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可可西里,因为藏羚羊在那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217889
  • 作      者:
    杨刚著
  • 出 版 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流畅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让您足不出户地深入可可西里,和藏羚羊来一次亲密接触。
展开
作者简介
  杨刚,现任青海可可西里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2012年至今连续5年赴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从事藏羚羊保护的志愿者工作,并于2014年10月被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授予“可可西里优秀志愿者”。

  陈业伟,全球首位独立完成14座海拔8000米级雪山行走拍摄的摄影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学会会员。全球摄影器材飞思和阿尔帕特邀中国区讲师。全球较大中文影像生活门户网站色影无忌特邀专家。2014年他的《十年雪山摄影纪行——因为山在那里》一书在北京首发。
展开
内容介绍
  藏羚羊,被誉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本书讲述了作者从初上青藏高原邂逅藏羚羊,到先后两次参加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队挺近可可西里腹地助力科考,直到成为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志愿者,并至今每年定期到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故事,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濒危动物藏羚羊。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单车入藏,初见藏羚羊
  2016年2月18日,还在热热闹闹的农历新年,我从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消息:青海可可西里将正式代表中国参选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文章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青海可可西里”作为2017年自然遗产项目。
  青海可可西里正式代表中国参选2017年世遗项目,将有望于2017年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如果申报成功,意味着她将成为国内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这可是令人高兴和振奋的好消息。在兴奋之余,这则删繁就简的消息也勾起了我对可可西里和藏羚羊的回忆。
  2005年,我刚好40岁,但已经历了学生—军人—工人—干部—外企高管—自主创业做老板的人生轨迹,生活因为之前的积累而变得有条不紊和按部就班。也许是从小在山区长大的原因,我对于外面的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因为一成不变、可以知晓今后的生活已让我渐失了斗志,我决定给自己一次远行的机会,来挑战、激活自己。这一决定得到我身边许多朋友的支持,尤其是探险家吴书宁老师非常赞成我的远行。“去就要去对于自己人生有挑战、有难度的地方,即使失败也是光荣的。”旅行的基调很快确定,目的地是西藏和新疆,单车出发。
  2005年8月16日,我正式从成都向西藏进发。当时进藏的317、318和219国道都在整修,加上没有经验选择了在雨季入藏,2500公里的路我们用了10天。一路上经历了坏车、高原反应以及车辆险些让山洪冲走的各种状况,于8月26日安全抵达拉萨。在拉萨做了简单的调整后,我们又向着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大本营出发,计划如果能人车无恙,再沿219国道进入西藏的阿里地区,然后翻界山达坂进入新疆。按照当时的路况和车辆的配备,一般内地来西藏的基本上也是沿川藏线(317、318国道)或青藏线(109国道)到拉萨就算完成进藏的壮举了。当时就算是拉萨人也少有去阿里的,我们走的当天,在院子里整理装备,就有当地人好心地劝我们:“别去了,那里要经过一段600公里的无人区,没吃没喝没汽油,风大得能刮倒石头到处跑……”
  8月30日,我们驾着一台1994年的北京切诺基(当时已经跑了17万公里),在好心人的祝福中离开拉萨,向当时我们心中的高地——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出发了。当年去日喀则一定要从羊卓雍错到浪卡子,再经过江孜才能到达。一出拉萨,我们就感觉到道路的艰难,在去珠峰大本营的路上,有时七八十公里的路要走上一天。9月2日,我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站在珠穆朗玛峰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上,向世界最高峰致敬。
  从大本营下来,我们正式开始了进军阿里的行程。相对于之前所走的“一山看四季”的川藏线(我们在穿越横断山脉时上下海拔落差动不动就有2000多米),阿里显得更加辽远,有一种压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的苍凉。从珠穆朗玛峰脚下的扎西宗一路去老定日再穿过希夏邦马核心区,海拔8021米的希夏邦马峰在我们的左面雄伟地展现,近到感觉触手可及。辽阔的草原上无数道车辙通向西面的天际。我们的越野车驰骋着,可是仿佛天高地远的辽阔自然把我们定格在那里,怎么走都始终在这风景里。这里完全就是动物的天堂,离开城市的我们还是第一次在一个人比动物少的地方开着越野车肆无忌惮地飞奔,也是第一次看到蓝天、雪山、草原、河流和动物如此和谐地融入在我们的身边。
  那时,进入阿里地区前都要在一个叫萨嘎的县城补给和休整。萨嘎的藏语意思为“可爱的地方”,此地距离拉萨800公里,仍属于日喀则地区。因为过了这个县城将有约600公里的无人区,虽然从萨嘎到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市有零星的居住点,也有部队的兵站和道班,可是全程都没有汽油和其他补给。这对于当时要走这条线路的车辆和人员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为此我们除了自身的装备以外,还在我们车子特意加装的行李架上额外带了80升的汽油和40升的饮用水、大量的食品和药物以及车辆维修的配件。在2005年,通往阿里的所谓219国道是没有任何路标的,一般车辆只能沿着车辙,或者视线之内的电线杆估个大概方向朝前走,非常容易迷路,走错路的情况时有发生。
  进入阿里后,我们同车的伙伴由于连日的舟车劳顿,加上长时间高海拔生活,营养缺失,老胃病开始发作,分别在巴嘎人民解放军武警八支队和219国道新疆30里营房解放军医院接受了紧急治疗。人在高寒缺氧的地区旅行,在城市随处可及的生活、生命保障设施在此无一可觅。来这里旅行付出的可能是身体上的艰辛,担得到的却是在城市中永远无法感受到的经历。
  在朝拜过冈仁波齐神山和领略过古格王国的神秘之后,我们继续沿着219国道朝界山达坂方向行进,在那里我们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藏羚羊,就在路边三四十米的地方。4只雄性藏羚羊在悠闲地吃着草,高原的阳光温柔地照在它们身上,照着它们匀称强健的四肢和标志性的长长的羚羊角。我们非常激动,立即拿出相机拍照,羊儿们感觉到有人,朝我们这边看了几眼便扭转头离开,不一会它们雄健的身姿便跑离了我们的视线。
  历时两个月,行程达22000公里的旅行,让我的世界像是打开了一扇奇妙的门,我患上了一种叫做“西藏旅行综合症”的毛病,时时会想到在那里看到的神奇的自然和素朴的牧民。我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心却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第二章  助力科考,挺进可可西里腹地
  生活无精打采地继续着。2006年过完年没有多久,我在山间自己盖的木屋里看书,在上海工作的朋友耗子打电话给我,兴奋地说:“中国科学院将于今年九十月间对可可西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以下简称“科考”),这是人类首次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带进行科考。这次科考要招募有高原经历的志愿者,我们一起报名吧。”
  可可西里,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是指处于青藏高原腹地,以可可西里山为主体,唐古拉山脉以北,昆仑山脉以南的广袤的高海拔中低山、丘陵和湖盆平原区。这里平均海拔近5000米,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虽然我国科学家数十年来也曾多次涉足这一地区,但由于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当时尚没有一支科考队到达2万多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核心地带。此次中科院可可西里综合科考探秘行动从2005年开始,历时3年,在每年的秋冬季进行为期40多天的科考。在这次科考活动中,来自地质、地貌、动物、植物、大气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将横穿可可西里腹地,对该地区的野生动物、冰川、冻土、火山、矿产品、地质缝合带、高原隆起、地震等问题进行专题考察,其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我运气非常好,很快就接到了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探秘行动指导委员会关于正式接纳我为这次科考志愿者的通知,欢呼雀跃、欣喜若狂是我当时的感受。要知道在2006年,志愿者还是个相当稀罕的名称。加上这次活动全国海选,在众多的报名者当中最终只选了12名志愿者,可想而知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是国家科考活动第一次由志愿者承担全部的后勤管理工作,志愿者完全由社会上的越野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户外运动爱好者组成。说不上意义多伟大,但是史无前例,我们责任重大!
  出发报到的时间定在2006年10月8日,集结地西宁。第一次这么长距离、长时间地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平均气温-10℃,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50%左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和那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优秀志愿者一起为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在科考中提供服务和支持,想想心里就莫名地激动。
  以下是我在此次科考过程的日记:
  2006年10月8日福州12—28℃,北京14—24℃,西宁4—17℃
  福州没有直飞青海西宁的飞机,早上我带着一个整理了又整理、精简了又精简的100升的徒步包和一个30升的随身包,上午11点40分福州飞北京,晚上9点05分北京飞西宁,出了曹家堡机场已经是深夜。开着4驱车来接我的是一口京腔的负责本次志愿者招募,也是我们志愿者队长的高琦和网名可乐的北京籍志愿者。西宁10月的夜晚已经有深深的凉意了,伸出手来握手,熊抱,自我介绍。“我叫乡村阳光,从福州来。”“我是高琦,西藏的大胡子,是这次志愿者和科考后勤的负责人。可以叫我胡子。”“我叫可乐,欢迎加入。”简单的几句话,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了距离,也许是共同热爱户外与自然的缘故吧。
  2006年10月9日西宁晴天7—17℃
  今天上午已经先期抵达的10位工作人员去西宁的批发市场采购科考队进无人区所需的食品及物资,我和辽宁本溪来的老鹰一起负责车辆编队和救援。下午温州的志愿者季节风车和南京的志愿者天涯陆续抵达。你还别说,虽然西宁海拔只有2100米,可是扛着大包上楼还真是有点喘。晚上从拉萨1900多公里沿109国道开来的10台丰田陆地巡洋舰LC80,也齐刷刷地到位啦,这可是我们进入无人区的主力啊!今天领到了科考队配发的衣服和装备,全部印制有中科院科考队的LOGO,牛!
  2006年10月10日西宁晴天4—17℃
  今天带着10台陆地巡洋舰去了西宁的恒诚伟业修理厂检查,保养车辆。这批车子基本是1991—1994年之间的,实话说车况一般,居然还有两台是3F发动机的。时间紧张,只能抓紧快快恢复。我和老鹰两人一通忙活,老鹰之前是开修理厂的,改车一把好手。他来自东北,高寒地带的装备玩得娴熟,当天给陆地巡洋舰改装了4台12000磅的绞盘,顺便把温州志愿者季节风车开来的武装到牙齿,但还没进无人区避震器就漏油的车也一起拾掇好了。听说今天从兰州来了好多科学家,兰州的志愿者张勇也报到了。在修理厂忙碌了一天,晚上到酒店发现,又来了4台3轴的运输卡车,听说也要跟随我们进入无人区,这么长的车,感觉有点悬。
  2006年10月12日   西宁
  上午集体装物资,给卡车上搬物资可是力气活,相信从前大家在家里都没有干过。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中出现了几张陌生的面孔也和我们一起忙这忙那,一问,是中科院西北所的科学家,顿时肃然起敬。
  下午,想到无人区的沼泽可能严重陷车,我们车队要是需要救援的话还差一些东西,去了西宁的木材市场,买了几块8厘米厚的大板。
  晚上青海省政府在西宁宾馆举行壮行会,好酒好菜,来了好多领导。我记住了这次科考的首席科学家丁林,和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的局长才嘎,一个高大的康巴汉子。来了这么多天,我们的志愿者终于可以在一起好好吃顿饭,聊聊家常了。
  2006年10月13日 西宁晴天 0—14℃
  西宁广场红旗招展,鼓乐齐鸣,引来了许多好奇的市民。一早2006年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探秘欢送仪式在这里举行。场面非常热烈,热心的市民、激情的志愿者和科学家都来了情绪,在这样高昂的情绪中我们雄赳赳地驶出了市区。这两天我们的目的地是沿109国道走760公里到格尔木。小车跑得快,今天计划到。我负责押运物资,所以带着3台卡车,速度慢,今天宿离西宁410公里的都兰县。
  2006年10月14日
  都兰到格尔木350公里,平安到达。一路无话。
  2006年10月15日晴天
  昨天下午随着三辆物资卡车的到来,我们科考队集结完毕。今天上午在车辆的物资配载方面做进一步的优化,原则是物资的分类要方便拿取,高原上节省体能至关重要。我们原计划下午4点出发到玉珠峰脚下的西大滩,可是由于工作强度大,科考队临时决定出发时间改在16日早晨。晚上不少人已经身体不舒服了,可能是连日紧张的工作,没有休息好。确实,上高原前必须要好好休息,让身体有好的状况,可是这么多的工作也没有办法,我们志愿者不就是来服务科考的吗?晚上串门,南京来的志愿者天涯已经有高反症状了,可是他要求一定要为他保密,说他能挺得住。
  2006年10月16日西大滩晴天-5—8℃
  今天110公里的路,科考车队顺利到达预定地点——离昆仑山口40公里、海拔4100米的西大滩,我们的营地就选在109国道和新修建的青藏铁路之间的一块较为平坦的戈壁滩上。科考车队的大小车辆和我们的各种帐篷散落在这片戈壁滩上,顿时这荒凉的戈壁滩有了生气。抬头可见的玉珠峰静静地俯视着我们这群即将要进入千百年都少有人迹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去为世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科考队选择在这里进行高原适应和各部门之间的协助训练,主要是考虑到我们从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迅速上升到4000米以上的海拔,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和调整,因为进入到可可西里无人区后我们考察路线经过的地方,整个的海拔高度都会在4500—5500米之间,不做一个阶梯调整而直接上去,高原反应的可能性极高。
  2006年10月17日  西大滩    夜间-10℃
  昨天晚上反应好大,8点半就早早地钻进帐篷,持续的头痛,断断续续迷糊到12点,完全睡不着。突然觉得原本坚硬的帐篷底下变得很舒服而柔软,开始还以为是幻觉,后来猛得一惊,坏了,要出事,赶忙钻出睡袋。拉开帐篷的拉链,看见水已经漫过我帐篷的底部约5厘米。原来是我在搭帐篷的时候,选择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刚刚好离一个小的水塘较近,白天这里的气温较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晚上刚刚好淌到这个地势较低洼的地方。赶紧一通忙活,把帐篷搬到了地势较高的地方。这一忙,高原反应没有了,反而因祸得福。只是下半夜又下起雪来了。
  今天是协同训练,上午10点半和下午5点半开饭。我们的协同训练进行得很顺利。由于昨夜的一场雪,今天白天气温低了不少。我们当中高原经历最多、曾经11次进藏、网名叫老驴的志愿者,今天因为高原反应不得不退出了这次科考活动。晚上我们的随队医生给大家检查身体,我的各项指标都不是太好,心里隐隐有些担忧,明天就要正式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了,我的身体能适应吗?这里离昆仑山口40公里,山上也一定有大雪。这趟行程,注定艰难。
  2006年10月18日109国道—库赛湖-12—6℃
  今天从海拔4100米的西大滩拔营,计划行进200公里,翻越昆仑山口,经过不冻泉,从109国道五道梁前方下公路,正式进入我们在可可西里的第一个营地库赛湖,海拔4600米。卡车由于自重太大,加上10月的可可西里土地还没有完全冻住,一路不断地陷车、救援、陷车、救援,其中12号油罐车的离和器打坏,眼看天气要黑,卡车深陷泥潭。负责指挥车队的志愿者高琦老师果断决定放弃救援,继续前进,向库赛湖方向靠拢并选择可能扎营的合适位置准备扎营。不到200公里的路程,我们用了12个小时,路上只有靠路粮充饥,由于我们的伙食储备都在被放弃的5号卡车上,到达临时营地后没有补给,大家只能在饥肠辘辘中的寒夜中度过了在无人区的第一夜。
  2006年10月19日库赛湖临时营地雪转阴-12—5℃
  今天要回去救援陷在路上的两台卡车。早上9点40分,我和兰州的志愿者张勇开着科考队的那台东风6驱卡车,带着2台卡车和7位藏族司机返回昨天陷车的位置。今天的任务够呛!没有想到由于藏族兄弟的帮助,2台卡车成功脱困。高原上,藏族人天生乐观,在艰苦的环境下,不计较,那种快乐的集体协作精神,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过。今天藏族同胞可以说给我上了一课。就在我们施救的时候,听说有两位志愿者由于高原反应退出了我们的队伍,条件实在恶劣!晚上到营地后发现过半的人员都有高原反应,最严重的是CCTV10的摄影师李东风。
  2006年10月20日     库赛湖临时营地     雪,大风-15—8℃
  今天科考队分成两组外出,CCTV跟随,可可西里管理局的三位干警带着高琦老师和我们一共12人去下一个计划营地卓乃湖勘路。由于有管理局的人带路,我们较顺利地走了102公里到了卓乃湖湖边。一路走去,路上的地基本冻结实了。下午2点从卓乃湖返回临时营地时发现由于日照,上午冻得结结实实的地,又有点松软。路上,可可西里管理局干警介绍,卓乃湖就是著名的藏羚羊大产房,每年六七月从四面八方来生产的藏羚羊有3万只左右,场面非常壮观。为什么藏羚羊要费尽艰辛,冒着危险跑到这里来产仔?几万只藏羚羊同时生产,那是什么样的壮观场面?
  2006年10月22日卓乃湖—库赛湖营地
  今天上午,我被科考队安排驾驶6驱卡车与卡车司机魏师傅、管理局的格来和罗松两位警官,驾驶他们的战旗皮卡一起返回卡车营地去拉油料。两个营地之间有88公里的距离。快到卡车营地时,可以远远地看到那么多的卡车在可可西里荒原上,非常显眼和壮观。我们的卡车支持营地由4台物资卡车、2台油罐车、2台联通的通信车组成。88公里的路,我们走了4个多小时。下午正装着物资和油料,天空开始下雪,没一会就变成了大雪,我们只有停下来到帐篷里避避雪,烤烤火。大家拉着家常,卡车司机说天气太冷,我们隔两三个小时就得发动一次车子,要不然车冻坏了就打不着了。这么大的雪,明天回去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啊?
  2006年10月23日库赛湖营地到卓乃湖营地大雪-10℃
  一夜的大雪,可可西里银妆素裹,一片白茫茫,营地的火炉子,是生命的希望。早上天气好,赶紧装车,9桶汽油、1桶柴油、药品、食品、汽配等等,可能是由于海拔4600米加上寒冷的天气,大家一时间难以很好调整,身体不舒服的人不少。
  雪把我们来时的车辙掩得完全看不见了,我开着卡车小心翼翼地跟着管理局的战旗皮卡。开路的皮卡不时还会陷在被大雪覆盖的坑里,我的6驱卡车时不时地还要拉上一把。路上遇到了两只好大的野牦牛,还有狐狸,狐狸在大雪的映衬下格外明显,也非常可爱,它也不惧怕我们,只是和我们保持着安全距离,远远地看着我们。下午4点我们安全回到营地,居然有蛋炒饭吃,喜出望外。晚上伙食帐篷里开会,宣布明天全体休息,真好。
  2006年10月24日卓乃湖营地-23℃
  一夜的哆哆嗦嗦,钻在睡袋里好久脚还是冰凉的。早上醒来发现涮牙用的漱口水,没注意晚上从睡袋里滑出来,居然已经结成冰了。看看温度计,-23℃,今天是我们进入可可西里以来最寒冷的一天。起来听说央视的两位记者身体扛不住要被送下去了。吃了饭赖在伙食帐篷里,外面的太阳不错,第一次觉得无所事事,想想是不是要搞搞个人卫生,洗点什么。找了个有水的地方,用石头把冰砸开一个洞,里面有水,刚把毛巾放下去,拿上来就冻成块了。南方人,没经验还爱干净,不知道我是不是被高寒高海拔冻坏了脑子。
  回到太阳晒着的帐篷里,一会儿感觉暖和了,居然慢慢地睡着了,一点也不冷。第一次在这荒野里有幸福的感觉。
  2006年10月25 日  卓乃湖营地       晴  -18℃
  到科考队那么久,今天终于可以和科学家一起出门进行科考了。今天一同出去的有这次科考的首席科学家丁林教授,有号称西北藏羚羊第一人的苏建平教授,还有新华社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上午10点,7台陆地巡洋舰从营地出发,目的地是科考湖。据说科考湖的名字还是很久前的科考队员命名的。这一路,各种动物明显比之前看到的要多,以藏羚羊和藏野驴最多。科考湖离我们驻扎的卓乃湖营地65公里,在湖边有许多火山喷发时散落的黑色尖锐的小石头,它们大部分被埋在地下,只露出尖尖的顶部,汽车经过时极容易划伤轮胎。10月的科考湖还没有完全冰封,湖边的水草,还有水草的种子都是我们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湖的对面是海拔6860米的布格达坂峰(也叫新青峰),是青海和新疆的界山,常年积雪,山形十分漂亮。
  2006年10月26日  卓乃湖营地    雪 -15℃
  今天大家分成两队,丁林教授和高琦老师带着地质、冰川和古生物的科学家分乘5台车出去科考,我随着专门研究藏羚羊的苏建平教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马宏杰老师带着2台车,还有可可西里管理局公安局的布琼局长,环卓乃湖考察藏羚羊活动迹象和规律。一路精彩,上山下梁,藏族司机对于这样的路况有着天生的适应能力,中间也有陷车,可都救援成功。最危险的一次,我们开车往一个山梁下去,走着走着,发现前面看不见路了。我在副驾上,赶紧叫停开车的藏族司机顿珠,下车往前探路,发现原来缓坡的前方突然有处断崖,就在我们车头的正前方,好险! 返回的路上,我们过一条冰河,终于陷车了。依靠陆地巡洋舰自带的差速锁和加力箱已经不能脱困,同行的另外一台陆地巡洋舰试图援救,也没有成功。看着天色渐晚,我和布局长赶忙把科学家和其他人安排在一台车里,让他们先返回大本营找救兵,我们则留下来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布局长突然说:“这样下去不行,万一他们路上也迷路了,我们这么干等着也不是办法。走!我带着你走。”我摸着口袋里仅有的一把瑞士求生军刀,看着天空渐黑的可可西里荒野,心里想着还好刚刚给我的头灯换过新电池。
  横在我们面前的河约有七八十米宽,我们就是因为河面冰结得不结实,才造成的陷车。这时,布局长什么话也没有说,让我站在河边,他朝着冰不是结得特别结实的河中间走去。我看着他,可能是感觉冰太薄了,他会用脚使劲地跺跺冰面,确认没有问题了,再向对面走去。当他走到河对面的时候向我挥了挥手,说了些什么,风有些大我没听清。我想应该是让我按他走过的线路过河。我顿时眼眶红了:是啊,他用生命在前面探路。那种在无法预估危险来临的时候,把机会让给同伴,明明知道前方就是危险,还冲在前面,为素昧平生的人探路。
  2006年10月27日卓乃湖晴转大雪
  今天科考队不出车,在营地自由活动。早上太阳不错,不少队员选择整理自己的内务,搞个人卫生,有的还洗了头,大多数人聚在伙食帐篷里聊天。大家来自各个地方,又是各行各业,汉藏回一家人,话题更是天南地北,有家常有专业。我第一次听到科学家用10万年作为时间单位描述我们的可可西里,那一刻,我深深地感觉到人类的渺小。
  2006年10月28日卓乃湖营地晴天 大风-15℃
  昨天晚上刮了一夜的风,风拍打着小帐篷,不时有因为我们哈气附在帐篷壁上的水蒸气结成的冰渣落下,掉在我没有完全盖严实的脸上,迷迷糊糊地睡到天亮。今天科学家分成两个小组小范围考察。我下午没有安排,刚好在帐篷里补了个觉。这几天连续低温,地上可能都已经冻结实了,科考队决定看看能不能让补给卡车和联通的通信车过来我们营地会合。我们已经多日没有和家人联络了,想来亲人一定很担心,科考队有台海事卫星电话,可那是应急时用的,平时大家也不好意思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单车入藏,初见藏羚羊
第二章  助力科考,挺近可可西里腹地
第三章  与羊共舞,穿越三大无人区
第四章  情系藏羚羊,成为环保志愿者
第五章  直击卓乃湖,我在藏羚羊大产房
第六章  冰雪守候,冬日的索南达杰
附录  藏羚羊常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