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勿忘初心,坚持始终
《我的璀璨人生》(MyBrilliantCareer),有着“澳大利亚第一本书”的美誉,从初版至今,仍在澳大利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者迈尔斯?富兰克林(MilesFranklin)十六岁“兴之所致”所创作的这部卓越的作品,更是因为“女权主义”浓厚,而被世人津津乐道。
迈尔斯?富兰克林一生共写过十二部小说,但《我的璀璨人生》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和文学价值。本书中的女主人公西比拉?梅尔文,从小就宣示她想成为文学家的野心,在20世纪初女性尚未得到应有社会地位的年代,她的奋斗故事是女性主义成长的一页重要诗篇。尽管幼年生活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山村里,西比拉身上却没有一般女人“愚昧、顺从”的气息。小的时候,她就已经做出了一些传统女孩子不会去做的事情;而在思考方式上,更是偏向男性。在那个男权主导的社会,她不甘屈服于现实生活,而是勇敢打破“传统”。对当时女性的地位受歧视的情况,她备感痛苦:女人只能在家里煮饭、洗衫、补衣服,最多只能帮忙干干农活,并不允许自己去找工作,做独立女性。但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她的“抗争”便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爱情方面她亦是如此“离经叛道”:如果真有自己喜欢的人的话,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穷,她都义无反顾。她始终认为,贫穷或富有都不是衡量真爱的关键因素。可是她又崇尚自由,思想中大有“婚姻是自由的坟墓”之意。所以,在她与哈洛德?比澈的爱情里,当要谈婚论嫁时,她因为追求自由,最终还是拒绝了结婚。按照当时的传统,这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哈洛德家庭宽裕,魁梧潇洒,当时很多人都会觉得,有这样的条件,她却竟然没有结婚,简直就是个傻子。就像是作者其他书中的女主人公一样,西比拉具有聪慧独立的人格魅力。
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西比拉也代表着年轻人的角色。在缓慢的成长中,她认为自己不同于其他人,是“有内涵”“有才华”的,却无人欣赏,也无处大展拳脚,只恨生不逢时。现实、社会、家庭,就像是恐怖的梦魇,束缚着自己,越想挣脱它捆得越牢,最终动弹不得。所以西比拉又是无奈、痛心的。可是她亦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的满腔热情,并不能因为现实所泼的冷水而熄灭。作者在书里的中后段对西比拉的描写非常巧妙,从父母的不理解送她去山区当家庭教师,每天煎熬,到害怕哈洛德在失意时无人鼓励走歪路而答应求婚,看似西比拉接受了这种无奈的现实,实则不然。
在最煎熬的日子里,她也从未放弃过写作,也从未忘记自己“抗争”的初心。最后,西比拉回到生长的贫穷山村,因为帮衬家里拼命工作而变得憔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想要成为的“作家”也还没实现,看似一切回到原点,“抗争”徒劳无功,她也屈服于现实的压迫。但从她毅然决然拒绝东山再起的哈洛德的求婚、继续坚持自我、不计较世人的看法的行为里看到,西比拉从未放弃初心,在“抗争”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成全自我。
书中有浓厚的“女权主义”色彩,是源于作者迈尔斯?富兰克林的性格——迈尔斯?富兰克林,生于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场主家庭,幼年接受家庭教育,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接触写作。青年时期她成了一名自由新闻记者,并在1906年移居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奔赴英国,在苏格兰妇女医院和军队内任职。1933年在离开故土三十年后重返澳大利亚定居,从事专业写作。其作品对澳大利亚文学有着长期的影响,后来创立了著名的“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
迈尔斯书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机巧敏慧,意志坚定,流露出作者本人的女权主义倾向。她的一生中,虽有许多追求者,但却终生未婚。迈尔斯?富兰克林的一生亦是女性独立的伟大诗篇,留下的作品也极大地影响了女性思想独立的进程。本书于1979年改编成电影,并获得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
展开
——《归来》编剧邹静之
这是国内首次以大型丛书的形式出版经典电影的文学原著,这无疑是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场阅读盛宴,我们相信无论何种口味的读者,都会从这套丛书里找到自己的*爱,甚至找到陪伴自己一生的精神伴侣。
——丛书主编、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老师何亮
很多时候,看一部烂电影不如读一本好书。就我而言,文字能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作为一个创作者,你需要知道,源头在哪里,经典文字,经典故事,是永远的活水。愿君多饮取。
——《北京遇上西雅图》编剧导演薛晓璐
电影虽成于银幕,但始于文字,若有志于电影及剧作,或寻觅奥斯卡电影之无穷魅力,此丛书不可不读。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系主任黄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