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当柴进被殷天锡欺侮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尽快拿到丹书铁券,以此来进行自我保护。然而,那个鲁莽的李逵却不了解这些,不问青红皂白地将殷天锡打死。他自以为是在帮柴进,实际上却是在害柴进。又如:金老父女当时最需要的是如何摆脱郑屠的控制,只要逃离郑屠的虎口,金老父女就可以得救。因此,鲁达资助他们十五两银子,并看住店小二,使金老父女从容逃走等帮助,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而打死郑屠则不是救助金老父女所必要的行为了。
那么,犯了杀人之罪的鲁达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应该说他最需要的是藏身之处。只要能避开官府的缉拿,鲁达就可以活命。至于烧香上供,跪地拜谢等报恩方式都救不了他的命。因此,现在对鲁达的报恩就表现为救鲁达的性命这样的具体行动,而救鲁达的性命又转化为给鲁达找个安身避难之所这样的一个具体的目标。
这时,摆在金老和赵员外面前的是一个二难的选择。正如赵员外所说:“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的确,如果将鲁达留在自己家里,不但对鲁达会有“山高水低”,而且赵员外家也会受牵连,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说,因此,这种选择是不可取的。如果让鲁达自己离去,除了“许多面皮都不好看”之外,更主要的是鲁达也实在无处可去。正如鲁达自己所说:“如今便要去时,哪里投奔人?”因此,这种选择也是不可取的。
很多人都习惯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按照这种思维逻辑,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能是:或者将鲁达留在家里,或者让鲁达继续逃亡,二者必居其一。很多人都会因这个推理过程合乎逻辑,而对这样的结论深信不疑。岂不知这个推理的错误正是出现在大前提上,把一个本属多项选择的前提,偷换成了二项选择。
其实,很多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问题,完全可以找到第三种、第四种,甚至更多的解决方案。赵员外的明智之处,正是他能够在或走或留的两难方案之外,又找到了“出家”这个第三方案。
……
展开