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漆涂师物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314672
  • 作      者:
    (日)赤木明登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1.现代人自我实现的另一种可能

现代生活中的自我实现有多少种可能呢? 这是本书解决的命题之一。“辞职当匠人”这个决定的缘起是什么呢?在都市做一名畅销杂志的编辑为何无法让人满足?为什么要前往一座偏远小岛过上拜师学艺的生活?赤木明登在书中通过自己的经历,对如何通过创造作品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做了非常感人而深入的剖析。

2.小说一般出众的故事性和文学性

赤木明登与文字过从甚密,文笔直率又不失深刻,加之长期从事文化工作所培养的敏锐感,让他将对工艺文化的尖锐思考融入对日常之事的细微记录中。充满细节的故事让人在小说一般的阅读体验中,触及深刻的观念。

 

3.以兼顾旁观者和专业人士的视角展现漆器魅力

漆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分泌物,参与了人类制造器物的长久历史。漆器自身的美学价值和特性在器物世界拥有自己的魅力,日本漆器也时常出现在诸多日本文豪的作品中。本书从一个门外汉开始探索了漆器相关的诸种知识,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了解漆的魅力。


展开
作者简介

赤木明登,漆艺家。

1962年生于日本冈山县。

198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文学部哲学科,进入世界文化出版社担任杂志编辑。

1988年辞职,移居至轮岛市三井町,翌年拜轮岛涂底漆职人冈本进为师。

1994年出师独立,开始利用和纸创作自己的独特漆器。1997年,被德国国立美术馆《日本的现代涂物十二人》展览挑选为展览艺术家,2000年参展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观器——在生活中呼吸的工艺》。作品被慕尼黑应用艺术馆收藏,温暖细腻的作品,在海内外得到高度评价。已出版的中文作品包括《美物抵心》《赤木家的食器柜》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二十岁过半,突然放弃在大都市东京的杂志编辑生活,来到日本海的边缘小岛,从头开始学习一门传统手艺——漆艺。赤木明登的另一段人生开始了。

本书是已经成为漆艺师,并在工艺美术领域获得一定地位的赤木明登,回溯自己从艺历程的自传性散文。作品完整记录了一个门外汉从第*次接触到漆器到最终做出独特作品的过程。在这个出师的过程中,作者审视了漆艺这种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涉及到艺术的审美性和实用性这个永恒命题;更为重要的是,记录了作者从稳定工作场所辞职进入艺术领域的心境变化,在技艺的精进中探索了个人的自由。

展开
精彩书评

制作者的立场到底是什么呢?不使用机械而必须选择手工的意义是什么呢?工艺的美究竟是什么?这无数的问题都被赤木明登在日常中表达出来了。——陶艺家 石井宏志

展开
精彩书摘

何为器物

 

“我想要做些中世的东西呢。”

“中世吗?”

“嗯,想要先从中世到近代的这段时期开始做,也就是轮岛漆器刚开始发展时期的涂物。想要试着理解并掌握那些形态中鲜活的东西。现在,这个产地生产的木碗或者盆的形状让人感觉平淡乏味,大概就是因为忘了之前的那种生命力吧。所以,想试一下,回到那个时候。”

自从我来到轮岛之后,只要遇到古时候制作的木碗,就会买下收集起来。渐渐已经收集了上百件,在工作的间隙,我会望着这些碗,度过闲暇时间。

“就这样望着这些古代的木碗,会发现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其中最神奇的就是这个‘玉缘’。在漆的行业中,被称为‘碎屑挂’。”

“就在木碗的上碗沿外侧,圆圆的鼓出来的那部分吧?”

“嗯。到现在为止,试着做了好多次,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做不出这个样子。这对涂漆的要求很高,多这么一个部分要多出好多工作来。而且啊,看这些以前做的木碗,基本上这个玉缘的部分都会因为使用而遭受损坏。因为这些凸出来的部分其实非常脆弱,制作也好、使用也好,都很麻烦。尽管如此,这个形状还是从很久以前一直沿袭下来。在我看来,就仅仅是为了外表好看吧。从近代开始,这种形状渐渐消失了,相应地,延续下来的玉缘的意义,也被制作者和使用者遗忘了吧。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形状有其自身的意义,现在终于明白了。”

涂物的形状与金属器物的形状其实是相关联的。

在我心中,已经开始准备启动新的工作了。

“参加重藏神社朝粥讲的时候,曾经看到过红色的木碗,对吧?还有之后,在内屋的寺院举行报恩讲的时候所使用的木碗,那些木碗都已经没有玉缘这个部分了,但是再看更古老一些的器物,同样形态的物品会附有玉缘。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部分被省去了呢?更古老的一些器物,明明都附有认真制作的玉缘。查阅大量资料后我发现,很久以前,寺庙所使用的器物都是金属制成的,那些器物毫无例外地都有玉缘这一部分,其中必然有其合理性吧。比如,银或者铜这样的金属都是具有柔韧性的材料,通过敲击捶打可以使其变薄、延展,做出器物的形状,这样边缘部分如果保持原样的话,就会因为太薄而不够坚固。因此,需要将边缘部分向外侧翻卷,增加其强韧度。这就是玉缘的起源吧。稍加思考,将边缘部分向外侧翻卷,或者向内侧收拢,都是同样的理由吧。就这样,这个器物的形状就延续下来了。”

“哦——原来如此啊。”

“啊。不用那么相信我说的话啦,我也不是学者,没有什么根据的哦。这些不过是我在制作器物时的想像,或者说是延伸思考罢了。”

“明白了。”

“不过啊,金属器物与漆器之间尽管相隔年代久远,却以同样的形态相互联系着,应该是因为漆器是金属器物的替代品吧。也就是说,金属是高价物品,并非人人都能使用的,于是便用产量较多的木头,涂上漆做成器物来代替金属器物吧。这个过程中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在木制器物中没有必要存在的玉缘,却历经几百年仍然得以延续。尽管改变了制作的材料,那个形态却一直没有改变。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出于对更好、更美的东西的憧憬吗?”

“对,我想那才是器物的本质。最重要的是当人们拿起器物使用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其中类似‘丰富性’的东西。这种‘丰富性’的源泉所在,恰恰是玉缘给予我们的提示。每当我触摸古老的木碗,就会明白这些木碗在木胎制作的阶段便已经将玉缘牢固地付在木胎上了。然后再在这个木胎上涂底层漆灰,这个过程的操作难度相当高。因此,随着时代推移,木胎制作中便没有了玉缘这一部分,只有在上底层漆灰的时候,用厚厚的漆灰堆积而成的玉缘。因此,在漆的世界中,会将玉缘称为‘碎屑挂’。然而,用漆灰做成的玉缘很容易缺损。但又不能干脆不做玉缘的部分。因此,尽管很麻烦,我也想要从木胎开始做上玉缘部分。不这么做的话,这个形状所具有的意义便无法真正融入器物本身。”

“木胎师傅也真是费了好多工夫呢。”

“是啊。一开始拜托他们的时候,还说着‘这种东西,在上漆灰的时候做不就好了吗’,结果做着做着他们自己也觉得很有趣。师傅们一边干着,一边还说‘这以前是用金属做出的形状吧’,这样不断尝试着。接着我脑中的想像便开始飞驰。在陶瓷器的世界中应该也是如此吧。纵览中国古代的瓷器,大家都会有所察觉吧。青瓷开始出现的时期,有很多器物形状与青铜器完全相同,白瓷中则有很多与金银器物的形状相同。金属器物只有皇家才能使用,而瓷器则为贵族所用。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器物是非常贵重的。然后,以中国瓷器为原型制作的白釉及绿釉的陶器开始在世界范围流传开来。朝鲜李朝、越南、泰国宋加洛,甚至流传到了荷兰的代夫特。那些陶器的形态都与瓷器一致,而瓷器的形态则向金属器物看齐,那么金属器物那一边究竟有些什么呢?我想要仔细研究一下金属器物,如果能够明白它们所提示的某种方向,也想试着沿着那个方向进行创作。试着做了一下后,发现相较于瓷器,漆器能够做到更薄的程度,而这也让漆器能够更加接近金属器物。不过,这样一来就要给木胎师傅添麻烦了,我会一直强调‘薄一点,再薄一点’。”

就这样,超薄的“天广木碗”和“叶反木碗”系列便完成了。木胎被不断地削薄,最后做到了薄如纸翼的程度。如果什么都不涂的话,风一吹就会飘舞起来吧。尽管是木头制成的,却能透过碗身看到对面。我就这样牢牢盯着透薄的碗身,对面似乎有些东西隐约可见。

 


展开
目录

与伟三郎先生的相遇

学习这件事

与世界的违和感

描画空洞

通往漆匠之路

师父

正式拜师前

拜师

崭新的生活

漆性皮炎

轮岛的涟漪 

轮岛的天皇

糊涂弟子

美丽的土地

能登的冬天

给镜面上漆灰

研磨

小小的旅程

山百合

下一个阶段

研磨学校

职人与艺术家

狩猎采集的生活

夜锅工作

漆灰,究竟是什么?

出师

自立门户?

泡沫经济的恩惠

变化之物

做什么好呢?

打扫

流水

我制作的器物

工作场所

旅人

我的漆器

上涂的秘密

漆之貌

秋之海

髹朱漆

崭新的木碗

冬天的上涂

无限之形,无限之色

为寺院上漆

木胎师的力量

重要的人

角伟三郎先生的世界

初次个展

涂物

万古碧潭

何为器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