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天淳中原瀛真人”是天武天皇死后的谥名,但从史料上分析,天武天皇在位时,已经以“真人”自居了。
他“能天文,遁甲”,曾下诏曰:“……朕初登鸿祚以来,天瑞非一二多至之。传闻,其天瑞者,行政之理,协于天道,则应之。”
何为“遁甲”?
《后汉书·方术转序》:“又有风雨,遁甲七政……之术。”遁甲“起于《易纬,干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于南北朝……其法以十干之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象,而以甲统之,以配九宫,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谓之遁甲”。
“天道”即《淮南子》中贯穿始终的“道”,得“道”即出现“天瑞”——“景星见,祥风至,黄龙下,凤巢列树,麟止郊野”等。
天武十三年(684年),下诏制定了律令制官吏选用基础的“八色姓”,“一曰真人,二曰朝臣,三日宿祢,四日忌寸,五日道师,六日臣,七曰连,八曰稻置。”其中首位即是“真人”。
天武十四年春正月,“更改爵位之号……明为二阶,净位四阶……正位四阶,直位四阶……并四十八阶”。
从前面引用的文献中可知,“明”、“净”、“正”、“直”即《淮南子》等两汉典籍中“清明”的具体含义。
中国文献中的“真人”称谓始见于《庄子·天下篇》和《庄子·大宗师篇》,但把“真人”和“清明”哲学思想观等同起来,却源于《淮南子》,前引《淮南子》对“真人”阐释的核心意思就是“道”、“明白太素”、“太清”、“清靖”、“至清”、“昭昭”、“明”、“正”、“清明”、“虚无”、“平易”等。也就是说,《古事记》中的“清明观”同下诏编撰《古事记》的天武天皇的“真人”身份及“清明”哲学思想观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清明”文学观遍现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根本原因。
(五)“清明”文学观即天皇治国治民道德伦理观
天武天皇重兵尚武,曾下诏曰:“凡政要者军事也。”即军事是所有行政的重中之重,这同他在皇太子位和天皇位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日本关注并参与朝鲜半岛百济、高丽、新罗三国间的争战,皇室围绕皇位屡屡发生的流血政变等,使天武天皇不得不视“凡政要者军事也”。但他又是有史籍可考的第一位把修史作为“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的天皇。《淮南子》以道家经典为核心,把释道儒合为一体的新道说,正合他与民生息,安定团结,建立皇家道德体系,无为而大为的治国安民的宏图大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