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306553
  • 作      者:
    王安忆著
  • 出 版 社 :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王安忆“非虚构文丛”第二本
     ★王安忆书写上海隐私
     所有的印象都是和杂芜的个人生活掺和在一起,就这样,它就几乎是带有隐私的意味。
     ★王安忆独到见解:
     强势的上海女人与不够男子气的上海男人,里弄里你、我、他的生活,重新发现自己周边生活中的真、善、美。
     ★《长恨歌》《米尼》《我爱比尔》诞生背景,不可不看的第一手资料
     ★80、90后所追忆的外婆家的童年生活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安忆,上海的文学标签。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文革期间赴安徽插队,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荣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2011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
  代表作:
  长篇小说:《长恨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69届初中生》、《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天香》等。
  中篇小说:《小鲍庄》、《我爱比尔》、《隐居的时代》、“三恋”、《月色撩人》等。
  非虚构作品:《独语》、《寻找上海》、《故事和讲故事》、《心灵世界》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作为“王安忆·非虚构”系列中的第二本,收录了王安忆多篇散文佳作,作品分为三辑。其中《寻找上海》《上海与北京》《遍地民工》《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女作家的自我》《白茅岭纪事》等文章广为读者喜爱。
  身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王安忆以其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写作功底创作了一篇篇具有浓郁海派文学特色的优秀作品,给读者以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本书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了上海这座城市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男男女女,王安忆对上海的书写几乎带有隐私意味。本书中还收录了她对同是海派女作家的张爱玲和苏青的精辟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我曾经在一篇小说的开头,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从来不会追 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其实,要追究也很难,这样的地方与 现实联系得过于紧密,它的性格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它对于 我们太过真实了,因此,所有的理论性质的概念就都显得虚无了。我 真的难以描述我所居住的城市,上海,所有的印象都是和芜杂的个人 生活掺和在一起,就这样,它就几乎是带有隐私的意味。不过,在十多年前,我还意识不到这些,或者说,还没有碰过壁。在当时的“寻根”热潮的鼓动下,我雄心勃勃地,也企图要寻找上海 的根。我的那些寻根朋友们骑着自行车沿黄河而下,听年逾古稀的老 人讲述村庄的历史和传说。还有些寻根者似乎是更早在插队落户的时 期,就已被民间的习俗吸引,如今再回头去发掘出其中的涵义。更有 的是学习考古的专业,得先天之便利,首先进入了发源的地域。与他 们相比,我的寻根,就显得不够宏伟。第一,是所溯根源的浅近,当 这城市初具雏形的时候,已到了近代,它没有一点“古”意,而是非 常的现世;二,我的寻找缺乏浪漫气息,我只是坐在图书馆里阅读资 料,因为它的短暂,还不及留下遗迹,即便有遗迹,也即刻淹没在新 的建设之中。这个诞生于现代资本的聚敛之上的弹丸之地,它的考古 层在推土机下,被碾得粉碎。我只有阅读资料。可我没有方法。我从一位杂览掌故、索引、地方志、图书馆学的 老先生那里开来一张书单。书单上有:《同治上海县志》(四本),《民 国上海县志》(三本),《上海市大观》,《上海轮廓》,《上海通志馆期 刊》 (两本),《上海研究资料汇编》(两本),《上海旧话》(两本),《上海 闲话》,还有收藏于徐家汇藏书楼的《上海生活》。那是在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出版业远还没有注意到这城市的旧闻旧录,这些书完全 是被遗忘的神情,破旧,纸张黄而脆,少有人翻因此布了薄灰,并且 又好像都是孤本,其中有一册被人借阅了,便再没有第二册可提供了。阅览室严禁携带墨水笔,防止墨水洇染了书页。所阅书籍闭馆前全交 到管理员手中,第二日去时再提出来。在这样专业化的管理之下,坐 在这一堆书前面,我却不知该从何人手。打开每一本书,都觉得不是 我要的东西,而我要的东西,则又变得迷茫起来。但我还是硬着头皮 看下去,并且抄写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建筑,古迹,民情民风和轶闻。可这些东西没有使我了解这城市,反而将我与它隔远了。阅读“志”,也使我如坠云雾之中,不知如何才能与上海这城市联系起来,我的困 惑甚至感染周围的人,他们也对我生出困惑来。有一位老者见我在勤 勤恳恳地抄写上海俚语,就问我是不是在研究上海的方言。他问的都 要比我知道的明白得多,我只能羞愧地摇摇头。对这城市的感性被隔 离在故纸堆以外,于是,便彻底地丧失了认识。有一段关于上海地质形成的概述倒还与我的寻根思想呼应,是这 样写道的:“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上海曾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约距 今一亿八千万年的中生代上三叠纪,上海同苏南地区都是古老的陆地。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后期,岩浆沿着今松江县西北部一条东北一西 南走向的断裂线涌出地面,经过风化侵蚀,形成后来人们称成为‘云 间九峰’的山丘。新生代第四纪以来的两百万年中,上海地壳总趋势 是脉动式地下降,海水大幅度进退,在不同的海面时期,河口位置不同,形成了相互重叠的古三角洲。冰期过后,冰川融人海洋,海面渐次上升,三角洲的大片陆地复被海水所浸没。今上海中部偏西,一条西北一东 南走向的岗身地带,是远古上海的海岸遗迹。”这一段有些像诗,它给 上海增添了史诗的色彩,使这个城市有了一个远古的神话时期。现实的日常生活却是如此的绵密,甚至是纠缠的,它渗透了我们 的感官。感性接纳了大量的散漫的细节,使人无法下手去整理、组织、归纳,得出结论,这就是生活得太近的障碍。听凭外乡人评论上海,也觉得不对,却不知不对在哪里。它对于我们实在是太具体了,具体 到有时候只是一种脸型,一种口音,一种气味。有一种脸型,它很奇陉地唤起我对某一条街道的回忆。这也是同 个人经历有关的,我在那条街上长大。自从我能够独立地出门,就在 这条街上走来走去,用我的有限的零用钱,在沿街的小烟纸店里买些 零食。这些零食放在一个个玻璃瓶里,包成小小的三角包。那些零食,无论是萝卜条,还是橄榄,或者桃板、芒果干,一无例外地都沾着甘 草,甘草带着咳嗽药水的甜味。我实在吃不出有什么好的,可是我还 是要去买来吃。这好像是这条街上的女孩子的生活方式,她们勾肩搭 背地,走到街上,买零食吃。很多年以后,我又来到这条街,街上的 景象已经大变了,可是迎面走来了一个女人。她长着那种鼓鼓的椭圆 脸型,眼睛略有些暴突,下眼睑挂着囊袋,嘴是有些外翻的厚嘴唇。这种脸似乎从来没有年轻过,但也不会十分的苍老,它看起来总是中 年偏上的样子。这脸带着些凶相,不是威严,而是凶。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着她的身份。她不是职业妇女,却也是谋生计的女人。她不是像 家庭妇女那么贤淑的气质,也不像那些上班的女性,态度郑重和矜持。她是,怎么说呢?她是见过世面,但有着偏见,涉足社会,又守着陈 规。她最最合适的营生,就是街面上的小烟纸店的女店主。这类小烟 纸店,是将自家的街面房子破出墙来开的张。这条街奇怪就奇怪在这 里,豪华的商店间着居民,在商家背后,就连着深长的人口庞杂的弄 堂。这些小烟纸店挤在繁华的街市里,却一点不显得寒碜,相反,它 们很坦然。店堂后面,往往是店家的灶间,搁了一架木扶梯,可上二 楼。二楼很可能只是个阁楼,便是他们的居家。他们常常在店堂里开 饭,这种脸相的女人就端了饭碗来做生意。P3-6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寻找上海
上海与北京  
“上海味”和“北京味”
海上的繁华
街景
上海的洋房
泰康路1958                                                                                                
主人的天空
夕照
街灯底下                                                                                                      
户内与户外
过去的生活                                                                                                  
疲惫的都市人
上海是一部喜剧
上海和小说
上海的吃及其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