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翻译·构建·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08892
  • 作      者:
    吴赟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吴赘,女,翻译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翻译》、《社会科学》、《文艺争鸣》、《外语教学》、《中国比较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文学操纵与时代阐释——英美诗歌译介研究(1949-1966)》一部,出版《口译进阶教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九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科研创新项目等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自清末起,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被中国文化认识、吸收、消化、融入,同时也有排斥、误读和摈弃。这百年的历程不只是西方浪漫特质的简单移植,而是经翻译与接受,使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成为中国新诗乃至文学、文化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催生出一种重要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
    《文学论丛·翻译·构建·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以清末民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革”后新时期为时间分野,通过描述、归纳、分析,逐一审视中国在不同文学时期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接受与诠释,归纳出浪漫主义诗歌进入中国后所呈现的精神脉络、诗学特质和美学特征,并借这一不断延展的诗歌译介体系揭示其对自我文化的构建、变革和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在1930年的《英国文学史》一书中,特意比较了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指出华氏论述日常生活的题目加以传奇故事的诗歌手法,而柯勒律治则是用关于传说故事的奇幻主题来引起读者如临其境的感受。
    拜伦
    20年代后,对拜伦的翻译更为系统。1921年,《文学周报》第119期刊登了诵虞的《泰因的拜伦论》,着重探讨了拜伦其人的奋斗精神和思想品质。
    1924年,《小说月报》第15卷第4号,是“诗人拜伦的百年祭”专号,其中有拜伦生平、著作的介绍,详述了拜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再次掀起了拜伦在中国译介传播的高潮。该专号包括西谛(郑振铎)的《诗人拜伦的百年祭》,他在“卷头语”中对拜伦予以高度评价:“所以我们之赞颂拜伦,不仅仅赞颂他的超卓的天才而已,他的反抗的热情的行为,足以使我们感动,实较他的诗歌为尤甚……诗人的不朽都在他们的作品,而拜伦则独破此例。”②汤澄波的《拜伦的时代及拜伦的作品》、张闻天译自勃兰兑斯的《拜伦论》、蒋光慈的《怀拜伦》、樊仲云《诗人拜伦的百年纪念》、沈雁冰的《拜伦的百年纪念》、希和的《拜伦及其作品》、子贻的《日记中的拜伦》、王统照的《拜伦的思想及其诗歌的评论》、顾彭年译自R.H.Bowles的《拜伦在诗坛上的位置》和《拜伦的个性》、甘乃光的《拜伦的浪漫性》、诵虞的《拜伦名著述略》等。另有译诗作7首,译诗剧1篇,如黄正铭所译的《烦扰》、傅东华所译的《曼弗雷特》和《致某妇》、徐志摩在该专号上发表了3篇作品,一篇是节译自《海盗》、一篇是自己的创作《诗一首》(又名《去罢》)、一篇是专文评述《拜伦》文中他还翻译了《今天我度过了我的三十六岁生日》。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总述
第一节 诗歌:源起、发展与特质
1.源起与发展
2.诗歌的特质
第二节 诗人:从布莱克到济慈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求新声于异邦”
第一节 登场:启蒙与救亡
1.世纪之交的期待视野
2.英国浪漫主义的登场
第二节 纲领:《摩罗诗力说》
1.思想的战斗檄文
2.英国的摩罗诗人
第三节 译介:旧瓶装新酒
1.对各诗人的译介分述
2.苏曼殊的文言体译诗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诗体大解放”
第一节 图景:诗体大解放
1.新文学兴起
2.白话与欧化
第二节 译介:浪漫的狂飙
1.浪漫主义的狂飙兴起
2.旧格律的打破与新建
3.对各诗人的译介分述
第三节 构建:诗歌新纪元
1.翻译之于新诗
2.创造社众诗人
3.新月派众诗人

第四章 十七年间的“积极”与“消极”
第一节 纲领:政治标准第一
1.权力话语的一元操控
2.苏联文艺的制导影响
第二节 译介:操纵下的抉择
1.湖畔派诗人的被捐弃
2.艺术性翻译的高标准
3.对各诗人的译介分述
第三节 影响:译诗与创作
1.革命的抒情
2.新民歌运动

第五章 新时期的“审美”与“人性”
第一节 语境:去政治化与审美属性
1.政治的疏离
2.审美的凸显
第二节 译介:拨乱反正与回归文本
1.浪漫主义的拨乱反正
2.从计划性走向市场性
3.格律为体的翻译策略
4.对各诗人的译介评述
第三节 影响:朦胧诗歌与文本研究
1.式微下的影响
2.多样化的研究

第六章 经典的译介流变
第七章 译介之旅的百年之思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