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散文诗精品文库·闪光的珍藏:外国散文诗名家名作赏析》:
1854年,兰波诞生在法国的沙勒维尔。他天资聪慧,童年时便开始写诗,后来进沙勒维尔中学,他的诗和诗剧在地方刊物上发表并获头等奖。但他不是个老实孩子,天性叛逆,并多次离家出走。法国大革命开始,他支持巴黎的公社起义者,写了《巴黎战歌》。他结识了当时诗坛盛行的“帕尔纳斯派”有影响的诗人邦维尔、象征派大诗人魏尔伦等。尤其是与魏尔伦交好,造成他散文诗创造的辉煌和命运的跌宕坎坷。
巴黎,火车几个小时的路程,就像一道宽阔的时间界限。因为魏尔伦在召唤他:“来吧,伟大的心灵,我们在呼唤您!”回忆起兰波给他的最初印象,他说:“一张名副其实的娃娃脸……像一个还在长身体的冒失少年,由于正处在变音年龄,他的嗓音忽高忽低,而且口音很重……”在诗歌沙龙,兰波当众朗诵他的《醉舟》时,大家都惊呆了。“当我沿着不动声色的长河顺流而下,小舟仿佛摆脱了纤夫的拖引……”(兰波《醉舟》),也就是说,摆脱了故乡沙勒维尔的亲情,不可知的未来展开在他面前。他那浅蓝色的眼睛和外表给人的感觉不同,如他自己宣告的“通灵者”的眼睛,通透而具魅力,使魏尔伦着迷,以致不顾刚出世的儿子和妻子的劝阻,和兰波形影不离。魏尔伦刚满二十七岁,前额已谢顶了,一把络腮胡子很有风度,颧骨凸出,像蒙古人的后裔。巴黎公社失败后,失去了职业,两个无业游民,暂住在魏尔伦岳父家里,其潦倒境遇,可想而知。诗穷而后工,魏尔伦写出他著名的《秋歌》:“长叹的声音/颤动在提琴/把秋歌弹奏……”兰波写诗表达感官的迷茫,可说是象征主义“通感”的开端:“A黑,E白,I红,u绿,O蓝:这是元音……”这首诗成为经典,让魏尔伦赞叹不已:“这是一种震撼,一种豁达,一种可恶的忧愁!”
从此,魏尔伦和兰波的同性恋分分合合,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简直是炼狱的熬煎以及苦难的征程。魏尔伦是有妻儿的,他在儿子出生的第四天就喝得烂醉,没有尽到为夫为父的责任。他俩出入马德里的咖啡馆、瑞典咖啡馆、市政府对面的煤气咖啡馆,一杯接一杯地饮苦艾酒,然后写些不能顶账的诗句。他俩像情人一样私奔,到英国、到比利时,闹得要死要活。兰波最终决定要离开他,魏尔伦喝醉了酒,突然掏出手枪朝心爱的“沙勒维尔的天才”打了两枪,一颗子弹击中兰波的手腕。于是,一个送医院,一个进监狱。
兰波伤愈出院后不久,签署了一份撤诉的文书,替魏尔伦辩护。但要再恢复到以前的亲密关系是不可能了。他回到家乡农村,接续早就开始的散文诗写作,这种自由的文体,可记录下一个通灵者的自言自语和不羁的灵魂。在顶楼书房的桌子上,兰波刻了一个十字架,他说是“在撒旦的阳光下”,“下地狱者的手记”,他说服母亲借给他一笔钱,自费出版500册,在扉页上写着:“赠保尔·魏尔伦——阿·兰波。”在这前后,他另写的散文诗,名《彩图集》,用了一个英文词语,即彩色版画,又含光亮之意,暗指经历了《地狱一季》之后,痛苦的灵魂重拾爱的梦想和追求。兰波随手将它们写在不同的纸张上,随写随丢,抄本笺页混乱无序,最后还是魏尔伦收集整理出版的。
兰波的散文诗,是继波德莱尔、洛特雷阿蒙的象征主义后的又一座高峰,开启超现实主义先河。这位通灵者的灵感瞬息涌现的纷繁的意象,有的如一束闪电的强光;有的具对比的强烈色彩;有的呈戏剧性的矛盾修饰;有的满是暗喻、隐喻和呓语。他使用层层叠加、纵横交错的意象和不确定性、多义性的词语;纵向聚合序列及横向组合词语,造成表象不相联系、实质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