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艺术“文本”的社会学研究:“文本社会学”的理论阐释及批评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57147
  • 作      者:
    喻琴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喻琴(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江西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等会员。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文艺社会学、影视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以来,主持省级课题6项,在《江西社会科学》《理论月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1篇,出版专著《隐喻·原型·文化:诺思洛普·弗莱的文本思想研究》1部,合著《中国文化产业》等3部。
展开
内容介绍
  《艺术“文本”的社会学研究:“文本社会学”的理论阐释及批评实践》的选题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关涉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学理性和开创性。论文对齐马的文本社会学作出简洁的理论梳理,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并通过这一理论与文化研究、文化诗学和文艺社会学的对比,突显出其理论的魅力与个性,及其对当代文艺学科的重要意义。
  《艺术“文本”的社会学研究:“文本社会学”的理论阐释及批评实践》运用文本社会学理论所做的《白鹿原》、《尘埃落定》两部小说的个案研究、比较视野中的文本社会学、以及结论部分所述观点多有新意,能给人以启迪。比较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打通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崛起,西方文论研究的重点开始发生悄悄的变化,即从以作家研究为主逐步转向以作品文本研究为主。“文本中心主义”的提出和广泛应用,便是对这一理论趋势的高度概括。
  俄国形式主义率先把研究的重心由以往的以作者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为中心。他们反对只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的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应该去探寻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特性和规律。这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即“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关于散文理论》的序言中声称:“在文学理论中,我从事语言内部研究。”也就是说,他强调的不是语言和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系,而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即索绪尔的“内部语言学”问题。他们探究“文学语言”或“诗的语言”,区别于“日常生活语言”的特殊性,并指出:正是这一语言的特殊性质,才决定了一个文本“是”文学或“非”文学。于是,文学研究,其实也就成了语言研究,成了语言的修辞、风格和结构等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的研究。正如他在1914年出版的《语词的复苏》中所言:“语词是形象和形象的硬化。修饰语是革新语词的手段。修饰语的历史是诗学风格的历史。”在《艺术即手法》中,什克洛夫斯基对“艺术即形象思维”“艺术首先是象征的创造者”提出了质疑,提出:“艺术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有如看到视像那样感觉事物,而不是像认识事物那样感觉事物。艺术的手段就是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就是增加感知难度和时间长度,使形式变得复杂起来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知接受过程自成目的,并被延长。艺术是感受事物制作的方式,而艺术被制成的东西并不重要。”这里,所谓的“奇异化”(亦译为“陌生化”),“就是关于感觉的更新”。罗曼·雅柯布森当时也强调:“文学科学如果想成为科学,它必须承认‘手法’是自己唯一的‘主人公’。”从1916年到20年代初,形式主义者提出了不少新观念:“诗歌是赋予自身有价值的语词”,“自在的”语词形式。这种只强调语言的“内部研究”而割断语言与“外部”包括社会、历史、文化的内在关联性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用什克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来表达,便是:“艺术永远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①
  紧随其后的就是发端于20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派。他们把文学作品与作家、读者两方面的联系一刀两断,只注意作品的形式,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独立自足、不需借助任何外力而存在的本体。韦勒克和A.沃沦,作为英美新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们在被称为新批评总结之作的《文学理论》一书中,花费一半以上的篇幅阐述了他们的文学作品构成论,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为一定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即“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这个“多层结构”的雏形源于英伽登的“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韦勒克基本赞同英伽登的“五层说”(声音层面——意义层面——世界层面——观点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认为第四、五层可以并入到第三层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八层说”,即(1)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并对之做系统的研讨。(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特别探讨,因为它们还几乎难以觉察地转换成(4)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我们称这些象征和象征系统为诗的“神话”。由叙述性的小说投射出的世界所提出的(5)有关形式与技巧的特殊问题。
  ……
展开
目录
导论:新时期以来“文本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反思

上编 “文本社会学”的理论阐释
第一章 文本社会学:辩证综合的理论成果
一、整合了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批评
二、打通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三、融合了“实证”方法与“批判”方法
第二章 推论:文本社会学的运思模式
一、从“社会心理”到“语言”的“中介”论
二、从“语言”向“意识形态”推论的操作过程
三、对《白鹿原》和《尘埃落定》的实验分析
第三章 意识形态性:文本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一、批判地汲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精髓
二、从符号学的角度将“意识形态”话语化
三、对“审美意识形态”这一命题的启示
第四章 互文性:文本社会学的理论核心
一、文本社会学“互文性”的理论来源
二、文本社会学“互文性”的表现形态
三、文本社会学“互文性”的当下启示
第五章 读者行为:文本社会学的理论之维
一、批判地分析了“接受美学”产生的语境与方法
二、齐马分析了埃斯卡皮等人的阅读社会学
三、文本社会学对我国“阅读社会学”的启示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中的文本社会学
一、文本社会学与文化研究
二、文本社会学与文化诗学
三、文本社会学与文艺社会学

下编 “文本社会学”的批评实践
第七章 挥之不去的意识形态乌云——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文本社会学解读
一、“金钱”与“肉体”两套话语体系的抗争
二、“特弗沙尔村”与“伦敦社会”中的两个“参动者模式”
三、意识形态话语的强大威势
第八章 自我的迷失与膨胀——韩寒小说文本中的“上海印象”
一、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冲突
二、物质繁荣与精神虚无之间的不协调
三、边缘立场对主流话语的对抗
第九章 陌生化·反讽·悲情——“80后”创作群的文本社会学解读
一、“陌生化”语言与个性的诉求
二、“反讽”叙事与社会秩序的反叛

结论:走向艺术文本社会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