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日益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二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态。其表现特征是互动性显著增强,内政外交相互联动,牵一发可动全身。设若没有对外开放,没有与全球建立的这种联系,中国三十年的巨大发展是不可能出现的。然而,当一国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它又不可能不受世界上各种变动的影响,尤其是重大发展变化的影响。这便是事物的逻辑,它们相互缠绕,相互作用,你休想只获其利而不蒙其弊,也不大可能只蒙其弊而不获其利。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的2008年,对于世界来说,除了北京奥运、美国大选外,还因国际金融危机而留下深刻烙印。这场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发端,逐渐发展为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而蔓延至实体经济,由发达国家蔓延至发展中国家,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导致不少国家经济增长走低甚至陷入衰退。即便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国家,如中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明显影响,表现为市场萎缩,出口下降,工厂关闭,经济减速。普通人和社会的各方面也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危机的冲击。即从最小处看,亦如此。我家订阅和赠阅有好几份报纸,看过的报纸积累起来,过些时间就要作为废品处理,得到的一点小钱,通常就给女儿当作零花钱了。可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废品收购价陡然下降,原因是随着市场的萎缩,需求大幅度下降,废品的收购价也相应大幅回落。看来我女儿也受到了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小见大,这一情形大概是能够说明一定问题的。它的持续时间会有多长,尚有待观察。
综合地看,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复兴不会是直线式的,中国的发展不会是一片坦途,其间会有各种波动、起伏,但必须尽力避免挫折和弯路,因此,我们需要努力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争取少走和不走弯路。过去的三十年,是中国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值得历史浓墨重彩记述的阶段。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处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新的时间点上。当此之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是如何看中国的,通过外部世界的认识这面镜子来更好地认识自身,这恐怕就是编辑本书的初衷。
本书选辑的文章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诸方面,分为“中国变革进程”、“中国塑造世界”和“中国未来前景”三个板块,合起来大体能够看到西方世界的分析家如何观察中国的一个轮廓。由于中国崛起于世界,中国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如今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需要研究中国,研究中国的各个方面,其趋势是新的研究机构纷纷建立,研究中国的书籍不断出版,以中国为主题的学术期刊相继创立,与中国有关的活动屡屡举办。作为这一趋势的组成部分,更多有关中国研究的职位得到建立,研究中国的资助较过去更易获得,等等。
所有这些,无不与中国世界地位的上升有关。就个人了解所及,在这方面,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引领潮流。去年,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IIE)继两年前的《中国平衡表》之后,又合作出版了《中国的崛起:机会与挑战》。
2008年12月中旬,笔者拜访美国国务院,就看到美国官员的办公桌上放着这本书。另外还访问了布鲁金斯中国中心,此前几天,戴秉国国务委员刚受该机构邀请在布鲁金斯发表了演讲。据悉,人口只有区区四百万的新西兰,拟于2009年新成立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本书中所收17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来自美、日、英、澳大利亚等国,其中美国的作者又占了大多数。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情形的出现似乎是件无可奈何的事。美国的超强地位,决定了美国学术及政策研究产品的可见度和受关注度非其他国家作者可相提并论。但我们不应忘记,这个世界上还有广大的其他地区,它们对中国的分析和见解应是同样重要的,只是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才形成了选辑而成的本书目前的这个样子。读者在阅读中不应忘记这样一点,即本书反映的,大致上是来自西方的分析和见解。明了这一点,会有助于我们平衡把握外部世界如何看中国这一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