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问意识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童话在整个儿童文学中占有其特殊的位置。要说明这一点,应该说是不困难的。
我们先从外部因素来看。首先,我们的“儿童文学”一词的由来,就与童话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周作人在论及童话时曾说过:“童话作于洪古,及今读者已昧其指归,而野人独得欣赏其在上国,凡乡曲居民及儿童辈亦犹喜闻之,宅境虽殊而精神未违,因得仿佛通其意趣。故童话者亦谓儿童之文学。”①茅盾也曾经指出:“五四”时代的‘儿童文学运动’,大体说来,就是把从前孙毓修先生(他是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所已经‘改编’(Retold)过的或者他未曾用过的西洋的现成‘童话’再来一次所谓‘直译’。”②可见,早期的“童话”,实际上就是儿童文学的同义语。其次,从读者对象来看。谁都知道,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和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诗歌,儿童寓言,儿童戏剧等。但是,儿童文学所包括的这些门类,成人文学同样包括,唯独童话例外,童话只属于儿童文学。虽然童话大师安徒生曾说过,他写童话时从不忘记坐在孩子身旁的母亲,但这显然是在把儿童读者摆在第一位的前提下说的。他的着眼点首先是坐在母亲身旁的孩子。
如果从文本的角度而言,我们说儿童文学是一种幻想的文学,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强烈幻想特质的文学并不过分。在儿童文学中,特别是那些写给年龄偏低的儿童看的作品中,可以说时时处处都充溢着幻想的因子。即使是那些写实性很强的生活故事,也往往少不了“非写实”的幻想出现。而儿童文学的这种幻想特质,恰恰在童话中得到了最为完满的体现。在童话中,幻想可以是局部的,更可以是整体的。童话的幻想往往是一种极致的幻想。幻想一旦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或存在),那么,作品势必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幻想载体——幻想的空间。正如河流一旦形成,必然要出现河床。
童话的空间与童话的幻想,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但令人不解的是,现在我们的不少童话研究者往往只注意对幻想本身的阐述,而忽略了对幻想载体,即空间的研究。结果,造成了幻想的具体特征总结出了若干若干,如象征性、夸张性、拟人性、新奇性等等(应该说不少特征和手段本身总结得还是准确的),但是碰到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却又往往无从解释。比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