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体验三十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498436
  • 作      者:
    苗炜著
  • 出 版 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
收藏
编辑推荐

三十个文学之夜,一剂心灵解药,一本书读懂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

跟随作家苗炜的阅读体验,经历文学世界里的多样人生,理解人心的混沌和复杂

李敬泽、毛尖、王小峰等诚挚推荐

让你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学会接受和欣赏“异己”;摆脱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有耐心去理解更复杂的叙述;反对套话,提高对情绪化表达和陈词滥调的警惕;在面对较难领悟的高级文化时,不庸俗、不抗拒;打开生活的多重面向,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展开
作者简介

苗炜


1968年生,小说家。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新知》杂志主编。已出版作品《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星期天早上的远足》《寡人有疾》《面包会有的》《给大壮的信》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怕死吗?当然。觉得自己孤独吗?从来都有点儿孤独。有一点儿抓狂吗?还好。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不确定。为什么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不知道为好呢?世上那么多人,真的和我有关吗?我该同情什么我又能怜悯谁呢?我是不是就有点儿可怜呢?爱是什么呢?

——《文学体验三十讲》

在《文学体验三十讲》中,小说家苗炜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体验,也顺带讲述了自己对于爱欲、孤独、死亡等本质问题的思考,还有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等基本对象的体悟:“文学体验其实就是讲我的感受,这些体验大多跟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关。但愿你有所收获,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看看人的处境,感受细腻一点儿,心灵丰富一点儿。”

这本书只寄托一个愿望:“有一位朋友说得非常有气势,他说,他读书就像是落后于这个时代。希望你保持阅读能力。”


展开
精彩书评

文学体验三十讲,是一个体验者的讲。他和你我一样,孤独着、生活着、阅读着。通过文学,我们学习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

——李敬泽(作家、文学评论家)

苗老师讲课,几乎可以直接兑换成肉身经验。愉悦,是他的z低纲领,也是z高纲领,一如罗兰·巴特的文学守则。

——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苗师傅的文字跟他真身一样,读起来像个慢性子,引经据典讲讲里面的道道,偶尔冒出点坏水。

——王小峰(作家、《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展开
精彩书摘

前  言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呢


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四日,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忽然取消了年夜饭,大年初一的一个聚会也取消了,那个晚上有点儿雾霾,街上静悄悄的,不见人影,我开始动笔写这部书稿。后来的世界发生了很多事,但写起来倒也很顺畅,两个月也就写完了。从文学青年当到文学中年,这样整理自己读过的小说还是第一次。 

文学这东西是啥呢?不过就是表达一下情感,大家交流一下情感,体会一下活着是什么滋味。小猫竖起尾巴,是它高兴了;狗见面叫两声,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情;人比猫狗复杂一点儿,要用文学和艺术来传达活着是一种什么滋味。 

鲁迅先生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段话很冷漠。 

鲁迅先生还有一句话,非常有诗意。他是这么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他老人家前面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也许,他写这段话的时候很健康,病了以后想法就不一样了。 

一九三六年他生病了,有一天觉得病情有点儿缓和,夜里让许广平给他倒点儿水喝,打开灯,让他四下看看。许广平给他端来茶,喝了两口,但没给他开灯,说,为什么开灯?鲁迅说:“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地看一下。”许广平还是没给他开灯。鲁迅躺在床上,看见什么了呢?他说:“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 

《“这也是生活”》这篇文章,写在一九三六年八月,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去世了。


不同的人生状态,可能有不同的人生感受。但有时,我们可能会有互相矛盾的感受:一方面觉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一方面又觉得,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过去的两三个月,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都会有一些复杂的感受。 

怕死吗?当然。觉得自己孤独吗?从来都有点儿孤独。有一点儿抓狂吗?还好。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不确定。为什么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呢?我能安静一点儿吗?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不知道为好呢?世上那么多人,真的和我有关吗?我们真正关心的人有几个呢?我该同情什么,我又能怜悯谁呢?我是不是就有点儿可怜呢?爱是什么呢?

文学提供不了答案。文学没什么用,大家不靠想象生活。但在很少的时候,文学帮我们逃避。 

也可能不止逃避。文学总是有点儿“丧”,有点儿优柔寡断,总是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但它也会帮你处理很多负面情绪。文学还关心失败者,但文学较少关心“时代的一粒灰”,更多关心一个人面对的那座山,关心个人的困境,关心那些历史褶皱中的人,帮他抖落开细碎的、不为人知的感受,帮他获得安慰,帮他获得一种“心灵之链”,让他有一点点稳定感。

美国有个文学评论家叫哈罗德·布鲁姆,他说,我们都害怕孤独、发疯、死亡,莎士比亚和惠特曼也无法让我们不怕,但他们带来了光和火。这光和火是什么呢?安慰、同情和理解,洞察更复杂的人性。

是的,我获得了这些。 


但我觉得,还有点儿别的东西。 

不一样的人——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在国外看见犹太人的感觉,他们穿着黑色的袍子,戴着小帽,发型也怪怪的,在他们的街区上散步。原来这就是犹太人,是不一样啊。我琢磨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强烈的异样感?从小到大,我接触的都是差不多的人,总有人向我强调“集体”,总有人担心“不一样”,即便是现在我们到了一个所谓“价值多元”的时代,大家也对“异己”这东西有排斥。我们只跟自己相处,只跟同时代的自己相处,这种骇人的孤陋寡闻总让人觉得贫瘠。 

简单和复杂——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到《西西弗神话》里,神惩罚西西弗,让他每天推一块石头上山,推到山顶,石头就落下来,西西弗要回到山脚下继续推,周而复始。神为啥要这样做呢?以前我看的故事是“愚公移山”啊,一个老头儿带着家人要把门前的大山挖走,他们鼓足干劲儿,子子孙孙无穷尽,打算祖祖辈辈干下去,可没过些日子,神就出现了,帮着愚公移走了大山。 

会有一个神帮我解决眼前的困境吗?还是他会把我安排在一个类似西西弗的困境中?我总觉得,后一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更大。我们的想法还是不要像愚公的那样天真简单。

我们现在是不是变得简单了呢?比如说用“三观正”来要求文艺作品,谁的三观算正呢?D. H. 劳伦斯正吗?尼采正吗?不能“踩一捧一”?可文化产品需要判定优劣啊!什么事情都以“我懂不懂”“我喜欢不喜欢”来衡量吗?政治正确?这又是哪儿来的标准?我们对更复杂的叙述没耐心了吗?我们是不是看了太多(可能也写了太多)情绪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只停留在第一次的反应上呢,对文章的评价就是解气、痛快、憋屈、放屁、胡说八道、真好?我们会想得再深一点儿吗? 


思想总是晚来一步,诚实的糊涂却从不迟到;理解总是稍显滞后,正义而混乱的愤怒却一马当先;想法总是姗姗来迟,幼稚的道德说教却捷足先登。

——莱昂内尔·特里林《知性乃道德职责》


对现成说法的质疑—— 

还是一段个人经历。有一次沙龙,有个读者提问,说他是个大学生,该怎么应对碎片时间的学习?我有点儿糊涂的是,学生不应该有大把的时间学习吗?谁把他的时间切成了碎片?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碎片化了吗?收音机里的外语讲座从来是二十五分钟一节课,新概念英语一篇课文的录音一直都是两三分钟啊。难道你不应该花力气凝固自己的时间吗?还是接受一个现成的说法,说现在是“碎片时代”,然后就任由自己碎片化?这两种做法哪一个更轻松,哪一个对你更好呢? 

文学的一个功用是反对套话,许多现成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文学还会反对庸俗。我们不愿承认自己庸俗,但面对高级文化总有点儿抗拒。古典音乐,听不懂吧?俄罗斯小说?人名太长了,记不住。面对凝聚心智的东西,我们总有一个低级的抗拒的理由。 


好,以上这些问题,这本书能提供答案吗?怎么做到更宽容?怎么变得更复杂一点儿? 

提供不了答案。 

但我试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读这本书,能对文学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吗? 

好像也不能。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讲故事。我们年幼时,都是听故事以获得经验,然后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经验。这本书可能重回讲故事的状态,陪伴你度过一段孤独的时光,让你能有所安慰。 

读小说有什么用呢? 

可能会有点儿用,比如逃避一下现实。我们赖以获取经验的阅读应该更广泛,读科学,读历史,都比读小说重要。 

会推荐书吗? 

我担心我推荐了,你也没时间读,我会提到很多书,如果对哪一本书感兴趣,你可以找来看看。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读小说更是个人化的体验。 

到底啥叫文学体验呢? 

契诃夫有一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里面写一对偷情的男女,两人上床之后,男人吃了一块西瓜。文学史课会讲契诃夫短篇小说的成就,文学评论会讲这个细节呈现出一种真实性。文学体验可能会关注那个西瓜:为什么他在 “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呢?他就不能吃点儿橘子啥的?西瓜那么多汁儿,滴在手指上多黏啊——可能偷情也是这样黏糊糊的吧。 

文学体验其实就是讲我的感受,这些体验大多跟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关。但愿你有所收获,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看看人的处境,感受细腻一点儿,心灵丰富一点儿。

好吧,先说到这儿。 


展开
目录

前  言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呢 

第一讲 我们从孤独开始

第二讲 要情感做什么

第三讲 我们念念不忘的形象

第四讲 用记忆塑造自我

第五讲 小小的我

第六讲 我们都在一个荒岛上

第七讲 上等人和失败者

第八讲 生存与兽性

第九讲 生活在别处吗

第十讲 我们在追寻什么

第十一讲滚动的球和疼痛按钮

第十二讲死是全部的失败

第十三讲衰老是一场屠杀

第十四讲身外之物

第十五讲恋物癖和断舍离

第十六讲物品会讲故事

第十七讲内心的孩子

第十八讲爱情的旁观者

第十九讲嫁给对的人

第二十讲寂静之声

第二十一讲旅行为什么不能安慰你

第二十二讲捷克式的幽默

第二十三讲毛姆的八卦

第二十四讲哪一本书是你的生命之书

第二十五讲凝视文字之美

第二十六讲奥威尔的比喻

第二十七讲为什么卡夫卡那么难读

第二十八讲理解昆德拉

第二十九讲我们读不懂的诗

第三十讲保持阅读能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