子穿透发挥生物阀的作用。
3.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输卵管的形态及功能在雌、孕激素作用下同样发生周期性变化。在雌激素作用下,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体积增大;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为卵子提供运输和种植前的营养物质。雌激素还促进输卵管的发育及输卵管肌层的节律性收缩。孕激素则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并可抑制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减低分泌细胞分泌黏液的功能。在雌、孕激素的协调作用下,受精卵才能通过输卵管正常到达子宫腔。
4.乳房的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促进乳腺管增生,而孕激素则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生长。一些女性在经期前有乳房肿胀和疼痛感,可能是由于乳腺管的扩张、充血及乳房间质水肿所致。由于雌、孕激素撤退,月经来潮后上述症状大多消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