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弟弟最后的日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69442
  • 作      者:
    周国忠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周国忠,笔名青城,男,1956年1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乡下。早年务过农,从过军,后在企业、政府机关工作。江苏省作协会员,无锡市作协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笨拙境界》《闲思杂集》,诗集《青城诗抄》《夕阳风笛》,小说《无题》等。作品散见《散文》、《小说界》、《文艺报》、《文学报》、《雨花》、《青春》、《青年文学》、《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太湖》等刊物,先后获文学奖项二十余次,诗歌《竭泽而渔》系列获中国第二届地域诗歌奖大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三十八岁的弟弟患上了多发性晚期肝癌,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弟弟没有沮丧和恐惧,而是回归本我,全心全意为自己长期漂泊的灵魂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由此,最后的生命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充实的日子。面向死亡,他走得从容、坦然、坚强,显现出人性中最美丽的尊严和高贵。《弟弟最后的日子》以沉静而质朴的语言,真实记述了这个沐浴于大爱之中的平凡人物生命中最后一段绚丽夺目的不平凡经历。著名作家周国平读过《弟弟最后的日子》后,深深为其字里行间流溢出的情和爱所感动,欣然为本书作序。他写道:“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书稿。六个小时,我几乎没有离座。读到第九章,我再也克制不住眼泪,痛哭失声了。我痛哭,不只是悲伤,更是感动,崇敬,为生命能够如此尊严地面对死亡而自豪。”
展开
精彩书评
  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书稿。六个小时,我几乎没有离座。读到第九章,我再也克制不住眼泪,痛哭失声了。我痛哭,不只是悲伤,更是感动,崇敬,为生命能够如此尊严地面对死亡而自豪。
  国忠啊,你的弟弟有一个多么高贵的灵魂,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生命。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一本深思、诚善的书。书中很多叙述精神冲突与成长的章节见出作家的虔诚、忠信,以及把握、开掘、叙述精神世界的能力。而此一能力,在世的作家中尚属少见。
  ——贾宝泉(《散文》杂志原执行主编,作家)
  
  我一口气读完书稿,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写了一个普通的人真切的最后人生,生与死,悲与诗,哲理与情感,显人间之大爱,体终极之关怀,是一部真正的生命之作!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涌出莫大的感动。我深信,其思想和艺术高度必将获得众多的知音读者。
  ——储福金(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弟弟只是芸芸众生中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工人,他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却为我们开启,一条通往理想境界的路。所以,他的精神成果具有极其广泛的启迪和借鉴作用。由此,他的艺术形象也必然具有难以估量的永久魅力和现实意义。
  ——陶若美(作家)
  
  读着读着,我的眼眶湿润了,读完书稿,无语、沉默很久,泪水涌溢。这是一种久违的阅读感受,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和洗礼的一次阅读。眼睛离开书本,心却久久不能从文字的氛围中出来。这是一部痛书、血书,这是蘸着痛和血写就的幸福之书。写出这样书的人,令我的内心肃然起敬!
  ——黑陶(作家)
  
  这部书的出现是一件应当引起行家们重视的事情。我坚信,只要是能够读到这部书的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一般老百姓,一定都会从中得到启悟和鞭策。我还相信,这部书必将以其沉甸甸的内容和思考而为我们的文化领域留下一笔堪称宝贵的财富!
  ——叶橹(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诗评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游子归来
  再远的路,也有尽头,总有回首的时候。不管是显赫达贵,还是行囊空空,一梦依稀过后,故乡,始终是游子泊锚的港湾。
  弟弟家忠离世已快五年了。我作为他的兄长、作为他短暂人生的目击者、作为他生命后期的重要见证人之一,难抑心中的伤感和怀想,深深陷入对弟弟的无尽思念,如烟的往事似幅幅图画,在脑海中萦回浮现,挥之不去。
  弟弟出生于1964年2月26日。那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双重匮乏的时期。尽管父亲在苏北一家工厂工作,按月往家里寄来生活费,这在当时净农户的眼中已是很值得羡慕的事了。但父亲微薄的工资要支撑起一个七口之家则难免捉襟见肘,常常也是缺衣少食。尤为困窘的是,全家只有一间长七米、宽三点六米的破屋,其中五分之二用作客厅,五分之二用作房间,五分之一用作厨房。除此之外,就是破屋后面搭有一间不足五米长的茅草屋,用以养猪和养兔。住屋逼仄难以容身的结果,就是两个姐姐以及我与祖母不得不寄宿在邻居家里。而来到贫寒家庭的弟弟,似乎又是幸福的。他和母亲同住在自己的家里,上有祖母、父母的怜爱,下有大他十五岁的大姐和大他十岁的二姐的呵护,还有大他九岁的我与之玩耍。因而,弟弟的童年、少年是在温暖的亲情的包围中度过的,倒并没吃过什么苦头。
  天性善良的弟弟,皮肤白皙,脸庞方整,长得帅气,双眼皮下的大眼睛忽闪闪地透着灵气,很是惹人喜爱。与我和两个姐姐一样,父母对弟弟的教育也很简单: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与人为善,上进出息。弟弟在这种家庭熏陶中成长着,忠厚淳朴,腼腆内向,不顽皮,不贪玩,从不与别人家的孩子吵架或打架,偶尔受了委屈也不吭不响,村上人都夸他是乖孩子好孩子。只是弟弟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倔强劲,快三岁时“接种”疫苗后,因无意中吃了几块羊肉,致使左臂接种处糜烂,皮肉迟迟难以愈合,母亲抱着他到城里问医,医生给他清理腐肉,母亲心疼得眼泪直掉,而弟弟只是哭了几声就止住了。母亲说当时的弟弟咬牙龇嘴还真刚强。平时遇上感冒发烧打针时,弟弟从不哭闹。有一年春天,弟弟在玩耍中把一件刚刚穿上的新衣弄破了,生气的母亲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而弟弟始终不哭。母亲打累了,叹口气说:这孩子太犟。
  也许是出身农家的因素,弟弟很懂事,从小就懂得分担。母亲、两个姐姐和我在田间劳作,他放学回家后经常会做些家务活,给兔子喂青草,往猪圈里撒“水葫芦”、“水花生”。碰上下雨天,他会帮着大人一起抢运场上的晾晒之物。暑寒假期间,他则当起了伙夫,在家里烧午饭。当我们回家看到他稚气的脸上粘满锅烟灰时,忍俊不禁地笑过之后,内心充满喜悦:弟弟长大了。
  弟弟天资聪颖,念书用功,积极向上,顺利读完了小学、初中课程。优异的成绩,文静的举止,朴实的行为,善良的性格博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誉。进入高中后,弟弟更加奋发,成绩和各项表现出色。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不啻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线读书出头的希望。全家为之宽慰,为之高兴!要知道,我与两个姐姐迫于生存、迫于环境,都是小学一毕业就种田务农了,根本没有进过中学的大门。而弟弟的境遇无疑是幸运的,他发展着的人生轨迹,令人鼓舞,引人遐想,更使全家充满希冀和期待。
  “弟弟,珍惜!加油!”在遥远的北方的军营,我发出了内心的欢呼。
  二
  命运往往难以捉摸。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弟弟的人生走向。
  那是1978年的下半年,已调至苏州民丰锅厂工作多年的父亲来信说,国家有了政策,允许老职工提前病退,让自己的子女顶替。他和母亲商量后,决定让我复员去顶替。面对父母的要求,我在犹豫中拖了一阵。而父亲则反复来信催促,口气渐趋强硬。感念于父亲的威严和父母的良苦用心,我终于鼓起勇气向组织递交了复员申请,并详细说明了原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的复员请求才获得了部队首长的理解,在当时中越边境战事吃紧的情况下,破例批准了我的请求。我于次年3月正式退伍,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故乡。
  然而,回家后我所作出的决定,却让父母大出意料。
  “我不去苏州顶替!”我平静地说。
  “为什么?”
  “我有开汽车的技术,完全可以谋生自立。”
  “那也不行!我与你母亲反复商量过,必须你去!”父亲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
  “为什么?”
  “你是长子,这个机会应该给你!当初没坚持让你上初中,我们已后悔不及,这次不能再错了。”母亲插话说。
  “那不是你们的错,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差,没学上。即使上学也是乱糟糟,学不到什么东西,何况是我自愿务农的。”
  “不行!你必须去。要不是为你,我也用不着这样急吼吼地催你回来,我的身体还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
  “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我真的不去!你们放心,我会有工作的。”
  “那谁去?”父亲脸上露出怒色,嗓门渐高。
  “大姐已出嫁且有孩子,弟弟在读书,我的意见是让二姐去,给她一条出路。”
  “不行!女儿家一嫁人就是别人家的人,再说女儿家只要眼光准,嫁一个好的男人也是一个机会。”
  “不能这样老脑筋,还是应该让二姐去。”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
  “不行!你到底去不去?”父亲发火了。
  “肯定不去!”
  “那好,就让你弟弟去。”
  “不妥,弟弟年纪太小,而且正读高一,成绩好,聪明勤奋,是块读书的料,应该让他读下去,咱们家恐怕就他一个读书人了。”
  “就你懂,想不到你也这样犟。”父亲脸色虽难看,口气却有所缓和。
  “不是犟不犟的问题,而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总之我不去!你们最好再听听大姐二姐的意见。”我说。
  “好了好了,不要争了,我们商量商量后再说吧。”打圆场的母亲眼眶有些湿润。
  “你也再好好想想,别这样固执!再认真考虑考虑我们的意见。”父亲的声音明显低了下来,灯光下,看似责备的目光里,有一种东西在流动。
  父母没有说服我,我却希望那晚我的意见能被父母采纳。
  两个姐姐原本是支持我去顶替的。当知道了我的坚决态度后,一时也有些为难。而父亲虽然仍坚持着先前的意见,继续做我的工作,却也有所松动,让母亲去听听二姐的想法。二姐说:“既然大弟坚决不去,那就让小弟去,我身体好,农活也做惯了,而小弟从小没吃过苦,这条出路就给他吧。”二姐的态度,无疑也促使父母最终作了决断:让弟弟顶替。我再次表示反对,仍坚持让二姐去,但父母心意已决,不容商量,大姐也只有附和的份儿了。当时,我内心似乎有种失败感,却又为二姐谦让的风格所感动。
  面对父母作出的顶替决定,沉默的弟弟是顺从的。学校和老师却不肯放,说他聪明优秀,应该读下去,辍学太可惜。父亲托了熟人做通了校方工作,又托人做了派出所工作,在户口簿出生年月栏为弟弟加了一岁年龄。就这样,父亲办理了病退手续回到乡下老家,弟弟办了退学手续去了苏州国企上班。而我则于不久后去了无锡城里一家外贸单位开车谋生。
  记得当时是父亲和我一起送弟弟去的苏州。到民丰锅厂办好相关衔接手续,吃过晚饭后,父子三人一同外出散步,在胥门外枣市街的一个僻静处,父亲执着我和弟弟的手,说:“家忠,你大哥、二姐风格高,让给你顶替,你要好好珍惜,本分做人,踏实工作,认真钻研技术,不断进步有所出息,要争气,不能给我丢脸!还有,要勤俭节约,学会自理过日子。另外,要懂好坏,你已顶替,前几年家里翻建的那间房子就归你大哥了。”我忙说:“不能这样,房子弟弟照样有份。”而弟弟则恭顺地听着父亲的嘱咐,不住地点头。初春乍寒的夜风中,我的内心矛盾而复杂。既为弟弟能够顺利顶替而高兴:工作稳定,收入不低的国企,是多少农家子弟梦寐以求的地方啊,是多么令人羡慕和向往的人生机遇啊!又为看似英俊却显稚气的弟弟担心:毕竟他才十七虚岁,经事太少,身心稚嫩,且单纯要强,内向倔犟,孤身异地,缺少照应啊!还为弟弟辍学从业感到有些惋惜,为父母那种苦心孤诣为儿女谋的大爱而感动,为父母似存短视的决定感到遗憾。但想到事已至此,也只有真诚祝福弟弟一切顺遂心意,愉快工作和生活,健康地成长了。
  一声清脆的汽笛划破夜空,满天星光洒向大地,弟弟在春意中启航了。
  三
  在厂里当电工的弟弟,没有忘记父母的嘱咐,各方面的表现为师傅和同事们所称道。父亲每次从苏州探望回来,总是向我们转述厂里的同事们夸赞弟弟如何刻苦、勤劳、钻研、敬业、聪慧、友善等话语。并说,还有一点弟弟做得很好:不管是当班不当班,只要工作上有事他从不回避,总是很主动地承接,即使在歇班的深夜,也随叫随到。同事们有事情找他帮忙,也随声而至,决不推诿,大家都很喜欢他。弟弟节假日也回乡下探望父母和我们,每次回来不忘礼数,总会带些五香豆腐干、芝麻糕之类的苏州特产。看到弟弟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成长,家人们也就安心下来。
  时间在流逝,嫩苗在拔节。
  然而,风雨滋润小草,也鞭打小草。那是1981年的春季,父亲在接到一位老同事的一封信后,就匆匆赶去了苏州。原来,弟弟患上肺结核已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却硬是不让同事透露给我们。
  怕家人担心,家人就能不担心了吗?
  父亲将出院后的弟弟领回了无锡乡下老家休养。
  母亲常常说起,除了我的一个哥哥因小时候患脑膜炎夭折外,剩下的四个孩子中,数我最难养。幼时的我,经常病恹恹的,不是这里不好,就是那里不好,三天两头折腾,到处求医看病,让大人揪心不已!母亲认为,对我太宠爱可能也是一个因素,又认为“少时多病大时壮”的老话有道理,并说从我身上得到了印证。也许这些想法影响了母亲,她平时不再像宠我那样宠弟弟。而弟弟除了三岁那年生了一场疟疾费了点周折外,身体一直很健康,省了父母不少心思和劳累。
  可体质不错,营养不缺,工种轻松,工作顺利的弟弟偏偏生了病。
  在家静养的弟弟,得到了全家的悉心照料,恢复很快。两个姐姐和姐夫也经常前来探望。母亲还专门托熟人到医院弄来孕妇生产后的胎盘,漂净剁碎后,同其他物料和成馅,包进米粉团子,偷偷给弟弟食用。不料弟弟笑着说:不用瞒我,胎盘我吃得下。自以为聪明的母亲被惊得一愣一愣。母亲知道他不忌食胎盘后,就千方百计弄来胎盘,做团子给弟弟吃。以至在后来的三年里,弟弟吃了不下二十只胎盘。
  弟弟急着去上班,父母却希望他多养些日子。弟弟说:“片子拍下来已没问题,不能再等了!”“你生的是大病,要彻底养好才行。”父亲说。“不是养好了吗?”“我们实在有点不放心你。”母亲动情地说。“我蛮好,你们放心好了!”“再养一阵吧,我与厂里打个招呼。”“不要!已经歇了几个月了,如再不去说不过去。”弟弟回答父亲说。“怎么是说不过去?你是有病啊!”“医生也说没事了,你们还拦着,整天围着我,把我当小孩。”“那能不能不上夜班?”母亲说。“不能!给你们说过了,我已不是小孩了。”弟弟的犟脾气上来了。母亲说:“听你大哥说几句吧。”“不跟你们说了!”脱口而出的弟弟脸涨得通红,可能觉得说话的态度中对我有些失礼,怯怯地看了我一眼,目光中又似乎含有求助之意。“那就去吧,只是你要记住父母的话,一个人在外不容易,要处处当心,多注意劳逸结合,千万别再逞强!”我说。弟弟听后默默地点头。
  是啊,身高一米七六的弟弟已经长大,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已觉得自己不是孩子了。他已习惯了工厂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有着自己的工作、事业和追求,疾病又怎能阻挡他追逐梦想的前行脚步呢?可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是孩子。父母对儿女的爱,犹如阳光照耀小草,无私无悔不求回报。
  弟弟单薄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那条村道的尽头。在村口,我看到阵风中刮过的枝条,瞬间又弹了过去,在蓝天碧空里舒展。那是一种柔韧的蓬勃。
  ……
展开
目录
序一 信仰的奇迹周国平
序二 触摸灵魂的一次跋涉陶若美
第一章 游子归来
第二章 厄运降临
第三章 走上圣坛
第四章 苦难中的亲情
第五章 遗留在小河边的歌声
第六章 爱是永不止息
第七章 天国近了
第八章 长巷中的灯火
第九章 重担卸下了
第十章 游子归去
后记 烟消云散不是无
附记 寄给弟弟的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