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小沧桑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39595
  • 作      者:
    潘伯鹰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潘伯鹰文存》为潘伯鹰的家人收藏的潘伯鹰尚未结集出版过的作品,大部分为许伯建在潘伯鹰去世后替他收集、整理而成,这些都是当年发表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国内报刊,以及潘伯鹰夫人张荷君收集、复印的在海外报刊发表随笔文字,大概不下数十万字。内容有记事记人,有谈文论艺的以及书画欣赏等。这批未面世的史料价值极其珍贵,其中部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整理出版为五卷本的《潘伯鹰文存》,包括《小沧桑记》、《艺海夕尝录》、《北平行》、《冥行者独语》、《中国书法简论》。

展开
作者简介

  潘伯鹰(1904--1966),安徽怀宁人。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別署孤云。早年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民国间私淑著名学者章士钊。建国后任教同济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鉴定名家谢稚柳共事。因得陈毅赏擢,在上海市政府任参事,与学者书家沈尹默等共同筹创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抗战胜利后回杭。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展开
内容介绍

      《潘伯鹰文存之一——小沧桑记》收集了潘伯鹰先生游于艺文所交往的人物,多为当时俊彦,以文人墨客,书画家为最,包括谢稚柳、沈尹默、吴子深、乔大壮、江庸、章士钊、马君武谢无量等,以及他与这些艺术家、文人之间交往的逸闻趣事。四十多篇随笔,或以艺叙事,或以文道人,篇幅不大,却颇为生动。《潘伯鹰手写章行严诗翰》一文有云“所谓作别后相思之资,竟成为小桑沧。”以潘先生的知世论人,虽属当时所记,作为文化传承的“相思之资”,实在也是可以欣然的。

展开
精彩书摘

  潘伯鹰手写章行严诗翰
  日本有种棉纸,宽不及尺,长可数丈,裹成一卷,俗名“日本卷纸”。制法古老,在中国久已失传,日本却依旧守着。往时东北和北京流行甚广,售价低廉,最宜染翰。章行严先生案头堆积不少,大概作诗稿或信笺之用,近来市上可甚少了。潘伯鹰先生有幅手翰,即用此纸所写,前临黄山谷、蔡君谟两家法书各一段,跋己丑暮春,北平御河桥逆旅,夜窗临此,笔致软弱,无前辈高韵,良可慨也。御河桥逆旅,当系东交民巷六国饭店,正是行老诸人二度来京,进行“和谈”之时。
  又写章行老诗:题为“次韵伯鹰见赠,时归自北平,未久值吾六十九初度,又时宰相要,适有辞官之举,故辞旨云尔”。诗日:“口舌由来世所轻,却容齐虏说西京,相依不废云龙逐,一往真看山泽平;尼父当年心矩在,郑公诏我礼堂成,汉家绵莼吾何事,牵率应同鲁两生。”绵蕴用叔孙通故事,当系携和平八条件回沪后作,行老今年七十,六九初度在一九四九年(己丑),此诗颇有历史性,外间未曾见过。
  幅右又写:“君武道兄偶来客馆,猥赏此幅,即奉鉴教,兼为别后相思之资。伯鹰记。”伯鹰的字略与行老相似,惟帖的成分多,汉分魏碑的气味少。这个君武,并非作“胡蝶翩翩最当行”的马君武,原是在北京艺专教书的杨秀先,字小华,别署君武,工倚声,是个旧词人。
  去秋旧摊上,出现一张溥心畲旧藏八大山人所绘独目鸟(心畲、大干各有临本),他携着到处求人鉴定,结果是张伪作,轰得大家都知道,便难出手,文人呆头呆头的举动,真够失笑。月前,授课之余,偶感不适,第二天便故去,身后萧条,遗物四散,有傅增湘、瞿宣颖、黄孝纾、郭则法、邵章诸人扇面,多投赠之作,写作俱工,只卖五千元一页,而伯鹰所赠这幅诗翰,亦杂列于内,论时不过年余,所谓兼作别后相思之资,竞成为小桑沧,伯鹰闻知,傥亦伤感吧?北京城外的崇效寺,是一个著名的古寺。当清帝入关,明朝洪承畴部下有一员武将,在松山、杏山一战后,拒不投降,便在这寺内削发为僧,取名智朴。这个身历沧桑的老和尚留下一幅画,名为“青松红杏图”。这张图传下来,从清初起到现在历经名人大老题跋,裱成卷子,成为“镇寺之宝”。崇效寺因此而大大出名。
  但使它更出名的却是寺内的牡丹。这些牡丹品种既多,中问有许多稀见的珍品。每当花发时,游人如蚁。庙里和尚因此很有进益,更对牡丹加意培养。所以崇效寺的牡丹,还多是明朝的老根。
  不过,崇效寺毕竟离市中心远了。加以当年的民生凋悴,游人几乎绝迹。和尚也就对牡丹不大培护了。几百年的奇种,死的死,瘦的瘦。这著名的“富贵花”逐渐名不副实了。
  最近叶玉虎先生(恭绰)向北京市府提起这事。他建议将这些存在的老根牡丹移进城来,栽在社稷坛的中山公园里。专划一区,标明为“崇效寺移植牡丹”。因为这样,利便于广大群众的观赏,不仅保存了古本而已。这一建议,立刻得到市政府的同意,很安全地将古代的牡丹从冷僻郊区移到人民游赏中心的公园中来了。
  中山公园原来也有许多牡丹圃,就是仿照“南海子”和崇效寺而继起的。历年护惜增多,已经超过了崇效寺。
  并且更有许多芍药圃,使得牡丹方谢,芍药便接着盛开。
  北京人的春光便极尽风流旖丽。
  古老的崇效寺牡丹移栽到中山公园的共有三十几株,足可成为一大丛,北方的气候比南方迟些,大约四月底方是牡丹最盛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得到,今年的北京春季在中山公园的牡丹必然一片明霞,万花齐放。从公园大门起一抬眼便看见姚黄魏紫,芳菲照耀,向右到今雨轩,向左到唐花坞,使人应接不暇。
  ……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潘伯鹰手写章行严诗翰
牡丹移植与叶恭绰
健康的冒鹤亭
吴弱男谈笑风生
江庸游兴正浓
吴湖帆词兴不浅
“汤麦司靳”
章士钊读外文的经过
朱德篮笔花老茁
商笙伯老眼重明
陈彦和安居养病
上海女国画家群
柳翼谋丹铅高寄
吴景洲病腕写生
印泥工人张鲁安
收藏竹刻的秦彦冲
吴湖帆词心画趣
精鉴徐森玉
张景安琢砚
汪东欣赏钱叔美
白发校书的吴眉孙
装潢古画的神手
石癖王福厂
方介堪刻印绝技
“北张南谢”
陈万里跑窑口
顾颉刚描写苏州城
周善培诠译古书
姚虞琴画兰
诗战中的章士钊
张伯驹夫妇
江庸的诗
记章行严先生语
杨小楼的白袍故事
记吴子深先生
李君少春执贽记
文人王苋生先生
记张慧剑先生
刘航琛先生
吴雨僧先生
褚遂良其人
明代上海书家陆深
且今且古成一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