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159520
  • 作      者:
    刘宓庆著
  • 出 版 社 :
    中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宓庆,生于1939年,祖籍湖南新宁。中国当代知名的翻译理论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刘氏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曾在内地、台湾、香港多所大学执教,在国内及欧美多所国际机构从事翻译实务。主要论著有《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翻译与语言哲学》等14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由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译翻译文库·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是刘宓庆翻译思想较全面的整体性概括。全书涉及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理论基本模式、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翻译思维、语言的互补互释性和可译性、翻译过程、翻译的程序论、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的技能与技巧、翻译风格、翻译美学、翻译的接受、文化翻译、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等课题。作者力求突出地显现翻译基本理论的系统结构及各理论项目的大体框架,理论完整、系统,内容充实。总体而言,《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译翻译文库·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适于通用的翻译理论引论,更多着眼于翻译的共性,同时也提纲挈领地触及中国翻译理论的特性。
展开
精彩书摘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译翻译文库·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
  现代翻译理论应重描写,而不应诉诸规定,首先是由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和对策性决定的;同时,也是由汉语的基本语法特征决定的。基本语法特征是语言特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外两个决定因素是语音和文字体系)。因此,要认识汉语的特性必须准确把握汉语的基本语法特征。
  具体说来,汉语的基本语法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基本特征都是我们据以确立有汉语参与的翻译理论基本模式必须重描写的最重要的语言事实:
  (一)汉语的语法功能不具备屈折型形态/形式表现手段。汉语语法的隐含性,是一个最基本的语言事实。比如,汉语名词没有格的形态标志,动词没有时态、语态及语气的形态/形式标志,等等。因此,汉语句子各成分之间缺乏形态/形式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纽带基本上是隐含的、虚的;正因如此,汉语语法关系及词性划分从基本上说大抵取决于语义功能。就这一点而言,汉语语法结构又是内在的、实的。汉语这种重意不重形、虚实结合的语法形态完全不同于讲求形态和形式接应(cohesion)的屈折语。从翻译学的观点来说,其意义在于突出了描写的重要性:
  1.与汉语有关的语际转换必须较少地依靠形态/形式的引导性和标定性,必须放弃追求形式对等的努力,摆脱表层结构的“形式屏障”,必须透及深层,把握意义陈述(meaning presentation)的意念机制(mechanism of notion)而不是形式机制(mechanism of form)。用现代符号学的观点来表述则是: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不应以重符号系统与符号系统之间的关系的语言形态学(morphology)为主导,而应以研究符号、意义与所指三者的行为模式的语义学为主导,紧紧抓住语言符号的语义功能。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语言的形态特征,即不忽视自然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相容性及协调性。
  2.与汉语有关的语际转换,必须较少地重视同步对应转换,更多地重现非同步对应转换,也就是说对应不发生在形式平面而发生在意义平面。必须较少地执着于双语的线性配列对等式,更多地重视双语间层次聚合的对应式。汉语翻译理论研究必须重变通(accommodation)而不是重常规(normality)。用现代符号学的观点来表述则是:汉语翻译理论必须重语言符号系统的语境行为模式即言语交际情景及上下文对意义陈述的调节功能,也就是现代语用学机制。
  3.因此,与汉语有关的语际转换必须十分注重对比分析的描写方法,即不论是在语义功能方面,还是在情景语境对意义陈述的制约方面,我们都必须注重双语的对比描写,特别是在语义一文化及语用一文化方面,对比描写应当是汉语翻译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由于汉语不具备语法功能的形态表现手段,词性及句子成分的确定大抵取决于“语义一句法一语用”三个平面的功能⑧,这样就突出了语义结构在语际转换中的重要作用:语义结构成了语句概念组织的轴心和最重要的生成一表达机制。这一事实,造成了汉语语义结构组织成分(constituent)与其语法功能的一体化。在汉语中,语句句法成分的语法功能既然缺乏形态依据,就只能凭借其在语义结构中的作用来判定。因此,汉语中的语义与句法功能是大体统一的,而并不执着于形式(如主动与被动之间的模糊化)。汉语的这一特征,使语际转换的努力只能主要集中在探求以意义为基础的灵活对应(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代偿(functional redress)上。这样,就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必须十分注重以语言功能为依据的灵活性和参照性,十分注重对于动态转换机制及条件的描写,而不能开列公式或规定;在方法论上,必须十分注重变通。
  (三)由于汉语不具备语法功能的形态/形式体系表现手段,取消了词与词、语法项与语法项,如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形式关联,从而突出了语义结构的轴心作用,形成了意念主轴,而语义结构框架(the frame ofthe semantic structure)的确定,主要依据汉语的母语语感而不是依靠语法形式或形态。
  ……
展开
目录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出版说明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第一版)出版前言
《当代翻译理论》(第三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0 概述:翻译理论的职能和基本原则
1.1 翻译理论的职能
1.2 翻译研究的基本指导原则
1.3 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1.3.1 重描写,建立翻译理论的功能观
1.3.2 重对策研究,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1.3.3 重视语际对比研究,为方法论提供理论依据
1.3.4 重视对传统的审视,立意于开拓
1.3.5 强调科学论证,摆脱主观主义的影响
1.3.6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加强整体性理论整合

第二章 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
2.0 概述: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2.1 翻译理论的发展概略
2.2 翻译学的开放性
2.3 翻译学学科架构:内部系统
2.4 翻译学多维共同体

第三章 翻译理论基本模式
3.0 概述:理论的基本模式
3.1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和对策性
3.2 基本理论模式的依据和依归
3.3 翻译理论必须重描写
3.4 语义结构的核心作用及架构手段
3.5 形式对应的功能观
3.6 翻译理论基本模式中的功能规范
3.7 结语

第四章 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
4.0 概述:意义对翻译的意义
4.0.1 概念意义
4.0.2 语境意义
4.0.3 形式意义
4.0.4 风格意义
4.0.5 形象意义
4.0.6 文化意义
4.0.7 意义的静态观和动态观
4.1 语际意义转换的制约条件
4.1.1 翻译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观
4.1.2 翻译的共时观和历时观
4.2 翻译的理解理论
4.2.1 对翻译理解的原则指引
……
第五章 翻译思维简论
第六章 语言的互补互释性与可译性问题
第七章 翻译过程解析: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
第八章 翻译的程序论
第九章 翻译的方法论
第十章 翻译的技能与技巧
第十一章 翻译风格论
第十二章 翻译美学概论
第十三章 翻译的接受理论
第十四章 文化翻译导论
第十五章 关注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