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88947
  • 作      者:
    苏湛,刘晓力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在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引人瞩目。
  《科学的历史与哲学丛书: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从北宋精英阶层对科技相关事务关注程度的变迁入手,分析地域文化、学派倾向、政策氛围及社会风尚变迁等因素对科技兴趣的影响;讨论宋代科技活动参与者群体的社会和职业构成;从文化传统、政治传统和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对宋人对科技相关事务的关注程度随时间不断降低的现象给出尝试性的解释;并通过与国外案例的对比,分析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环境与西方世界的关键性区别。
展开
精彩书摘
  《科学的历史与哲学丛书: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既然古代社会并不存在“科学”这个概念,同样也不存在今天这样的支持科学研究的社会体系,那么今天我们称为科学的知识在古代社会中是以何面貌出现的呢?这对于理解这些知识在当时的积累和传播模式,以及理解影响它们传播效率的因素,当然也包括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知识社会的特征和运行逻辑,至关重要。
  第一节中国古代知识系统的结构
  任何知识的流通都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创造(收集)、传播(传承)和使用。知识的创造包括现象、规律的发现,理论的构造,以及经验事实的记录收集等。知识的传播又可以分为在空间中横向传播和在时间中纵向传播,后者也就是所谓的传承。在古代,无论知识的横向传播还是纵向传承,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是以书籍为载体,通过著书立说来传播自己的理论、观点或见闻;二是通过教育,或者是借助体制化的教育系统,或者是以非体制化的私人授徒的形式。知识的创造和传播都主要和知识中知的维度发生作用,这二者间的结合也比较紧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中学术系统的主体。这一系统包括知识的分类(分科)体系、按照这一分类体系被积累和保管起来的古往今来的知识(通常是以书籍的形式)、学习旧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相关的术语体系、保存和维护这些知识及相关范式的制度体系(包括学术机构、图书馆制度等)、上述知识和范式的传承体系(教育系统)等。
  知识的使用也可以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即以旧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新知识,由此就回到了知识的创造环节,其所作用于的同样是知识中知的维度,通常在学术系统内部就可以完成。另一种则是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知识去为人们答疑解惑、提供建议咨询,一如宫廷中的占星家们做的工作;另一类则是与技术结合,以知识为指导发展某种工具或操作手段,用这些工具和手段去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后两类情况所涉及的都是知识中行的维度,尤其是后者。由于在古代,知识与技术的互动加速机制建立起来以前①,技术界与知识界之间的互动一直是偶然的、非制度性的,因此尽管不乏技术发展从来自学术界的信息帮助中获益的案例,且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也经常能及时地被学术系统记录下来,纳入后者保存的知识仓储中,但总体而言,执行知识的行这个维度的社会系统是独立于学术系统的。它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运行逻辑,甚至有自己的知识保存和传承机制。具体而言,这个系统由官方为解决具体问题、满足具体需求而设立的各种部门以及民间的相关行业组成,它的成员——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者们——通过出卖自己的手艺谋生,并通过师徒手口相传的形式完成知识在系统内的传承。这个系统(暂且称之为技术系统)经常因成员的个人关系与学术系统产生交集(比如通过两个系统各自成员的偶然交往,或者某些成员同时介入两个系统),从而得以交换一些信息和资源。但总体而言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有限的,几乎可以近似地看作两个孤立的系统来分别加以分析。
  ……
展开
目录
总序
序言

导言
第一节 北宋——中国科技的“黄金时代”?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关于“科学”与“科技活动参与者”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本书的内容和研究范围

第一章 科学和技术在古代社会中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中国古代知识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 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古代学术系统中的位置
第三节 国家机器中的科技事务

第二章 宋人职业兴趣的计量研究
第一节 资料来源
第二节 数据处理
第三节 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北宋的科技相关政策与科技成果产出
第一节 科技成果产出率
第二节 科技相关政策与科技发展
第三节 最受关注的科学技术分支

第四章 不同社会群体的科技活动及其动机
第一节 北宋的主要社会群体
第二节 不同社会群体的科技活动
第三节 各社会群体在北宋科技生活中的位置

第五章 科技活动中的地域因素
第一节 统计分组方式
第二节 东南崛起——北宋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三节 从职业偏好看地域文化差异
第四节 不同地区入选者的科技活动

第六章 学术倾向对科技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各大儒学学派对科技的态度
第二节 安定、泰山学派对科学的态度与成就
第三节 熙宁儒学纷争及其后果

第七章 北宋的社会风尚变迁及影响
第一节 “祖宗家法”——北宋国家精神的基调
第二节 庆历变革——历史的分界点
第三节 熙宁党争——宋学精神气质的形成

第八章 抑制北宋科技发展的因素
第一节 自然知识的边缘化地位
第二节 北宋儒学变革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结构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考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