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细菌:我们的生命共同体:Warum Bakterien unsere Freunde sind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64639
  • 作      者:
    (德)汉诺·夏里修斯,(德)里夏德·弗里贝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作者简介

汉诺·夏里修斯(Hanno Charisius),1972年生,大学在德国不来梅攻读生物学,曾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连线》杂志担任编辑,现居慕尼黑。里夏德·弗里贝(Richard Friebe),1970年生,大学在德国康兹坦斯和南非约翰内斯堡攻读生物学,持续为德国各大报纸,如《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日报》等写专栏,曾任南德日报出版社编辑,2010年获得科学记者奖,现居柏林。两人于2013年合著《基因黑客》一书,颇受好评,《细菌:我们生命的共同体》为两人合作的第二本书,亦广受各界赞誉,入围2015年奥地利年度科学书籍奖决选。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类曾以为细菌是我们的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但过度地消毒反而让我们面临体内的生态浩劫。当你出生的那一刹那,成千上万的有益细菌也和你一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它们是你生命中永远的好伙伴。本书为我们展开了微生物世界的惊奇旅程,厘清人体内生态体系的运作机制,细菌不只影响了我们的消化、情绪、伴侣选择和思考能力,甚至还协助我们对抗肿瘤、过敏、肥胖症、营养失衡、心血管、肠道问题等文明病。因此,我们应该把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当作一座花园细心呵护,善待体内的益菌,与数千亿个好伙伴共度更健康的生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八章微生物之爱

为什么细菌越多的身体部位越吸引我们?就算有一堆细菌,为什么我们还是缠绵亲吻?简单来说,细菌到底魅力何在?让我们一身脏地做爱吧!是德国流行庞克乐团施罗德兄弟的畅销金曲,他们是一群来自巴特甘德斯海姆的年轻人,不过要是你不认识他们,也不用感到难过。这首歌证明了流行文化和热门歌曲有时也是会暗藏着某些深刻的真理,总之,在这些歌曲里你几乎不可能听到消毒过的领口、闻起来还散发着刮胡水香气的男性脸颊,或是全身包得紧紧在一尘不染的旅馆里约会这样的内容,反倒时常听到汗珠(拉格)、身上飘着浓厚牛棚味的牛仔(玛吉·梅)和玉米田中的床(那个乐团叫什么名字来着?);甚至还有名为“细菌年代”的乐团,都跟细菌脱不了干系。

音乐的话题到此为止。现在让我们想想,别人的身体为什么会这么吸引我们?让我们情不自禁要用鼻子、嘴唇、舌头或是双手去

碰触这些部位?

·;嘴

·耳垂和耳廓

·脖子上的毛发

·肚脐

·脚指头

·臀部

·乳头

·阴茎、阴道

·甚至是:肛门

凡是我们深受诱惑、喜欢轻咬、摸索、舔拭或是侵入的部分,一向是细菌窝在人体的最佳温床。我们或许可以问,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这些部位客观来说比较养眼?气味诱人?或者只是尝起来味道很好?这些猜测可能都不对,事实上,一切都只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

 

亲吻无法独力完成

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部位可口诱人,是因为我们无法动摇或消灭数百万年来的演化结果,也就是不断争取新的微生物所带来的好处远胜于可能随之而来的麻烦和困扰。性冲动之所以在排卵日以外的日子仍然蠢蠢欲动,不仅是基于繁衍后代的需求,就演化上来说,也可能是为了获得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这么一来,口交和肛交这些一般不被认定为繁衍后代的性行为便能在演化生物学找到合理解释。拿破仑在他远征埃及的途中可能曾在给约瑟芬的信里提道:“别再沐浴,我旋即归来。”这是由于他潜意识里想要沾染大量家乡细菌的关系。

难道成为青少年和成人之后,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取代了儿童时期像是沙坑、地板、宠物和所有可以往嘴里塞的东西等等这些输送细菌的媒介吗?因此才衍生出一夫多妻制这种倾向吗?

这些揣测乍听之下或许显得荒谬,其实不然,毕竟就算我们以这种方式获得了微生物,也不是随便从任何一个人身上取得的,而是从一个我们深受他╱她吸引,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一个我们会想象自己与他或她共同繁衍后代的人;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对象就是我们认为“适应度”很高的那个人。

我们可以依循这个方向来解读荷兰两位心理学家夏曼恩·博格(Charmaine Borg)和德荣(Peter de Jong)的研究结果:当女性感到性兴奋时,恶心感会随之降低。性兴奋通常由潜在的性伴侣所激起,一个人——在这份研究报告中为女性——必须觉得另一个人有吸引力,否则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将性兴奋视为一种能有效调节恶心感的生物反应:那些看来弱不禁风、体弱多病的人通常因为缺乏吸引力而不会被挑选为共同养育下一代的另一半,这类人引发厌恶感的比例比其他人来得高,与他人接触或交换微生物的可能性因而大幅减低。相反地,那些从演化生物学角度看来精力充沛、健康活跃的人几乎可谓魅力四射、人人争相接近的万人迷,他们身上的微生物当然也因此得以频繁汰换。

我们之所以喜爱或需要他人,想要拉近与其的距离,是因为我们也爱或是也需要其身上的细菌吗?

“从好几年前我就不断思考这些问题。”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的艾森(Jonathan Eisen)表示,他是全球备受瞩目的微生物群系研究者之一,不过他至今没有针对此主题进行任何实验,也从未发表过任何相关的文章。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迈尔(Axel Meyer)同样对这些问题抱有浓厚兴趣,并从研究中发现“嗅觉敏锐度高的人”连基因都合拍,甚至他们未来的后代也一样,而这种现象很可能和相互吻合的微生物群系,也就是“微生物匹配”(microbe matching)有关。

然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加以研究或深入调查就能找得到的。假设有个研究发现,相对于那些长期保持单身而较少与他人有亲密行为的人,性生活频繁的人比较健康,那么这项研究结果不但可能忽略了多姿多彩的社交生活也会带来类似影响,同时,他们也无法邀请那些因艾滋病而去世的人为这项研究填写问卷或接受必要的健康检查。

 

把你的果汁给我

“现阶段并没有太多关于经由性接触交换微生物群系的研究。”牛津大学专门研究接吻演化的乌洛达斯基(Rafael Wlodarski)表示。他甚至说得有些轻描淡写,毕竟除了少数几份令人惊艳的研究报告曾在伴侣的性器官上或里面找到相同的微生物,我们的确拿不出任何其他相关的数据或证据(见第二章)。2011年,两名利兹大学的心理学家提出了相对来说还算具体的假说:男女双方因接吻而交换彼此口水的过程中,男性会将自己体内巨细胞病毒(Zytomegalie Virus)的特殊变异株“注入”女方体内。他这么做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么一来,眼前这名和他接吻的女性将来要是真的为他生下宝宝,她自然而然就会保护两人共同的孩子。要是感染的时间点再往后延,比方说在受孕的性行为过程中,胚胎的安危就可能受到严重威胁。

不过关于这些问题的具体研究实在少之又少,几乎无迹可寻,或者我们也能试着从探讨其他问题的研究脉络和研究成果里头间接取得可用的信息,比如调查女性的恶心感和性兴奋之间有何关系的荷兰研究。

微生物的交换不见得总是非得跟性或是共同行为扯上关系不可:几乎所有文化的社交行为都免不了有身体接触,像是握手、拥抱、亲吻、相互碰鼻、共同或一前一后享受温泉或桑拿。其他常见的举动还有:吃掉另一个人咬过的食物、喝下别人杯子里的饮料,或是在寒冷的冬日里紧紧挨着对方睡觉、用手从同一个锅子里抓东西吃、张嘴从公用的壶里接水喝,或是虱子从某人头上跳进另一张嘴里。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频繁而规律的身体接触一向是人类生活的常态,在卫生年代露出曙光之前,人们并不会刻意使用皂类产品清洁自己。直到我们在几个世代以前发现,疾病会经由身体接触扩散传染,而微生物正是其中的罪魁祸首,人们的卫生习惯才逐渐获得改善。注重卫生让我们成功避免了某些传染疾病,而我们也从未质疑是否应然如此 ;然而与此同时,闻所未闻的疾病却连番登场,像是过敏、自体免疫性疾病、慢性肠胃炎、自闭症,等等。

 

肌肤相亲

不常与人接触或是独处也许不单是心理上的不健康,甚至是生理的,这是因为微生物补给停摆的关系吗?因为参与团队运动而总是满身大汗的人之所以能在健康报告中获得突出的评价,不单是因为身体获得运动或与人共享的乐趣,更是因为他们身上的细菌也跟着一起运动,并且和彼此相互交换吗?按摩之所以让人感到舒服是因为按摩师的双手和前一位被按摩者的背部都带有细菌的关系吗?生菜色拉之所以健康或许不单是因为富含维生素和植物多酚,那些苗床、园丁和厨师留在上面、小到只有显微镜才看得到的嫁妆说不定也贡献了一己之力?

如同先前提过的,这些问题至今尚未有明确答案,不过研究数据指出,在乡村长大的人确实拥有较多样的肠道菌,几乎是合乎理想的标准数值,曾经直接或间接和他们接触的人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好处。团队运动中大量的身体接触确实能促进微生物适度地交换,当然你也可能在公共淋浴间染上香港脚,邻家猫咪经常漫步的苗床中,除了充满各种有益的微生物,很可能也潜藏了弓虫症(Toxoplasmosis),而不安全的性行为则可能让人感染淋病,甚至艾滋病毒。至于肮脏的性爱,放声高唱就足够了,倘若真的值得放手一试,在这个全球都无法幸免于传染病的年代,你所需要的运气绝对要比以往多得多。


展开
目录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部分 微观人类

第一章 人类超级生物体 13

第二章 “我们”国度大探索 23

第三章 肠道同居宿舍 37

第四章 远古之敌,陈年老友 46

第五章 动物农庄 54

第六章 微生物学简史 64

第七章 寻找失落的细菌 78

第八章 微生物之爱 88

第二部分 自我对抗的人类

第九章 抗生素—— 一场生态浩劫 97

第十章 如果扑热息痛成了毒药 110

第十一章 两种出生方式和关于人工剖腹的那些事 121

第三部分 消毒的疾病

第十二章 免疫系统的学校 133

第十三章 肥胖症、糖尿病及微生物的影响 149

第十四章 肚子的感觉——细菌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 168

第十五章 请问总理,微生物是助长还是抑制了肿瘤?          181

第十六章 用杆菌取代β阻断剂? 194

第十七章 生病的肠道 205

第四部分 微生物疗法

第十八章 喝酸奶延年益寿 221

第十九章 为健康捐赠的十亿 244

第二十章 细菌策略——为个人微生物群量身打造的医疗 260

第五部分 向钱进

第二十一章 清洗、净化、修复、收费 275

第二十二章 有效微生物——拯救世界的 80种微生物 288

第二十三章 肠道有限公司 298

结 语 310

专有名词对照表 32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