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新文学的历史进程(下)
一、封闭与断裂
应该说,在中苏关系破裂以前的20世纪50年代,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新文学的对外开放,显然有别于五四时期,但是与苏俄文学的交往却是一直保持并发展着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新文学受苏俄文学(特别是苏联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文艺观点不仅广为传布,而且常常被当作经典性的定论,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艺术实践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作家的创作思想。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等等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几乎就是苏联文坛所关心问题的中国再现。而古丽雅、保尔·柯察金等文学形象的影响则早已越出了文学的范围。其实在当时,除了文学,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政治的、哲学的、伦理的、经济的……都与苏联文化保持着联系,深受对方的影响。然而,即使是这样一种单一的交流,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及至“文化大革命”一切都发展到了顶点。中国彻底地向世界关上了大门。东西文化的交流全然隔绝。
可以说,“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来,中国的又一次全面的文化大封闭。由于文化大封闭,使得本来就起步已晚的中国新文学与世界文学潮流的距离拉得愈发大了。中国新文学进入了可怕的荒芜时期。
在我们进行文化大封闭时,世界各国的文学却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和发展。欧美文学在物质文明与精神隔膜相对垒的背景下,探讨着存在主义、表现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探讨着人的失落、孤独、苦闷、惶惑、内省、寻找、荒谬……形式上意识流、超现实、无情节等等,借以丰富文学的表现力。而在经济还较落后的拉美国家则出现了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文学流向。人们面对现实,又不满足于现实,将冷峻严酷的现实和源于远古的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幅幅光怪陆离又不乏现实根据的图画。变幻想为现实,从而获得了文学自身的发展。
然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文化的大封闭必然要导致文化自身的大倒退。中国文化大封闭的直接后果即是封建文化的复辟。
这我们不妨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自身的特征来看。由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是直接建立在中国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而自然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格局使得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必然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绝对平均主义”、“大一统”、“扼杀个性”、“蔑视人格”、“唯我独尊”(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对物质繁荣的冷淡,对经济价值尺度的鄙视,“何必日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任何商品因素,都毫不留情地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当作“资本主义法权”加以批判,“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很显然,文化大封闭导致了强烈的排他性,而排他性的最终结果则是全面复辟封建传统文化。
在“文化大革命”中,新文学的品格可谓丧失已尽。当时文艺界批得最凶的是“黑八论”(“写真实”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