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是最优秀的人才。他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能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这种不妥协的精神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而且他总是直接找最优秀的人解决问题。不要以为最优秀的人才就是懂技术的人,或者考试满分的人。最优秀的人才,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并且能够解决别人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
乔布斯12岁时就给惠普联合创始人比尔·休利特打电话索要零件,而且赢得了一份暑期工作。后来沃兹一个人搞定了Apple I和II产品,乔布斯一个人把这个产品变成了一家公司。因此,说他们两个都是顶级的人才,恐怕不会过分。作为顶级人才,他当然喜欢顶级人才。要赢得他的尊敬并不容易,但作为一个毛头小子,乔布斯当年想要征服一流人才也同样不容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乔布斯怎样赢得一流人才。
唐·瓦伦丁是白手起家的典范。20世纪70年代初,他创建了至今声名赫赫的红杉资本。乔布斯打电话给瓦伦丁,请他到苹果实地考察一下。瓦伦丁到了现场,发现乔布斯对营销一窍不通,于是就说:“如果你想要我给你投资的话,你必须找一个懂市场营销的合作伙伴。”
乔布斯说:“给我推荐三个人选吧。”
但是,瓦伦丁没有说。
此后,乔布斯每天坚持不懈地给瓦伦丁打三四遍电话,于是有一天,瓦伦丁给乔布斯推荐了三个人,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迈克·马库拉。乔布斯立刻给马库拉打电话。并最终留下了马库拉。马库拉对乔布斯的影响包括:定价策略、销售网络、市场营销、以及远见。马库拉告诉乔布斯苹果的营销哲学:共鸣(empathy)、专注(focus)和灌输(impute)。
1976年,乔布斯从电视广告上知道了里吉斯·麦肯纳。为此,乔布斯每天都给麦肯纳的公司打电话,最开始,招待他的是负责新客户业务的伯奇。在连续几个星期的骚扰中,伯奇去了苹果,但是没有接业务。
乔布斯没有气馁,他继续一天三四遍地给麦肯纳打电话,最终赢得了见到麦肯纳的机会。
乔布斯和沃兹一起去见麦肯纳。但沃兹不喜欢他。事情搞砸了之后,乔布斯立刻给麦肯纳打电话,希望再见一面,于是敲定了这次合作。后来他们的合作直到乔布斯生命的终点。
1983年,乔布斯对管理苹果跃跃欲试,但他知道,28岁的自己还没有足够赢得公众信服的能力。于是他们最终锁定了百事可乐部门总裁斯卡利。1983年1月,在Lisa发布会后,斯卡利和乔布斯交谈到深夜。虽然交谈愉快,斯卡利仍摆出了“你很难聘请到我,但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姿态。2月乔布斯去拜访斯卡利。随后斯卡利又在路过库比蒂诺的时候拜访了乔布斯。但仍然没有敲定。3月乔布斯再次拜会斯卡利,发起猛烈攻势。斯卡利在谈完价钱以后,仍然犹豫不决,这时,乔布斯在一段沉重的、不舒服的沉默之后,说出了后来一直被大家重复的话:你是想要卖一辈子糖水呢,还是抓住机会改变世界?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乔布斯有名的斯坦福毕业演讲。最早乔布斯想找艾伦·索金帮忙润笔。索金一口答应,但未动笔。于是2005年的2月、4月、一直到6月,乔布斯不断地给索金发邮件、打电话,但最终不得不自己去完成它。再比如,为了完成自己的传记,乔布斯从2004年开始就联系沃尔特·艾克萨森,在艾克萨森拒绝了他以后,乔布斯不断地去说服艾克萨森,直到2009年。那时候,乔布斯癌症复发,他的妻子鲍威尔说服了艾克萨森。
我不知道中国的企业家有多少人会如此放低身段去追求把事情做完美。但从中,我想很多人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乔布斯是那种“立即行动”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想要做,就立刻开始,绝不等待。
其次,如笔者所说,乔布斯只追求一流人才。而且乔布斯会不屈不挠,直到达成目的。
第三,乔布斯眼中只有要做的事,从来不怕“没有面子”或者在别人面前出丑。“我是那种只想着成功不在乎是非的人。”乔布斯说,“无论我原来的想法多么顽固,只要反驳的人拿出可信的事实,五分钟内我就会改变观点。我就是这样,不怕犯错。我经常承认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只在乎结果。”
……
展开
——米仓资本合伙人 张璠
在乔布斯率领苹果开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行业和新的市场机会不断涌现,带领整个世界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蜕变。可以说,万众创新、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时候,我们再回顾乔布斯的创新遗产,是很好的总结和沉淀。
——凤凰网副总编辑 杨彬彬
我和赵博思相识于微时,十多年后,我们仍旧在各自奋斗,而苹果“脑残粉”赵博思则在创业之余,完成了这本苹果之书的创作。这本书沉淀了赵博思对苹果多年的理解,不仅适合苹果粉和创业者,对于像我这样奋战在金融第一线的金融人士也有参考价值。
——平安信托交易金融事业部总经理 邓清泉
我在美国读书时,就非常欣赏苹果的创新精神,苹果能够在大众普及之后,还能让每个使用的用户觉得非常“酷”,这是不可思议的。现在,赵博思经过十多年对苹果的研究和观察,对苹果的创新路径进行还原,这个过程非常有趣,也值得一读。
——FT中文网总编辑 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