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贴合实际:如实反映当下市场形势,汇聚企业原始经营数据,教科书式呈现外企先进管理经验和外贸前沿动向。
2、编写阵容强大:撰稿人中有获得“苏州荣誉市民”、“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等荣誉称号的日本人,也有在日本创业成功后又回到国内开展商业活动的中国人;有与共和国同龄的企业家,也有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学者。
3、极具参考价值:书中汇集由经营者亲自解读的代表性商业案例,所涉及商贸领域横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三大产业,既有对食品、模具加工这些传统外贸项目的拓展,又有对环保、养老等新型合作领域的探索。
本书集中了30余名日本企业家在中国投资经营的过程和经验之谈,他们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分析日资企业在中国该如何立足和发展,所涉及的商贸领域横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三大产业,选择的商业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除了模具生产和食品加工等传统合作项目之外,还有关于养老机构、环保设计等新兴领域的探索。既有对既往商业经验的总结,也有对今后开展多方面合作的启示。对其他在华经营的日资企业以及与之合作的中国企业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第一章 技术力撬动大市场
日企铸件助力中国高铁腾飞
小工厂实现大愿景
打破固有观念至关重要【评论】
“日式双肩包”勇闯中国市场
购物中心里的游乐场【专栏】
第二章 如何应对“反日”情绪
“去日本品牌化”公关的尝试
本土化——不只是“看上去很美”
撤资与扩大——日企的两极分化 【访谈】
第三章 “和”的真正价值
一本旅游文化杂志所传播的日本之美
连接日中两国的樱花之桥
日本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设计——日中交流的另一种语言
了解与被了解——两个努力都不能少【专栏】
第四章 环境问题与老龄化社会中的机遇
迷惑不安的时代
解决社会问题——日中合作大有可为
“80 后海归”献身中国环保
日本式服务与中国式人情
21 世纪的遣唐使【专栏】
第五章 13 亿人的“美食”生意
服装、有机蔬菜与樱花
让咖喱走上中国人的餐桌
火锅连锁店掀起“服务革命”
中国人会喜欢上“冷酒”吗
香港建筑师开的日本酒吧【专栏】
第六章 日中经济未来愿景
中产阶级日趋注重生活质量
开展培训项目——共享技术文化
渐趋务实的日中地方交流
改革新动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从数据看日中经贸交流现状
后记
要增进日中两国的相互理解也只能从民间, 尤其是通过经济来加强,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政治来解决。本书恰好包含着这种正能量,作为ZUI新的报告文集,它还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书中的文章反映和见证了日中关系“质”的变化。
——本书总编 加藤隆则
日资企业如今在中国处于怎样的境地?是否能与中日经济环境割裂开并独立生存下去?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对于企业当事人,对普通百姓来说也是值得关注的。关于这些问题,活跃在中日经济第一线的人们发出了声音,写出了这本书。
——日本侨报社主编 段跃中
如果要寻求“在中国如何取得成功”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回答应该是这样的:“在中国拓展业务的风险很大。然而,这里却是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重要市场。竞争对手如云,胜者为王败者寇,关键看你怎么去面对。”
——江上志朗(共同通信集团 NNA 编集委员)
“日本品牌就等于高品质、最适合中国人的品牌”这个概念曾经屡试不爽,如今难以再打动人心。业绩优秀的日资企业在销售策略上的共同点是:通过踏踏实实的“一对一”沟通,让中国媒体及消费者切实了解自己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价值。
——三泽志洋(维酷公共关系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客户经理)
我们很少有意识地、主动地去让对方了解自己,让对方对我们感兴趣。也许只有当你面对他们时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不仅限于商业领域,人际关系和政治领域也同样。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不仅应该去“努力了解对方”,也需要为“被对方了解”而努力。
——横山达也(财团法人“日中经济协会”上海事务所所长)
我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等社会化问题的举措中大有商机,同时它也是我们人类必须去完成的使命和责任。
——西冈贵弘(福冈县上海事务所所长)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其当务之急是需要扩大以消费为中心的内需。在这种背景下,外资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就取决于其能否提供中国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菊池洋(国际协力银行北京驻在员事务所首席驻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