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教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永续发展之道,在社会快速变迁的今天,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本书依作者在喜马拉雅讲述《道德经》的讲稿《黄明哲正解〈道德经〉》整理润色而成,全书力图贯通诸家观点,创造现代正解,深入研究道家思维方式,揭示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的底层代码,适合各企业、公司、组织的决策者,期望理顺理财思路的金融投资人士,创业途中或即将开始创业的人士,期望通过打拼在职场有所成就的人士和国学爱好者阅读。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章讲扁平化治理,大概是历史上误会最多的一章。
按照老子的看法,一个社会,治理的层级越多,管闲事的人就越多,上传下达的沟通就越难。人民难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幸福感大打折扣。
小国寡民,是说管理分区要小、人口规模要小。这样一来,上层不必担忧地方坐大,同时社会利益分散于各阶层,不再出于一孔,老百姓的日子也会和平安定。小国寡民,邻国相望,何来深仇大恨?何须不死不休?因此“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往来”,原是兵家委婉的战事用语。
小国寡民。
邦国分封要小,邦国治下的人民要少。
把“小国寡民”误解为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属于常识性错误。《道德经》讲的国是诸侯国,春秋时期的分封,大者称邦,小者称国,天下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国家。所以“小国寡民”的真实意思是,分封一定要分封得碎一点,邦国一定要小一些,人口规模要小一点,不要让任何邦国坐大。
据《孟子》上说,上古的邦国有两万个,到了商代还有上千个,周王朝时期只剩下上百个,可见集中速度非常快,世俗权力快速放大。老子对这样的趋势,是持反对态度的。按本章的意思,天下有个共主,而后分封的地块越小越好,利于统治,不容易起不可调和的纷争。
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同样主张小国寡民。他说邦国要小到人们站在当地最高的建筑上,能看到整个领土;人民要少到每个人之间彼此都认识,这样的话就不容易发生不正义的事情。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什佰之器有两个常见说法,一种指生活工具,另一种指兵器。老百姓是朴实的,他们追求方便和效率,因此不可能说抛开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不用,因此什佰之器指日常生活工具的说法不合理。
什佰之器,帛书本作“十百人之器”,河上公本作“什佰人之器”,也就是十人、百人组织起来才能用的大型器械,而古代大型器械无非是用于战争与社会工程建设,老子从来也不反对社会工程,故而什佰之器说为武器似乎更合理一些。
具备大型器械,却不需要使用,也就是邦国之间不会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意思。
没有战争的阴云,老百姓就可以“重死而不远徙”了。什佰之器隐含的意思,是高度组织化的军队。既然不用,就不会有拉壮丁作炮灰的事情发生。老百姓本来就留恋故土,条件许可了,他们没有必要到处迁徙。
老百姓重视生死、不离乡土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区域发展相对平衡,他用不着跑出去冒死求生。小煤窑那么危险,还有那么多人去,无非是因为家乡挣不着钱。如果区域之间相对平衡,大家都有活路,社会底层的矛盾会大大疏解,就不会出现“民之难治”的情况。
老百姓过得安身,社会治理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这是本章的目的。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虽然有大型的车船,却没有运兵的需求;虽然有披坚执锐的军队,却没有对阵的必要。
这里显然不是在说百姓生活,如果说有船有车,老百姓都没兴趣坐,简直是莫名其妙了。这里讲的是邦国的事情。打仗无非是为了争夺资源和领地,现在把邦国限制得小小的,人口规模也不大,侯王们的野心也难以膨胀。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结绳最早是结网的意思,结网是为了捕鱼。“使人复结绳而用之”,是说让贵族们也回复平实的意思。
“结绳而用之”,如果解为“结绳记事”是非常勉强的。《道德经》中,人指贵族,指管理层,民结绳记事或许勉强说得通,贵族怎么可能结绳记事呢?更扯不上什么老子不让统治层搞教育之类的话,老子本人就是专门教育王子们的。统治层过朴实无华的生活,才是老子一直提倡的事情。
这样一来就顺畅了,接着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邦国上下风清气正、安居乐俗。他们喜爱自己的食物,以自己的服饰为美,安住在自己的居所,乐于按照习俗去办事,实实在在是一个乡规民约的社会。习俗这件事,不需要多大的来头,但大家就是个习惯、就是高兴,它用一种轻松的形式把人们连接在一起。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邦国之间遥遥相望,鸡鸣犬吠彼此都能听得见,老百姓享受和平生活,终身不必在战场上相见。
如果说老百姓们终身没有来往,简直是没有常识了。中国很早就有了同姓不通婚的习俗,和平时期,邦国之间的老百姓婚丧嫁娶的往来只会更为频繁和顺畅。
“往来”本是兵家的用语,你来我往彼此交锋的意思。老死不相往来,是老百姓从生到死都不用经历那种骨肉相残的战乱,大家彼此都认识,他们家狗叫一声我都听见了,还打什么打!
中国人对生活的愿景,大概都包括在这一章里了。笔者曾偶尔去北京昌平的白羊沟郊游。白羊沟总长大概十二公里,沟的东边一个村子,西边一个村子,郊游时恰好遇见一条大黄狗领着几只杂色小狗一路走来,大概是去走亲戚。开车的友人说,这狗是早上就从这边的村子出发,顺白羊沟里的公路走12公里,到那个村子去看望它的小狗,然后它又走回来。这或许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类景象吧。
中国古人幻想的美好生活,大概就是安安静静地过一辈子,酸甜苦辣尝遍,只要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就算是安安身身过一辈子。今天想求这样的生活也不容易,昨儿逃离大都市进了终南山,明儿回来,就没地方住了。
通译
分封邦国要小,邦国的人口要少。
要让邦国没有必要征兵作业,让老百姓用不着为了求生而到处迁徙。邦国虽然有船有车,没有运兵的需求;虽然有披甲戴盔的军队,也没有地方可用。
要让管理层也重新回到淳朴的生活,以自己的食物为好,以自己的服饰为美,安住于自己的居所,乐于自己的习俗。邻邦之间相望,鸡犬之声互相都能听到,老百姓从生下来一直到去世,都不需要经历战乱。
小结
扁平化管理和地区自治更为有效。在一个中央的基础上,把底下分得更细,而且扁平化,不要一层一层地往下走。按照老子的说法,最好就是两层,基层直接采用乡规民约,这样没有中间层上下其手,效率最高。
区域发展平衡了,人民就会留恋故土。社会风气淳朴了,人民就能够享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绪论 1
第一章 悟道之道 15
第二章 无为而治 26
第三章 震慑智者 32
第四章 和光同尘 37
第五章 天地不仁 44
第六章 玄牝之门 48
第七章 长生之道 53
第八章 上善若水 57
第九章 功成身退 63
第十章 修身养性 69
第十一章 以实求虚 75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80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85
第十四章 执古御今 91
第十五章 动静相宜 98
第十六章 归根复命 106
第十七章 民贵自治 112
第十八章 道废德驰 116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120
第二十章 独贵食母 126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132
第二十二章 曲全德归 137
第二十三章 失道寡助 142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146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150
第二十六章 静重自守 156
第二十七章 爱师贵资 160
第二十八章 大治不割 165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不可执 170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175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180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186
第三十三章 道法传承 191
第三十四章 大成之道 196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200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204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209
第三十八章 修德之德 214
第三十九章 贵以贱为本 222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229
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 233
第四十二章 万物造化 242
第四十三章 无有入无间 249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253
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 257
第四十六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 262
第四十七章 坐知天道 265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269
第四十九章 以百姓心为心 274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280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285
第五十二章 母子相守 290
第五十三章 失道夸盗 295
第五十四章 修德治世 299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心 305
第五十六章 大治玄同 309
第五十七章 以无事取天下 314
第五十八章 祸福不可算尽 320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蒂之道 327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333
第六十一章 大国宜为下 337
第六十二章 道无弃人 341
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 347
第六十四章 辅万物之自然 352
第六十五章 相反相成 358
第六十六章 百川归海 363
第六十七章 不敢为天下先 367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374
第六十九章 哀兵易胜 378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382
第七十一章 人贵自知 386
第七十二章 民有大威 389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394
第七十四章 死生有天 400
第七十五章 贵生自爱 405
第七十六章 柔弱主生 409
第七十七章 天道返还 413
第七十八章 以柔克刚 420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424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429
第八十一章 好生之德 434
后记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