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储望华忆父谈艺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641119
  • 作      者:
    储望华著
  • 出 版 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储望华幼年时已显其音乐天赋,1956年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村歌》在全国音乐周公演,《人民日报》在消息报导中称他为“带红领巾的作曲者”。储望华编著的《储望华忆父谈艺录》是作者70岁生日之际,把过去闲散的各类随笔、书信、诗歌及美术习作结集成册的随笔作品集,追忆了父亲,谈论音乐艺术。
展开
内容介绍
  《储望华忆父谈艺录》讲述了:储望华幼年时已显其音乐天赋,14岁时(即1956年)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村歌》在全国音乐周公演,《人民日报》在消息报道中称他为“带红领巾的作曲者” 。文革期间,其父亲储安平于《光明日报》上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使毛泽东“一连几天没睡好觉”(据胡乔木儿子透露),储安平被打成“ 全国最著名的几名大右派”,储望华身为“大反派之子”而被牵连。当时储望华欲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院领导最初出于压力取消储望华于作曲系的入学通知书,一周后该音乐学院的招生组重新考虑储望华的入学申请,并让他进入了钢琴系。《储望华忆父谈艺录》是作者的随笔作品集,追忆了父亲,谈论音乐艺术。
展开
精彩书摘
  因为在6月1日《人民日报》上已发表了一篇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我父亲被划为大右派,当然是在必被“扫荡”之列。当时我心中感到无比地恐慌和忧愁。在这种心境下,我与父亲告辞。我紧紧地握着他瘦削的双手,说:“爸爸,您多保重吧!”不料这竟是我们父子诀别的时刻!之后由于“文革”运动的猛烈展开,我没有再回去看望他。到了7月间,我亦自身难保,被作为“埋藏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定时炸弹”给揪了出来! 父亲“失踪”,是在1966年9月上旬,那已是8月 31日(与作家老舍先生投太平湖是同一天)在京西青龙桥边潮白河自杀未遂后的一个多星期。当时他从关押他的九三学社后院小屋回家,看到家里已经是第二次被“红卫兵”抄家。居室、客厅均被洗劫一空,除了满地的碎纸乱片外,已一无所有。面对这般情景,父亲的心绝望了。于是他踽踽离开家,走了出去…… 到了9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当时主管九三学社中央机关日常事务的梁× 女士打来的电话。她问我:“你父亲有没有到你那里去?你知道不知道他目前在哪里?”我说:“父亲不是被你们押管着吗?你们不是正在筹备批斗他的大会吗?” 到了9月20日,中央统战部下达命令:一定要在 10月1曰国庆之前找到储安平的下落,“以确保首都北京的安全”!于是九三学社派了一名干部,并要求我和我二哥储望德协助。我们三人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东城、西城不少街巷转了好几天,查访了过去与父亲曾有来往的朋友们,却毫无结果。
  到了1968年夏天,有一天,几个穿着军装的干部来找我,说他们是“奉周恩来之命,由公安部、统战部等组成‘储安平专案组’ ,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查寻储安平的下落”,希望我“提供情况,予以协助”。
  首先他们要求我提供几张父亲的照片。我颇觉诧异,凭他们的权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组织途径去向有关部门索取,相信不难寻获他的照片,这实在令我疑虑。事后听说这帮专案组的人,是有意通过这种试探来考验我是否和父亲划清界限。
  1966年秋,“寻找”父亲的下落毫无结果,到了两年之后的1968年夏,又一次来“调查”他的下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种 “调查”,我完全没有了信心。
  实质上,这是一个“生死之谜”,如果“活”着,为什么两年来没有任何音信?如果已“死”,死亡的时间、地点、方式又如何得以确证? 早在20世fi260年代初,有一次父亲与我在北京莫斯科餐厅吃完午饭走出来的路上,便说他经常有“想去自杀”的想法。我看得出来,自从1957年“反右”以后,虽然写过“检查”,虽经“被改造”,但他在本质上,并不以为自己有“错”,更不想卑躬屈膝去求得一个“摘帽子”或“平反”。
  这不仅是因为他有“脾气犟”的个人性格,更因为他身上具有一些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质。面对“抱负”不能实现,屈辱又不堪忍受,想到“死”是很自然的。况且活得又十分痛苦。那时,他正在北京郊区石景山模式口政协工地进行劳动改造,放羊、种菜,后来还做过什么培植蘑菇的工作。
  记得有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探望他,给他带去些食品和衣物,他独自住在一间阴暗的小茅舍中,房间的一半是他的炕,另一半是一格格已在繁殖的菌菇,屋子里黑暗、潮湿,充满着霉腐恶臭味,完全不是人住的地方。我说:“屋子这么冷,你怎么能睡?”父亲说:“蘑菇繁殖,温度不能太高。”我看到父亲在这种地方生活、劳动,心中感到非常难过。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情,反倒安慰我。我们两人之间当时沮丧的心情,比这间屋子更令人窒息郁闷。
  我在想:一个有才华的知识分子,早年留学英国,为了自己热爱的祖国而返回国家,追求民主与进步。1957年,为了邀请民主人士帮助“整风”,经几次三番动员,统战部的处长更是亲自打电话,请我父亲“去开会”、“去发言”。他便写了发言稿,发表了“党天下”的言论,于是便招来了杀身大祸和殃及后代的终生痛苦,便落得被放逐到这步田地,遭受到如此巨大的凌辱与苦难。
  徐铸成文中写及我父亲“由天津踯躅到塘沽,蹈海而死”。对此,我本人曾听说是在1966年9月初,他被关押在九三学社院角厨房边上一间小屋时,曾与被关押在同屋的另一个难友交谈,谈话中说起“塘沽距离天津有多远”之类的话题。父亲“失踪”后,徐铸成交代以上二人谈话内容,父亲遂被置疑有无可能孑然一身地到天津塘沽去“蹈海”或“偷渡”。
  在“文革”初期,父亲“失踪”后的好几年当中,关于他行踪的各种消息,我是时有所闻,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则是“煞有介事”。例如说父亲“目前正在山西省某地劳动改造”,有人“亲眼见到他了”;还有说父亲“已被中宣部监护起来了”。虽然这些消息十分虚幻,但当时我相信它们都是真的,相信父亲尚在人世。至于我自己在无数次梦中见到他从外面回来,更是悲喜交加,而伴随的却只有醒来之后枕边的泪痕和一次又一次的幻灭。
  到了1982年6月11日那天,我离开北京到澳大利亚留学。待向送别的朋友们告别之时,正坐进汽车准备前往机场,忽见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急匆匆跑来,手中拿着一份文件,对我说:“刚刚接到中央统战部来函,对你父亲储安平正式做出‘死亡结论’,特通知其子女。” P4-5
  ......
展开
目录
人物及回忆
父亲,你在哪里
父亲储安平之死
怀念我的父亲储安平
马思聪与储安平
父亲年轻时的文学之路
宝塔山下的《月光》奏鸣曲
郭志鸿教授钢琴作品创作50周年音乐会贺辞
回想起一次周三下午的政治学习
最苦的日子
我景仰的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
我的老师———作曲家江定仙
澳大利亚优秀钢琴家杰夫瑞·托萨逝世
从元杰到李名强
传承与成果
彩绘瓷瓶———《杨峻》
唁电三则
杨峻兄,一路走好
回忆“上书”邓小平
我印象中的文怀沙老师
我和世界冠军打乒乓球
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
我和手风琴
社会人文随想杂感
时间的艺术———时间与现代文明
“苏联”,还是“前苏联”
一场车祸,因祸得福
因为爱喝酒,说点酒的事
大栅栏———挥之不去的“京”情
说凤凰,道美女
政治宣传性强的文艺作品怎样做细做好
“56个大红立柱的去留”成为争议焦点
领带文化
“世界的”,何其多
有关“日本”的闲诗一首
诗二首
关于我的绘画作品
书信27则
听权吉浩老师的《雅之声·琴韵》有感
简评朱培宾的《春梦·飞花》
我为什么回国“充电”
从“和谐”所想到的
厦门,爱乐
和鲍蕙荞的合作
从加藤大树说起
为什么是“上海”
储望华作品原始手稿35件
人缘
食缘
新马纪行
中华文化,拳拳切切———望七感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