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两个散步者的对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7854801
  • 作      者:
    孙振华,鲁虹著
  • 出 版 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由鲁虹担当策展、孙振华坐镇学术主持的“重新洗牌 ——以水墨的名义”,就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次清醒的梳理和理性倡导。
作为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鲁虹与孙振华的个人研究、写作和艺术观综合而多极;鲁虹往来于水墨、油画以及当代艺术等诸多领域,常年积累,日新月异,终于完成煌煌之作《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不仅填补空白,独特的写作与呈现方式,为理解和认识中国当代艺术开辟了全新途径,并成为大学教材而数次再版。
—— 刘 淳
展开
作者简介
孙振华 ,
博士、中国美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主编、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专业领域:雕塑理论及历史、公共艺术理论及实践、当代艺术批评。
著有:《生命·神祇·时空——雕塑文化论》《公共艺术时代》《中国当代雕塑》《中国古代雕塑史》等十余部。

鲁虹 ,
1954年1月生,祖籍江西。198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馆研究员。美术作品5次参加全国美展,出版多本学术专著,策划了多个学术展览与活动,有约四百多万字的文章发表于各丛书及专业刊物上。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对话形式展现。对话主体在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和知名画家鲁虹之间展开。二人就国内举办的中国画展、油画展等艺术展览为载体,针对现当代中国画中的写意水墨,工笔重彩、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展开讨论。对当代艺术形式的构建和前瞻进行思考和探索。其内容对艺术学院的学生、爱好者乃至专业人士均具有*领和指导性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刘 淳
因为艺术,与鲁虹和孙振华相识。由于批评,与他们往来不断。久之,对他们有所了解,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他们是出色的批评家,也是我的良师益友。鲁虹与孙振华的合作,缘于深圳。 1990年代初,邓小平健在,在他的倡导下,深圳崛起,并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于是,鲁虹与孙振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深圳,开始了
他们各自的工作与生活。 “思想解放,观念更新”,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一系列号角正在以*快的速度成为现实。它终于吸引了大批有志者投身于创业的洪流之中。也成为鲁虹和孙振华联手打造中国当代艺术的宽阔平台。于是,两位“九头鸟”开始频繁见面、聊天、讨论、谋划,组织各种展览和学术活动。很快,他们在“深圳速度”的背景中风生水起,声色俱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道别开生面的风景。那个载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深圳美术馆论坛”,就是他们合作的品牌。论坛共举办六届,业界影响广泛,令同行刮目。每一届与“论坛”相呼应的专题展,集中反映了当代艺术的成果,也呈现了存在的问题。被称之为中国*具规模、*具学术性的当代艺术活动之一。他们不但是中国新艺术的见证人,
也是参与者和亲历者。三十年来,大批优秀人物在深圳脱颖而出,走在时代前列。他们创造了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对国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许,深圳不缺少人才,不缺少*领时代的杰出者,但论艺术上的竭诚奉献和硕果丰厚者,鲁虹与孙振华当属无法绕过的人物。
作为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鲁虹与孙振华的个人研究、写作和艺术观综合而多极;鲁虹往来于水墨、油画以及当代艺术等诸多领域,常年积累,日新月异,终于完成煌煌之作《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不仅填补空白,独特的写作与呈现方式,为理解和认识中国当代艺术开辟了全新途径,并成为大学教材而数次再版。其他专著如《鲁虹美术文集》《现代水墨二十年:1979—1999》《为什么要重新洗牌》《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8》《蜕变 — —鲁虹艺术批评文集》等,为转型时期的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指明了路标。孙振华始终行走于雕塑研究与雕塑史写作之间,敏感于雕塑与装置、与环境的再生关系。同时触及油画、水墨以及更多的视觉领域,2003年出版的《中国雕塑史》,是他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的成果,这部图文并茂的教学参考书,堪称*一部图像中的中国雕塑史,在国内曾引起反响,成为专业领域不可缺少的教材与读物。除此之外,他将笔端伸向当代社会与现实,观察细致、大胆方言。几年下来,出版了《广场操练》《十年而已》《处处
尘埃》等随笔集,艺术界有人惊讶并困惑,分不清写作者的孙振华是否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孙振华。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由鲁虹担当策展、孙振华坐镇学术主持的“重新洗牌 ——以水墨的名义”,就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次清醒的梳理和理性倡导。从传统的价值上说,水墨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比其他画种更有文化意义,甚至*越了其他画种而从材料和技法上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现当代艺术家面对熟悉的传统水墨和陌生的当代艺术,将怎样选择自己的出路。尤其是在对传统的误读和对当代的肤浅的使用,将两种
资源在混淆中产生错位甚至悖谬。这次展览是一次告别,也是一次开始。在艺术家如何洗牌的不同方式中,鲁虹和孙振华的目的,是希望对水墨的边界以及可能性产生一种推动作用,以此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不可忽略的一次学术活动。在我看来,他们*初的目的达到了,而且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虹与孙振华的共同点之一,是年龄相近曾共饮长江水,都是“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先后踏入艺术批评之道。平日做人低调谦逊,学术严谨不走极端,更不去追赶时髦。仍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新艺术为起点,心眼活泛,观察敏感,尤其对传统资源的理解与融合兼并,更是无所顾忌,于是就有了个人的机变。他们在批评与研究上,广涉传统资源,坦然反射百年中国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值新艺术语境大变,对传统的再认识*越前辈,思想与观念获得解放,集体话语变成个人选择。他们的艺术批评,极少为前辈的教条所牵制,与古人开辟的理论资源有隔
有鉴。有继承也有悖逆,那悖逆的一面,恰恰是传统资源的反顾,也是个人资源的释放。艺术批评是理论,他的真假与高下一眼便被识破,文章的真诚与学问,是无法装模作样的。
艺术批评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世界的重新理解和持续命名。批评作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总希望与作品之间保持着某种概念和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就是对作品*鲜活的映照,同样是心灵的特殊知识。2006 年,鲁虹与孙振华合作的《异化的肉身——中国行为艺术》一书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行为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发生与成长,成为我们了解行为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今天,北岳文艺出版社再度选择鲁虹与孙振华合作的《两个散步者的对话》一书予以出版,这是他们多年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思考与追问的智慧呈现,实为窥探他们在批评与研究轨迹中不可缺少的文本。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极少数人掌握了大多数问题的答案者。他们的对话与他们过去三十多年的各自研究恰好形成了相互补充与印证。艺术史写作与艺术批评,对他们来说是大众化的、现实的、当下的、日常的,同时也是专业的。在他们身上,已经成为日用器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尽管他们之间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有所不同,生活的态度也有差异,但《两个散步者的对话》这本专著,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对历史、对当下负责的态度,虽然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述角度,但他们的关注与思考,体现出一种共同的志向。他们的出发点是个人的记忆与判断,是来自个体生命永远不会抹去的细节与经验。时代变了,该消失的东西正在消失,该存在的东西继续存在。鲁虹与孙振华的相遇,让我想起俞伯牙和钟子期传诵千古的感人故事,今日人间,不会再有“伯牙摔琴谢知音”那种让人心碎的诀别。但是我想,现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伯牙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的壮烈早已成为历史的经典。今天,人类社会需要的是联手与共谋,需要的是共同的智慧与志向。 《两个散步者的对话》再一次见证了他们合作的智慧,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走向未来所持有的信念。读罢《两个散步者的对话》,合卷之际,我仿佛听见杜鹃鸟的鸣叫,啼声清脆短促,似乎昼夜不停。尽管我的眼前是北方的冬季,萧瑟、苍凉而灰茫茫一片,但我的眼前出现了大片的杜鹃花,在寒风中盛开,怒放。映红了天空,染红了大地。我坚信,这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也是杜鹃鸟鸣叫之时。
2017年11月15日于太原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