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跟傅佩荣读孔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70206704
  • 作      者:
    傅佩荣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引发少年爱智探寻天性
有温度的故事,创意的配图
易经的精华,现代的视角
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量身打造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国学读本
海量精美插画,赠送傅佩荣线上课程
展开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美国耶鲁大学哲学搏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担任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等节目的主讲。其特点在于将中国先贤的哲学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以轻松易懂的方式讲述哲学与人生的智慧。代表作有《哲学与人生》《国学与人生》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傅佩荣先生以数十年精研经典国学的功力,为我们生动地讲述“因材施教”“孔子学乐”“依时而动”“绘事后素”“立志于道与仁”等经典故事,通过这些娓娓道来的小故事,揭示了儒家哲学里所蕴含的无穷智慧,为青少年养成思考探索的习惯助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与青少年一起努力
  傅佩荣
  推广国学是我这几年的生活重心,在讲堂上经常看到父母带着孩子来听课,这时我会觉得特别开心,下课之后忍不住会问年轻的孩子:“很欢迎你来听课,你可以听懂吗?”
  我所专注的国学是指儒家与道家的经典,我期许自己要,让大家“听得懂,想得通,做得到”。因此,青少年的认可,对我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把一句古文译为今天使用的白话还不算难事,因为许多专家做了准备工作。但是接下来还需考虑什么?我参考西方诠释学,提出理解及解释一段文本的四个步骤,可以在这里说明一下。
  一、“这句话的原文在说什么?”谈到原文,古代经典在传抄与刻印的过程中确实可能出现错误,而历代专家的考证也未必能有共识,明白这一点,就会保持比较开放的心态,使自己有更大的思考空间。
  二、“这句话想要说什么?”这牵涉经典文本的历史及社会背景,以及原作者的意图。譬如,孔子的学生多次向老师请教“仁”是什么,而不曾有人问过“道”是什么, 这表示孔子思想的创意与关键在于“仁”。至于老子与庄子,则经常讨论“道”,但又承认不可能说得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他们想要说的往往意在言外,值得进一步厘清。
  三、“这句话可能在说什么?”一句古文历经两千多年,对每一代的学者都会有所启发,因此它可以有多种意义的解读。譬如,在研读《论语》时,我看过大约四百家注解,发现没有一句话是没有争议的。这不是缺点,反而鼓励了我们做深入的探讨。
  四、“这句话应该在说什么?”经过前面三个步骤的磨练,我可以并且必须判断文本的意思,这时所谓的“应该”,就不是主观的臆测,而是有所依据。我要以经解经,把经典讲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然后以自己的经验去印证经典,看看能否提升心灵境界。
  以上是我研读经典的方法,而其成果则是我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易经》这七本经典的译解与阐释。现在长江文艺出版社,从这些著作中,编选整理了四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内容,加上一本西方哲学的入门书,希望我的学习心得可以与更多年轻的朋友分享。我感谢出版社编辑的用心,书中的插图与链接,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同时也感谢叶莲芬、宋宝珠、林碧莲三位志工辛勤的校对。我们的愿望是一致的,希望与青少年一起努力。
  二
  保持学习动力的秘密
  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但学习的内容、方法与目的是什么?两千多年以来,《论语》是大多数中国人最先接触的一本书,其中的开篇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认真实践,不也觉得高兴吗?在此,我们要了解:学习的内容是传统的五经六艺,学习的方法是配合个人的思考与反省,学习的目的是修养德行、提升能力与启发智慧。
  【诵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学”与“习”要配合
  学而时习之,熟读经典、掌握技能,并适时地进行实践,这是孔子对学习的基本定义。会不会学,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那么在《论语》中孔子特别强调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是,如何学习。说到学习,孔子本人,特别有经验。史书上一些资料记载,孔子曾经向师襄学习乐。古代的音乐,除了理论之外还有操作的部分。孔子跟老师学音乐的时候,学着学着老师说弹得很好了,可以换一首曲子。孔子说不行。我只懂得这个曲的基本的旋律,但它的技巧还不太熟悉。老师只好让他继续练。练到后来老师说,技巧非常好了,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只懂得它的技巧,但还不了解做这个曲子的用意是什么。老师一听,这个学生很特别,让他继续练,练到最后老师觉得弹得实在太完美了,跟他说换一首曲子吧。孔子说,我懂得它的用意了,但还不知道这个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再隔了几天孔子说,我领悟到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曲子所描写的人啊,瘦瘦的,黑黑的,高高的。如果不是周文王又是谁呢?老师听了吓一跳,因为这个曲子叫做《文王操》,就是描写周文王的。老师就离开他的位置,向孔子鞠躬。为什么?这样的学生,就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只是问道比较晚一点,不见得一定要永远在老师后面。孔子就是这样的学生。
  教学相长。老师教导学生,学生有时候也会启发老师,就像韩愈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孔子的学生中,谁能带给孔子启发呢?《论语》里提到的只有一个子夏。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子夏请教说:“‘笑眯眯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睛真漂亮,白色的衣服就已经光彩耀目了。’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画时,最后才上白色。”子夏接着说:“那么,礼是不是后来才产生的?”孔子说:“能够带给我启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整整小四十五岁,是文学科的高材生。他对于文献知识、《诗经》《书经》都特别熟悉。有一次他请教老师说,《诗经》里有一句话我不太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呢?前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是在形容一个女孩子天生丽质,一笑起来眼珠滴溜溜转,很好看;可是后面又加上一句“素以为绚兮”,穿上白色的衣服,非常光彩耀目。子夏觉得奇怪了,为什么非要穿上白色的衣服,才会很吸引人呢?
  孔子回答了四个字:绘事后素。古代的绘画是先上各种颜色,最后以白色分布其间,使众色凸显出来。这与后来的绘画不一样,后来人们能造出很好的白纸,画画是在白纸上绘彩色。而现在挖出来的汉帛都是有颜色的,接近咖啡色或树木的颜色,所以孔子那个时代画画要最后上白色,白色一上,前面黄的、红的、绿的、黑的全都凸显出来。换句话说,白色本身没有颜色,却可以凸显其他彩色。
  孔子回答“绘事后素”,意思是说一个女孩子天生丽质,底子好,不必多作装饰,只要穿上白色的衣服就很漂亮了。本来这时候可以下课了,子夏突然心血来潮,接着问了一句,“礼后乎?”“礼”是不是也是后来才产生的呢?孔子一听,非常高兴,“起予者商也”,能够带给我启发的是子夏啊,现在可以跟你谈谈诗了。为什么孔子听到子夏的问题很高兴?这与他对人性的观察有关。很多人认为人是一张白纸,学了“礼”之后,等于是加上了彩色,说话有礼貌,行事有分寸,文绉绉的。事实不然,按照孔子的理解,人性向善,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而礼是后加上去的,是白色的,学礼是为了使人性原有的美质展现出来。因为任何彩色都需要真诚的情感,“礼”就是把人真诚的情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儒家推崇“礼教”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的内心感受有一个表达的形式,这个形式是社会人群所共同接受的;而不是教人礼乐之后,变成一种包袱,反而束缚了人的自由天性。
  《易经》里有一个“贲卦”,卦象上面是山,下面是火,亦即“山火贲”。《序卦》说,贲,饰也,代表它可以作为装饰。讲贲卦时,有一句“上九,白贲,无咎”。《易经》每一卦分六爻,最后一爻叫上九或上六,这一爻大部分都有凶兆或不利之兆,但在贲卦里却是“无咎”。意思是:你占到贲卦,本来是要装饰的,但记得用白色来装饰,就没有灾难了。为什么?因为白色是最好的装饰,能让你纯朴的本质和内在的本性凸显出来。孔子认为,礼就是白色的,它不是要给人性加上什么色彩,而是把人内在向善的本质表现出来。
  孔子钻研探索的学习精神和教育方法,在《论语》中都一一体现出来。开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提炼出关键字就是“学”“时”“习”。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对这三个关键字又该怎么去理解呢?
  我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老师这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孔子说,学了以后时常复习,不也觉得高兴吗?我们听了都觉得,孔子太不了解我们了,学了以后时常复习就要考试,那谁高兴呢?所以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听到这句话就跟孔子保持距离,觉得这个老人家不了解我们。我后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才发现,孔子被误会了。这一句话根本不是这个意思。以他以前当学生、现在做老师的丰富经验,他说这个话到底在表达什么?
  这里要讲三个字:学、时、习。第一个“学”,古代的学,学什么?五经六艺。五经指《诗经》《书经》《易经》《礼经》《乐经》。里边包括文学、历史学,生活礼仪、音乐、艺术、哲学;你把这些学会,才能担任国家的领导,才能带领整个社会往正确的方向走。六艺是六种基本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术。礼和乐既有理论的部分,也有操作的部分。你理论讲得再好也不够,需要能够演奏才可以。射是射箭,御是驾马车,书是书写,术是计算。你懂得六艺,你才有办法担任官员,领导百姓,从事重大的政治活动。所以孔子所说的“学”有具体的内容,指五经六艺,加上他个人对于当时许多事情的评论、观察及心得,这是他希望教给学生的。
  我们接着看第二个字:“时”。我仔细研究,在《论语》这本书里面,“时”这个字出现十一次。它用得最多的含义指“适当的时候”,比如“你说话要找适当的时候”,别人才不讨厌你。“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你要让老百姓服劳役, “使民以时”,在适当的时候让老百姓服劳役,百姓就不会责怪。对吃东西,孔子有一句“不时不食”,不是这个时候的蔬菜他不吃,因为它不一定健康啊。第二个是当做季节,指春夏秋冬四季。或者人生阶段,譬如年少之时,没有当做时常讲的。
  孔子教导学生,能够做到随时点拨,因材施教。有一次他带着弟子经过一座山上的桥梁,看到几只山鸡“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论语·乡党》),人的脸色稍有变化,山鸡就飞起来了,在天空盘旋了一阵之后,再聚到一起。为什么人的脸色一变,山鸡就飞走了呢?在旅游景点或广场之类的地方喂过鸽子的朋友大概会有类似体会。这些观赏鸽有时候赶都赶不走,在你身边跳来跳去,希望你给它一点食物吃,但是如果你起了念头,心想我抓一只来吃烤鸽,它立刻就飞走了。为什么?因为鸽子会看人的脸色。人一有意念之后,就有一种力量表现出来。譬如我们看武侠小说,常常看到一个人还没出现,杀气就来了,因为这个人动了杀人念头;念头也是一种力量,亦即所谓的“念力”,动物很敏感,看到人的脸色一变,就知道这个人恐怕要对我不利了,所以立刻飞走。飞走之后,看看没事,再飞回来。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就称赞这些会看脸色的母山鸡,“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说它们懂得时宜,该飞就飞,该停就停,能够判断时机。子路听见老师称赞山鸡后,就向这些山鸡拱拱手。结果他一拱手,山鸡又飞走了。
  从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随时随地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加工之后作为教材来教导学生。孔子通过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人也应该依时机而行动,懂得判断“时”的重要性。孟子就曾推举孔子为“圣之时者”,能够随着“时机”改变而调整观念与行为,当进则进,该退则退,做任何事都能够恰如其分,这非有高度的智慧和修养不可。我们学习儒家,也要注意“时机”的重要,随时随地去寻找启发自己的机会。因为老师不见得常常在你身边,你自己要培养出比较敏感的心灵,看问题看事物时,要想想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到什么样的教训。只要有任何一点可以让你学习的,就要珍惜它,然后在生活里加以实践印证。人生其实没有秘诀,就看你如何把握时机,“学而时习之”,用心专注,不断提高能力,让自己不断成长。这样的人生,肯定愈来愈丰富。
  我们再进一步看看,“习”这个字,你可以把它当练习来说,也可以把它当实践来说。但是实践包含练习在内,练习不见得包含实践。譬如练习背书,这跟实践无关,但是我实践的话,一定要懂得书的道理,我才能实践。我们把这句话重新翻译一遍: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世的道理,要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不也觉得高兴吗?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学习效果何在?效果在于,人的德行、能力和智慧使我们要去追求最高目标。你如果不断去实践,德行会增加。譬如孝顺,光学会没用,没有实践不行啊。能力也一样,譬如我今天学做木匠,学开车,学任何事情,我去实践,才能提升能力和智慧。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成我的智慧,也需要实践。整个儒家思想是偏重身体力行的。所以你学的做人处世的道理,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实践,不是会觉得很高兴吗?通过这样的一个简单的研究,在《论语》里面,对一些常用字词互相对照,你会发现,孔子说的是什么?他告诉你:你学的这些经典或是六艺、做人处世的道理,都要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
  ……
展开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从《论语》看孔子1
《论语》这本书3
孔子的生平7
今天如何读《论语》13
保持学习动力的秘密17
“学”与“习”要配合19
学习有方法,教学要启发28
学习的目的,教学的方向34
立志全在自己39
自我需要觉醒41
道和仁的关系47
与弟子谈志向55
孝顺各有方法61
心存尊敬与关爱63
守丧三年源于情感需求70
父母犯错如何尽孝77
孔子的交友之道81
朋友要真诚相待83
孔子的交友之道92
孔子学生谈交友96
修养没有捷径99
君子有三戒 言语要收敛101
化解自我执着107
修养带来快乐112
处世基本态度119
安于日常生活121
宽厚对待别人125
处世基本原则131
快乐无所不在135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37
快乐的方法 143
快乐也要适度147
承担社会责任151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153
提供君臣建议160
孔子的使命感164
《论语》的永恒启示169
圣哲的共同之处171
孔子的价值观175
《论语》的启示18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