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史田野与俾斯麦时代:德国文学、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史研究:a study of interactive history within German literature, ldeology [i.e. ideology] and politic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2678
  • 作      者:
    叶隽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史田野与俾斯麦时代:德国文学、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史研究》以全新的文学批评视野对德国崛起时代的文学与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田野鸟瞰式的思考和研究。其主要涉指已不再仅为文学文本或者文学史本身,而是文学现象与文史哲语境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德意志精神的产生与文学问的互动关系。《文史田野与俾斯麦时代:德国文学、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史研究》所涉领域广阔,溯本逐源,从歌德-赫尔德-黑格尔的文学哲学轴线连接到马克思-拉萨尔-俾斯麦的政治轴线,从而探索德意志精神源起对日耳曼民族崛起的本质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瓦格纳与尼采的研究和拉萨尔研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追问,《文史田野与俾斯麦时代:德国文学、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史研究》还原了这些德意志历史人物的精神本质,从文化人类学的时代语境出发解读了文学社会学。
展开
精彩书摘
  恩格斯嘲笑俾斯麦“从来没有弄出一点点自己的政治观念来,而只是把别人的现成观念拼凑在一起”①。这当然是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大师气魄,可如果我们考虑到政治操作之规则与思想领域之纵横捭阖毕竟有异,或可更多予俾斯麦以“同情之理解”。因为政治家之责任,并不在于能够创造出具有原创意义的思想体系,而更在于如何能将已有资源化合创生,成为有效的社会治理之资源。俾斯麦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他是一个在现实政治场域的行动者,而非如同马克思这样开辟思想史境域的大哲人,故其责任分担各有其守,不必强求一律也。所以,“歌德-俾斯麦”可能形成一种有效的德意志的“文化一政治”结构,但“歌德一马克思”则必须沿着一种思想史的脉络前进。这是历史注定的宿命,不必有所遗憾。所谓“既生瑜何生亮”,虽然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嫉妒情结,但并非绝对。有时“瑜亮关系”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体现了二元之间的互补可能,如歌德一席勒、马克思一恩格斯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但即便是在那些貌似对立的二元关系中,我们也能揭出其互补可能,譬如俾斯麦一马克思。
  这两人基本是同龄人,俾斯麦年长马克思三岁。马克思(Marx,Karl,1818-1883)以其伟大的思想家气度,构建了自己浩瀚丰润的理论体系,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巍巍乎高哉。但他的理论并非凌虚而建的“空中楼阁”,而是与其所生长发展的“吾土吾民”息息相关。可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却注定必须以反对派的姿态出现在传统社会中,而且要以流离一生的游民形象出现在思想史上。这是可笑的,但却又是基本事实。当俾斯麦以柏林大学“劣等生”的身份辍学,马克思却名列这所名校“博士俱乐部”成员,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们的社会求职结果却颇相径庭,俾斯麦凭借其容克家族的底气而顺利进入仕途,可马克思即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却仍然无法在教育场域中获得一席之地。或许,他们未来所做出的功业成就,都应从这样一个起点来审视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德意志文化民族的政治兴起:日耳曼使命与铁血手段
二 1860-1890年:俾斯麦与德国崛起的工业化转型
三 文学、思想与政治史的互动:作为文史田野的现实主义小说
四 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上篇
第二章 俾斯麦的教养形成与德意志精神的确立
一 俾斯麦的教育经历与教养形成--以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为中心
二 作为政治家的俾斯麦:在铁血手段与文化理想之间
三 德国社会的立体建构与德意志精神确立的“文化一政治”结构
第三章 三雄纷争意若何?--1860年代的马克思、拉萨尔与俾斯麦
一 民族国家建构--德意志视野中的俾斯麦功业及其比照者
二 在理想情怀与现实功利之间--拉萨尔的两难与骑墙
三 世界胸怀的体系重建--德意志传统中的马克思理论
四 博弈语境与三雄纷争:谁是赢家?
第四章 谁持赤练当空舞--尼采之疯与俾斯麦去职
一 尼采的疯癫之路--从反对瓦格纳说起
二 俾斯麦去职之途--在瓦格纳、马克思之间
三 在巨人的阴影下--威廉二世时代的浮现

中篇
第五章 重构德国社会制度的大手笔--以《思考与回忆》为中心
一 作为生平志业回顾的“回忆录”
二 伟大时代的剧照下--真实的政治博弈进程
三 作为德意志精神化身的俾斯麦及《思考与回忆》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
第六章 《济金根》所反映的时代语境与精英理想
一 作为理想人物的济金根一胡腾结构
二 济金根的革命者意识?--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追问为中心
三 《济金根》的思想史与文学史意义--兼论拉萨尔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选择
第七章 反现代的哲学总结--以《苏鲁支语录》为中心
一 “超人”之横空出世--东方哲语的西方底色
二 《苏鲁支语录》反映的浪漫思脉代表之尼采
三 作为体例范式的《苏鲁支语录》--以人类命运的诗哲思考为中心

下篇
第八章 “婚姻纽带”抑或“歧路之爱”--作为俾斯麦时代文史田野的《艾菲·布里斯特》及其反映的市民家庭价值观的变迁
一 艾菲是如何被教化的?
二 殷士台顿其人及其教养形成
三 殷士台顿与俾斯麦时代政治高层的关联--理解普鲁士官僚阶层个案背后的资产阶级因素
四 普鲁士的伦理观与俾斯麦时代的社会风俗--以“婚姻纽带”为中心
五 “歧路之爱”?--德国传统脉络中市民家庭的价值观追问
第九章 资本积累视闽中“国民性仆从意识”--《臣仆》与亨利希·曼的时代批判
一 资本主义的官场视角与仆从民族性的客观语境
二 仆从意识的国民性特征--教育规训与秩序寻求:以狄德利希为中心
三 德意志特殊道路的必然?--兼论传统的另类建构问题:以老布克为中心
第十章 文史世界里的俾斯麦时代--以《布登勃洛克一家》为中心
一 俾斯麦时代的商业景观--以托马斯的经济活动为中心
二 资产阶级的新陈代谢--以哈根斯特雷姆为例
三 二元抗争的超越因素--以吕贝克望族布氏为例看资本主义德国的纵向背景
第十一章 结论:从“浪漫一启蒙”思脉结构到“保守-自由”二元话语--德国文学史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史进路
一 思脉结构与思想话语
二 “保守-自由”二元话语
三 德国文学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史进路:追问德意志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