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快要变成余秋雨
看见易中天忽然对李辉发难,我感到非常意外,几年以来,对于易先生的逐渐如日中天,作为同是武汉出来混的人,我甚至对他的一口“汉普”(武汉普通话)都有亲切感。但是他出名以后的表现,越来越有余秋雨第二的感觉,不容许别人批评,连自己喜欢的文化人被人批评了也不行。
比如这个文怀沙,易先生骂李辉找出文某的硬伤是属于“飙车”,硬是把文大师撞飞了。看完易先生的文章,我觉得他至少有几个问题:
第一,因为文大师“不走斑马线,所以要把他撞飞”,说李辉有恶意肇事的嫌疑,那么依此判断,在马路上故意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的人就是对的。我作为一个老司机,对他这样的说法非常反感,大家知道,现在的车祸有一半是因为行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的,不要一出现车祸就怪司机,其实今天的司机,已经成为弱势群体。
第二,易先生为文某辩护了半天,却只字不提李辉指出的关于文某的一些问题,避重就轻,只是按照文某强调的“哪个年轻时没有犯过错误”而进行辩护。依此,恐怕易先生也有这样的问题吧,不然他为什么那么卖力地去帮助文老头,要知道,易先生可不是个喜欢帮助人的同志。
第三,对于学术问题,易先生也没有说出个道道,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学术修养就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武汉大学教书期间,他的教学方法就被许多人诟病,如牵强附会、信口开河、添油加醋,把不少历史的问题加入自己编排的野说。你说得高兴了随便放点盐那无所谓,也可以说是你的风格,但是你那只能在小范围发挥的东西被中央电视台放大了,就祸害全国没有文化的老百姓了。实际上,《百家讲坛》的听众基本上是贩夫走族,他们平常受的文化教育有限,再一个,他们是把你的讲座当说书,你以为自己真有什么货物了,不过就是和于丹一样,是全国人民的娱乐而已。有些附庸风雅的商人和官员,就喜欢吃别人嚼过的馍,他们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水平去寻找文化的源头,只能接受如易大师这样的文化混水,而且还是末流的混水,所以他的追星者应该叫个“易经”,易先生喜欢结合时代名词,喜欢调侃,我十分欣赏他这一点,在这里也幽他一默:所谓“易经”,就是容易来的月经罢了,不要太自鸣得意。
第四,个人道德,易先生说,不是李辉能够当判官的,我要说,也不是易先生能够当判官的,你为他辩护,只能暴露你也有同样“毛病”。再说到学术,我作为武汉人,只能攻其一点,没有精力去计其余,因为他的硬伤也实在太多,已经有人在做他的咬文嚼字的工作。比如他经常用来说明问题的例子,他说武汉人有句口头禅:不服周。是因为以前楚国人不服周国人。他一个湖南人,在新疆又待了多年,然后变成武汉人,他的“不服周”完全是因为他没有听清楚武汉人的发音,武汉人在这方面是有歧视性的,把他这样的人统统称赞为“乡里的”。其实,武汉人的说法是“不服琢”,即不服气的意思,也是不服别人的打磨的意思。
易先生要求李辉对于他的管教应该有个回应,我看他首先应该对我的规劝有个回答,不要自说自大地就变成了余秋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