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历史与哲学丛书: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既然古代社会并不存在“科学”这个概念,同样也不存在今天这样的支持科学研究的社会体系,那么今天我们称为科学的知识在古代社会中是以何面貌出现的呢?这对于理解这些知识在当时的积累和传播模式,以及理解影响它们传播效率的因素,当然也包括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知识社会的特征和运行逻辑,至关重要。
第一节中国古代知识系统的结构
任何知识的流通都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创造(收集)、传播(传承)和使用。知识的创造包括现象、规律的发现,理论的构造,以及经验事实的记录收集等。知识的传播又可以分为在空间中横向传播和在时间中纵向传播,后者也就是所谓的传承。在古代,无论知识的横向传播还是纵向传承,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是以书籍为载体,通过著书立说来传播自己的理论、观点或见闻;二是通过教育,或者是借助体制化的教育系统,或者是以非体制化的私人授徒的形式。知识的创造和传播都主要和知识中知的维度发生作用,这二者间的结合也比较紧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中学术系统的主体。这一系统包括知识的分类(分科)体系、按照这一分类体系被积累和保管起来的古往今来的知识(通常是以书籍的形式)、学习旧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相关的术语体系、保存和维护这些知识及相关范式的制度体系(包括学术机构、图书馆制度等)、上述知识和范式的传承体系(教育系统)等。
知识的使用也可以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即以旧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新知识,由此就回到了知识的创造环节,其所作用于的同样是知识中知的维度,通常在学术系统内部就可以完成。另一种则是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知识去为人们答疑解惑、提供建议咨询,一如宫廷中的占星家们做的工作;另一类则是与技术结合,以知识为指导发展某种工具或操作手段,用这些工具和手段去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后两类情况所涉及的都是知识中行的维度,尤其是后者。由于在古代,知识与技术的互动加速机制建立起来以前①,技术界与知识界之间的互动一直是偶然的、非制度性的,因此尽管不乏技术发展从来自学术界的信息帮助中获益的案例,且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也经常能及时地被学术系统记录下来,纳入后者保存的知识仓储中,但总体而言,执行知识的行这个维度的社会系统是独立于学术系统的。它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运行逻辑,甚至有自己的知识保存和传承机制。具体而言,这个系统由官方为解决具体问题、满足具体需求而设立的各种部门以及民间的相关行业组成,它的成员——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者们——通过出卖自己的手艺谋生,并通过师徒手口相传的形式完成知识在系统内的传承。这个系统(暂且称之为技术系统)经常因成员的个人关系与学术系统产生交集(比如通过两个系统各自成员的偶然交往,或者某些成员同时介入两个系统),从而得以交换一些信息和资源。但总体而言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有限的,几乎可以近似地看作两个孤立的系统来分别加以分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