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罪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260626
  • 作      者:
    (德)费迪南德·冯·席拉赫著
  • 出 版 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明镜周刊》畅销书榜No.1
     他们都犯下了重罪,但都被无罪释放。
     天地不仁!
     德国最著名刑事律师亲身亲身经历的最经典案例
     真实的生活比虚构的故事更残酷
展开
作者简介
     费迪南德·冯·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1964年生于慕尼黑。1994年起至今担任执业律师,专司刑事案件。其委托人包括当时的东德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德意志联邦情报局特务诺贝特·尤雷茨科,以及工业巨头、知名人士和社会平民等。
     2009年,出版处女作《罪行》,立刻引起巨大反响,登上《镜报》、《明镜周刊》等众多畅销书榜首,销量迅速超过50万册。次年获得德国文坛重要奖项克莱斯特文学奖,并获选《慕尼黑晚报》“年度文学之星”。
     2010年再度发力,出版《罪责》,好评如潮。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理应聊聊胜诉的快感。但我们只是坐在掉色的木板凳上,一言不发。
     女子砸死熟睡的丈夫,被判无罪;九个男人轮奸一名少女,没有一个背负刑责;女学生作伪证使一名男子入狱,几年后为他翻案;情侣淹死猥亵男,未受任何刑事处分,最终选择了自杀……
     刑罚有期限,正义未必能伸张,唯独罪责没有止境。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罪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部电影的话,《罪咎》的每一个故事,对我来说则都是一次在毫无准备、毫无预料之际,令人毫无招架之力的撞击。
     ——吴念真

     冯·席拉赫的文字晓畅简洁,对主题的把握精准到位,好像老练的作家。他是一流的叙述者,因为他相信人、相信人的命运。
     ——《明镜周刊》

     这些故事,让人恍惚觉得出自菲茨杰拉德或卡波特之笔。文字风格简洁明晰,字字珠玑,别有一种诗意,在读者脑海呈现惊心动魄的电影。
     ——《周日世界报》
展开
精彩书摘
     庆典
     八月的头一天,天气如此炎热 —对这个时节来说真有点太热了。这座小城市正在举行建市六百周年庆祝会,到处弥漫着烤杏仁和棉花糖的味道,人们的头发上都黏着烤肥肉的油烟。广场上搭建了许多摊位,架设了一座旋转木马,还有碰碰车、气枪打靶等游戏。年长一些的人会说这是“恺撒天”或“三伏天”,人们会穿着浅色的裤子,敞开衬衣。
     那都是些体面的人:保险代理人、汽车经销商和小业主。他们心里没有什么秘密,大多已成家,育有孩子,照章纳税,按时还贷,晚上通常看电视新闻。他们都是规规矩矩的人,谁也没想到之后会发生那样的事。
     他们组建了一支铜管乐队,演奏水平普普通通,不过是为葡萄酒皇后选美、狩猎俱乐部和消防队之类演奏,只有一次,乐队在联邦总统官邸的花园里亮相,演出结束后,还有冰啤酒和小香肠提供。演出的照片就挂在乐队办公室的墙上,虽然上面看不见总统本人,但有人把相关的媒体报道贴在旁边,以示证明。
     他们戴着假发和假胡子坐在舞台上。夫人们用白色粉底和胭脂为他们化了妆。今天应该庄重一些,“为了城市的荣誉”,市长这样说。但他们看上去并不庄重,一个个坐在黑色幕布前汗流浃背、醉意醺醺。被汗水浸湿的衬衣贴在身上,散发着酒气和汗味。脚下已摆满了空酒瓶,他们却依旧不停地演奏,就算吹走了调也无所谓,因为观众也都喝醉了。每演奏完一曲,人们都会报以掌声,用鲜啤酒祝贺。中间休息时电台主持人就会用唱片播放音乐,人们不顾炎热,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弄得舞台前那用木板搭建的舞池尘土飞扬。乐队队员趁机到幕布后面继续喝酒。
     那个女孩今年刚十七岁,平时如果在朋友家过夜都是要提前告诉父母的。还有一年就要高中毕业了,之后要去柏林或慕尼黑上大学,攻读医学,这是女孩期待的将来。她长得很漂亮,清秀的脸庞,蓝色的眼睛,让大家忍不住多看上几眼。她给大家上酒时总是带着爽朗的笑,因而得到了算得上丰厚的小费。她想利用假期与同学一起环游欧洲。
     天气太热,她只穿了白色 T恤衫和牛仔裤,戴着一副太阳镜,用绿头绳扎了一个高高的马尾辫。一个乐队成员走到幕布前向她招招手,并指了指手中的酒杯。她穿过舞池,迈上四级台阶走到舞台上。摆满啤酒杯的托盘对她那双细嫩的手来说太沉了,她费了老大劲才保持它的平衡。她觉得那个人戴着假发、抹白了脸,看上去很滑稽。
     她后来想起来,当时那男人朝她微笑,白色的脸盘反衬出发黄的牙齿。那个男人把幕布掀开,让她把啤酒送到那些围坐着两张啤酒桌、渴得要命的男人面前。有那么一瞬间,在阳光照耀下她的白色 T恤衫显得格外抢眼,她的男友也很喜欢她穿这件衣服。突然,她脚底一滑,摔了个四脚朝天,虽然没摔痛,却洒了一身啤酒, T恤衫一下子变透明了。她没有穿文胸,觉得很尴尬,于是大声笑了起来,然后发现所有男人都呆若木鸡地盯着她。随后,一个男人向她伸出了“魔爪”,然后一切就这么发生了。幕布被拉上,喇叭里在放一首迈克尔 ·杰克逊的歌,声音震耳,舞池里的节拍与这些男人的节奏同步,事后没有人能清楚地解释发生的一切。
     警察来得太晚了。他们当时都不相信那个用电话亭电话报警的男人,他说自己是铜管乐队的成员,但没有透露名字。接电话的警察告诉了同事,大家都觉得这是恶作剧,只有资历最浅的那个觉得应该去看一下,于是他穿过大街来到典礼广场。
     舞台底下又暗又潮。她躺在泥泞的地上,浑身是精液、尿液和血液。她无法说话,身体也不能动弹。两根肋骨、左臂和鼻梁骨折,背部和手臂被啤酒瓶和啤酒杯的碎片划破。那些男人发泄完后,掀开舞台台面的一块木板,把她扔了下去,还朝她撒尿。之后他们又回到舞台前,当警察把女孩从泥泞里拖出来时,他们正在吹奏波尔卡舞曲。
     “辩护就是一场战斗,为委托人的权益而战”,是《刑事辩护律师手册》里的一句话。那本红色塑料封皮的小册子,我总是随身携带,那时我刚刚通过第二轮考试,取得律师资格没几周。我相信那句话,并认为自己完全理解它的含义。
     我的一位校友来电话,说那场辩护还需要两名律师,问我是否愿意参加。我欣然接受,那可是个一等一的大案子,被各家报纸争相报道。我觉得它将成为我新生活的起点。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告无须证明自己无罪,也无须开口辩护,举证是起诉方的责任。因而我们的策略是:所有人保持沉默,其他什么也不做。
     DNA检测报告一直没有送达法庭。警方在医院收集了女孩的衣物作为证物,塞进一只蓝色塑料袋,放在警车的后备箱,送交法医检验。警察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妥。可是塑料袋在烈日暴晒下的车厢内放几个小时,会导致里面多种细菌滋生,带有 DNA的痕迹也会随之改变,无法提供准确线索。
     医生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却破坏了所有的证据。她躺在手术台上,阴道、肛门和身上嫌疑人留下的痕迹都被洗干净了。当时人们只想赶紧救人,没顾得上别的。过了很久,城里的警察和法医才赶来收集手术时被弃的物证,最后不得不放弃。凌晨三点,他们坐在医院
     餐厅的浅灰色餐桌前,喝着冷却的过滤咖啡,一个个累得够戗,却什么线索也没找到,直到一个护士说,他们应该回家去了。
     女孩无法指认谁是嫌疑人,她辨认不出那些男人,在浓妆和假发的遮盖下,他们看上去都一样。对质过程中,她本不想看到他们,可好不容易说服自己转身去看时,却一个也无法确认。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个人报了警,但这人肯定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每个细节都必须相符,才可确认报警人的身份。八个人被控有罪,可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是无辜的。
     我的当事人很瘦,脸庞棱角分明,戴一副金丝眼镜,下巴突出。那时监狱的会客室还允许抽烟,我去探监时他抽了无数根烟。他说话时嘴角上总是起唾沫,要不停地用手帕擦。我第一次去探访时,他已经在监狱里待了十天。当时的状况我和他都是头一遭遇到,我首先详细讲解了他的权利,以及律师与他之间的关系。由于心里没底,我完全按教科书照本宣科。而他与我谈的是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以及他的工作,最后也讲到了那场庆典。他说那天异常炎热,自己肯定喝了很多酒。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总之他所说的一切,都可归为一句话 —那天真的很热很热。我始终没问他是否参与了那事,我也不想知道。
     被告的律师们入住城市广场旁的宾馆,一起在宾馆餐厅讨论卷宗,里面有女孩被蹂躏后的身体以及受伤浮肿的面部照片,我都见所未见。女孩的陈述模糊不清,无法让人得出清晰的画面。卷宗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愤怒,警察的、公诉人的和医生的愤怒。可这一点儿用也没有。
     午夜时分,我房间的电话铃响了。我能听见对方的呼吸声,他没有说话,但肯定不是打错了电话。我仔细地听着,过了很长时间,对方才挂断了电话。
     地方法院跟宾馆一样坐落在广场旁,那是一座古典式楼房,门前有几级台阶,彰显法制国家的伟大。这座城市因葡萄酒酿造业闻名于世,商人和葡萄庄园主世代生活于此。它是一座宜居的幸福城市,躲过了历次战争的破坏,到处都闪耀着庄严与正义的光芒。不知是谁在法庭的窗台上摆了一盆天竺葵。
     法官让我们依次走进他的办公室。我穿了律师法袍,因为当时根本不知道参加这类约谈是不用这么穿的。庭前审查时,我喋喋不休,因为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认为多说总比沉默强。法官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的当事人。我觉得,他根本就没听我在说什么。但是在法官和被告之间存在着一种比诉讼法律更古老的法则,一种与现行法律诉讼完全无关的审判。当我结束陈述之后,法官又问了一遍我的当事人,是否坚持保持沉默。他提问的声音很小,不带任何倾向性,一边说一边把老花眼镜合上。法官虽然明知回答会是什么,却照例提出这个问题。庭前审查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明白,程序马上就要结束了,至于被告是否有罪则是另外一码事。
     然后我们都到走廊去等待庭前审查法官的判决。我们只不过是被告的辩护律师,而我和我的朋友是其中资历最浅的,还专门为这次庭前审查买了一身西服。和所有律师一样,大家都说笑着化解尴尬,不让别人抓住什么把柄,而我此时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走廊的另一头,一位肥胖的法警倚着墙,显得很疲惫,流露出一副蔑视我们的神情。
     当天下午法官撤销了逮捕令,原因是证据不足。被告都保持了沉默。判决书虽然只有短短两句话,法官还是一字一句地念完,现场一片寂静。辩护取得了完胜,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该起身。当书记员把判决书递过来,大家才走出会议室。法官不可能作出其他判决。走廊里弥漫着一股油布和卷宗的味道。
     那些男人被释放了,从法院的后门离开,回到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身边,回归他们的生活。他们继续照章纳税,按时还贷,送孩子上学,没有谁再提起那件事,只是铜管乐队被解散了。此案始终没有开庭审判。
     女孩的父亲站在法院楼前的台阶上。我们从他身旁走过,没有人理睬他。他面容慈祥,哭红的双眼盯着我们。对面的市政大厅楼前还挂着庆典的海报。年长一点的律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阳光下,记者手中闪光的话筒就像一条鱼。那位父亲已经坐在他们身后的台阶上,双手紧抱着自己的头。
     这场庭前审查结束后,我与校友一起前往火车站。我们俩理应聊聊胜诉的快感,或者铁轨旁的莱茵河,或者其他什么。但坐在掉色的木板凳上,我们一言不发。我们心里明白,自己已然做了丧失良知的事,然而这已无足轻重。坐在火车里,身着崭新的西服,手拿几乎没用过的公文包,我们俩一路无言,也不看彼此,暗自想着那个女孩和那些体面的男人。我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下车时我们知道,世事再也不会那么单纯了。
     ……
展开
目录
庆典/1

DNA/11

解剖学/19

孩子/23

第三者/33

手提箱/45

渴望/55

雪/61

光明会/73

钥匙/89

孤独/113

司法/121

补偿/127

血缘/141

秘密/14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