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动物:一本正经又有趣的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另外一个人看到了,也跟着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后整条街的人都在跟着一起跑,场面相当壮观,但除了第一个人,谁都不知道自己奔跑的真正理由。
为了追求一致性或者迫于群体压力,人们可能遵循错误的社会信念或盲目从众。在这种隋况下,我们该如何处理群体对个人的误导?
从早年的《我爱我家》到近年的《爱情公寓》,情景喜剧都颇受欢迎。剧情中出现笑点或者吐槽时,就会出现一阵旁白式的笑声,它的潜台词是“这个地方该笑了”。很多时候,有些情节的确有趣,我们随之大笑,但是,即便对于一些无聊甚至发闷的桥段,我们也会不自觉地跟着笑出来。
人都有独立思维能力,但为什么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处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该如何让事情向积极的一面发展?
研究人们如何认知社会、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的学科,就是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学问。
当你精心地准备一次重要的工作面试时,会背诵自我介绍和以往的工作经历;会让理发店内最好的发型师给你理头;会把西装熨烫平整,把皮包擦得很干净;会比约定时间早到半个小时,并提前把手机调到静音。面试时,你诚恳地与面试官握手并保持微笑,在面试过程中让自己看起来精力充沛且沉稳可靠,尽管你平时和朋友在一起时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总是想要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这种行为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与他人的交往,从而获得理想结果。比如,就面试而言,你的目标就是要获得这份工作,由于你的“自我表达”的成功,面试官也不会再有意识地进行印象管理,而是会将注意力转移到面试情境中。而你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都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
又如,当我们为一次约会而特意洗车,或者牢记在工作中不能吃零食时,都是在控制自己的外在行为以建立我们希望留给他人的印象。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建立。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我真的很不错”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但有时连续的挫折会让人们感到无助并形成自我妨碍,直到有一天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终于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找回了自尊。不过,在这之前我们仍然会告诉自己:“我的失败只是一时的,而别人失败是因为他们真的不行。”
尽管我们尽力把最美好的一面“表演”给别人,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但事实上,我们看待别人的“表演”往往没那么宽容。
你看到一个不如你的人在你之前涨了工资买了房,就会心生妒意,因为你有“刻板印象”,受社会影响,你对那个人的看法已经定型;当你看到一个衣冠不整的人时,你不会考虑他刚从人满为患的公交车里挤出来,而会把他当成一个邋遢的人,“首因效应”让你只关注对人的第一印象;当你听到一个以前的同学酒后驾车出了事故时,可能会想“我早就知道,他那么爱喝酒肯定会出这种事”,这些都源于你的“事后聪明式偏见”……
不管我们戴着怎样的眼镜看别人,我们都和别人息息相关,我们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自我和别人形成群体,于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又成了一门学问。
为了和大家一样,人们不停地赶时髦,相信专家和权威人士的话就是“真理”,认为大家都在做的事就是正确的。于是,别人报考计算机专业你也跟着报,别人开网店挣了钱你也跟着开,别人“双十一”剁手你也跟着剁。你盲目地跟风从众,被一致性和权威性“控制”而不自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害怕被团队孤立。
你发现在一个团队中,少数人总是要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你发现大家一起做决策的时候,总是做出相对个体决策更保守或更冒险的极端决策;你发现有亲缘或是地缘关系的人更亲近;你发现原来有业缘的同行不一定是冤家;你发现美丽的售货小姐在用“留面子效应”忽悠你;你发现原来可以用“进门槛效应”促使他人满足你的要求;你发现你的领导在用“暗示效应”让你和同事们工作更加卖命……
生活中,为了事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我们学会用赞美的方式去讨好别人,说别人爱听的话、做别人爱做的事以求亲近;我们遵守社会规范不横穿马路,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工作中,我们与合作伙伴互惠互利,做办公室里的“蘑菇”养精蓄锐;我们注意同事间的距离以保持办公室和谐,努力改善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来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社会原来很美好。
社会心理学,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能够解析社会焦点事件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小事件。专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世界,原来如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